第二十四章 拜访刺史
上任第五天,杨悔南下前往历阳,历阳,乃扬州治所之所在,就在江北,但是距离寿春也不近,有四百多里地,杨悔只带着几名护卫,骑马而去,第三天便赶到了历阳。
扬州刺史陈温,表字元悌,汝南人,已经五十岁了,也是世家出身,汝南陈氏,在当今天下也是大世家,前有陈蕃,现在由陈温、陈翔,陈温是扬州刺史,陈翔乃“八友”之一,陈家与杨家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
“下官参见刺史大人。”
“贤侄请起!请起!”
陈温很是客气,将行礼的杨悔扶起,拉着他入座。
“贤侄啊,你我两家世交,就不必多礼了,又没有外人在,我比你父亲年长几岁,可以直接称我为伯父即可,不必见外。”
“那小侄就冒昧唐突了,伯父,今番前来,乃是向伯父述职,小侄得蒙朝廷不弃,忝为九江郡守,还望伯父已经多多提携照顾。”杨悔当下也是不客气,与陈温搞好关系,对他以后有好处。
陈温笑道:“贤侄的才名我也是早有所闻呐!麒麟公子,我早就想见识一下了,前番蔡伯喈路过此地,还与我谈起你,他对你也是称赞有加啊!”
杨悔连忙谦逊起来,笑道:“不敢!不敢!伯父过誉了,小侄不敢当啊!”
“年轻人嘛,就该有这样的朝气不是,贤侄弱冠之龄就已经是一郡太守,风头盖过你父亲了,四十岁之前,贤侄定能官拜三公九卿,真乃杨氏之荣耀啊!”
面对陈温的赞赏,杨悔还真是有些不好意思,刚一见面,陈温就对杨悔一直夸赞,杨悔怎么能不淡定的下来呢,他也不是那种有点名声就不可一世的人,而他也知道自己的名望确实是有些投机取巧的缘故。
“对了,你父亲怎么样?”
“家父一切安好!劳伯父挂念了,家父之前也是对伯父很是赞许,常对小侄说,黄巾之乱,祸乱天下州郡过半,益州、豫州、荆州、徐州都是饱经战火荼毒,唯有伯父治理的扬州,虽有小乱,可是旬月就平定了,这也是伯父仁德威望之所在。”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杨悔当下也是对陈温拍起了马屁,这话杨彪怎么可能跟他说呢,他与杨彪这辈子加起来的话都数的过来,这些也是杨悔现场瞎编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看着陈温喜笑颜开的样子,杨悔知道,自己说的有用。
“扬州啊,这地方不同于中原,百姓都是极为淳朴的,虽然比不上中原乃至河北那般富庶繁华,可是也不差,扬州有鱼盐之利、水利之便,四季如春,这个地方的农物至少都是一年两熟,在会稽、豫章南部,甚至是一年三熟啊,所以这个地方的百姓都过的比较富庶,当然,这还得各地官员能够奉公守法、勤政爱民,在我之前几任刺史,都不怎么样,搞的各地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许多百姓都跑到了山中,跟着山越之人造反,我虽极力安抚,但终究是积重难返,还需要后来者继续努力啊!”
“伯父仁德之名,天下皆知,相信那些山越之民定能被伯父感化的,扬州户口百万,乃当今天下的大州,地域广袤,这还得伯父多多费心呐!”
“贤侄说得是,还需要慢慢感化啊!对了,我听说你在淮南施行屯田之法,你是怎么想的?”
终于说到了正事,杨悔这才严肃起来,答道:“自黄巾之乱以后,流落到扬州的百姓甚多,这些人没有生计,迟早会是个隐患,所以小侄以为,不如将他们聚集到一起,开展屯田,这样也免得他们为了生计而铤而走险,加上扬州地广人稀,就与徐州相比,地域是徐州的三倍,但是人口却比徐州只多上三成而已,所以小侄也是希望能够利用好这些资源。”
陈温点点头,笑道:“你能有此心,不错,在这里好好干,凡事有伯父为你做主,若是有事,可以向我直说,能帮得上你的,我决不推辞。”
“那小侄就先拜谢了!小侄确实有一些事情,想请伯父大人能够出面相助。”
“但请讲来。”
杨悔当下也是瞅准了机会,说道:“小侄年幼,虽有薄名,然威望不足,想征辟一些扬州当地才干之人相助,又担心他们轻看小侄不肯前来,所以想请伯父出面,能够以刺史府的名义能够征辟这些人,还望伯父成全。”
“些许小事,无妨,你只说需要哪些人,明天我就让人前往,老夫在扬州数载,他们还是愿意卖老夫一些面子的。”陈温轻浮短须笑道,这一点他还是很自信的。
“成德刘晔刘子扬,会稽虞翻虞仲翔,若是有此两人襄助,小侄则不甚欢喜。”
“好!贤侄放心,旬月之内,定有佳音!”
当夜,陈温在府中设宴招待自己,杨悔也是十分的轻松,陈温开口帮忙,那就好办的多了,自己也省去了许多口舌,陈温本人也过的比较简朴,宴会并不奢华,只是找了几个刺史府官员相陪,杨悔也不认识,席间反正是东拉西扯的,杨悔礼数做到就行了。
在历阳待了两天,杨悔也不想过多停留,他是一郡之首,不能耽误政事,九江郡十余万户百姓还得靠他主持事务,陈温也没有挽留,只是让杨悔自己保重,让以后有什么佳作的时候,能够派人送一份给他品味一下。
回到寿春,李靖也回来了,整个在睢阳的基业全部搬空了,李靖还玩了一招卑鄙,在睢阳鼓动百姓南迁,睢阳百姓还是很想念杨悔的,听说杨悔在淮南任职,真的有数百户人家南下前来投靠,另外当年跟随杨悔平定黄巾之乱的一些士卒,也是带着家人前来,一下子又多了数百家,对待这些自己的真心拥戴之人,杨悔自然不能亏待了他们,将他们安置在淝水之畔,帮他们盖起了房子,另外给他们分了一些钱粮。
而杨悔最关心的还是军队,九江郡因为有刺史府坐镇,所以郡兵不多,只有两千人用于应急剿匪,地方上县城也就百来人维护治安,而杨悔又不能大规模的征兵,一旦征兵过多,势必会引起陈温的注意,不好解释,但是不征兵,杨悔心里又不安心。
最后杨悔也是没想出什么好对策,但是一个兵不招募,他也不舒服,所以招募了一千多人,凑足了三千人这个数,征召当地勇壮之士蒋钦为军司马,统领这三千人,负责训练他们。
而陈温也是说的做到,旬月之后,刘晔就主动前来应征效命,杨悔当下也是大喜,委任刘晔为主簿,掌文书之事。二十来天之后,虞翻也到了,杨悔以他为郡功曹,主持政务,两人对杨悔也是早有所闻,所以也都是心中倾慕。
给读者的话:
能求点推荐和收藏吗很可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