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 > 第14章 被错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第14章 被错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关于黛玉葬花,历来解读非常多,但特别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不少人竟然将其解读为如何唯美的行为艺术,实在玷污了作者呕心沥血的笔墨。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葬花,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悲叹,“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完全是给自己写的命运谶语。很多人觉得林黛玉也太多愁善感、无病呻吟了吧,而且完全没道理啊。你想想,就算贾府的王夫人、元春等更欣赏薛宝钗,不让你嫁给贾宝玉,但也没有人想害死你啊。你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看到桃花落了,就想到自己“花落人亡两不知”呢?年纪轻轻地,怎么老想着自己悲惨死去呢?就算你不幸死了,贾府也会将你风光大葬,不可能把你像落花一样,丢进臭沟渠啊?怎么还担心“他年葬侬知是谁”?

难道林黛玉早已知道了自己日后的悲惨命运?

-

林黛玉当然不知道自己日后的命运,否则《红楼梦》就是穿越剧了。她不知道,但作者知道。作者已经亲眼目睹了林黛玉所影射的对象的悲惨命运:大明朝轰然坍塌、君王上吊殉国,大明上下竟然无人敢去收葬,汉家天下被鞑子流寇蹂躏,山河飘絮、白骨如山,……这样巨大的历史沉痛,作者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有化身到林黛玉这个角色身上,于是她才会感世伤生、每天泪水涟涟。与其说是林黛玉在哭,不如说是作者在哭,不如说是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在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他们为故国明朝而哭,为殉国君王而哭,为汉家子民累累白骨如山而哭……

-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忽喇喇大厦将倾、昏惨惨油灯将枯’的末世?

三百年来,有几个人读懂了‘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三百年来,又有几个读懂了林黛玉身上难以申诉的国破家亡的历史沉痛?

-

黛玉葬花,不是TMD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不是TMD的行为艺术!不是!不是,真的不是……

黛玉葬花,葬的是自己,葬的是大明天下,葬的是死去的千千万万的汉家子民!

一曲《葬花吟》,便是作者写给故国、写给故君的挽歌!

听哪,那哀婉的曲子;

听哪,那锥心的歌词,怎能不让人满腔血泪,如同红豆滚落……

让我们再听一遍(甲戌本):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也许你说这只是自己的一种情感附会,未必符合历史的真实。那我们来具体看看黛玉葬花的前后细节。

-

(1)首先看葬花的时间。

第一次贾宝玉发现林黛玉葬花,是三月中浣(古时官吏中旬的休沐日,古人头发长,需要月中放假沐浴更衣),故事发生在二十三回。也就是三月十五过后几天,很可能就是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对大明的遗民来说,是最悲伤的日子,这一天崇祯在煤山自杀殉国。而在台湾曾长期在这一天过“太阳节”,也是纪念崇祯。

-

第二次葬花是浓墨重彩的,写得非常悲戚,令人不忍卒读。就是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次葬花是什么时候?书中写了“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天夜里林黛玉几乎一夜没睡,枯坐一宿,也一夜没说话,第二天便去葬花,并长歌当哭地写了《葬花吟》。也就是这次葬花发生在芒种节的第二天。很遗憾,红学大家周汝昌老先生,竟然考证出所谓曹雪芹的生日是芒种这一点,所以浓墨重彩地写黛玉一晚没睡第二天葬花写《葬花吟》。这样的解读实在太令人遗憾了。

那这个日子有什么讲究的?

这一天是明朝遗民来说,是绝对的灾难日、耻辱日。乙酉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史可法牺牲。第二天起(四月二十六日)豫亲王多铎下令屠城,屠戮劫掠,十日封刀,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历史上称作“扬州十日”。这十天绝对是江南汉人的世界末日,此外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满清大屠杀死亡人数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这一天是芒种节,是芒种,还是“亡种”耶?是葬花,还是“葬华”乎?林黛玉在扬州十日开始那天葬花,寓意还不明显吗?

-

(2)葬花,葬的是桃花。

三月四月最美的、最娇弱的便是桃花,风一吹,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关于桃花,我们在后面在解读“占花名”各大金钗的花语时还会提到。

第一次葬花当然与影射崇祯之死有关——特别是《葬花吟》里那句‘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朱由检,作为一个帝国的帝王,谁能想到他会在煤山歪脖子槐树上上吊凄惨死去?更有谁会想到一时间无人去收尸埋葬呢?

第二次葬花,而是用桃花象征大明飘零的江山,象征着无数惨死在屠刀之下汉人子民。我们想象下那个画面:桃花零落飘散,白的,红的,残红堆积、任人践踏,犹如斑斑血泪,犹如明亡时累累尸骨。皇家贵胄和汉家百姓被任意屠杀和践踏,想到这些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

这回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请注意“残红”二字,再联想《葬花吟》里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乃朱也,桃花片片残红,正是明亡时朱明子民悲惨命运的写照。各位可以去查阅“扬州十日”的词条,更能想象作者当时的感受。

可叹长期以来,读者将黛玉葬花,看作是多愁善感、感时伤怀的无病呻吟,或者说是矫揉作秀的行为艺术。其实是没看懂葬花的隐喻。林黛玉葬的不是花,葬的是残红,那满地堆积、四处飘零的残红落花,不正是被无辜屠杀的血泪斑斑、白骨累累的尸骸吗?林黛玉怎么不哭、怎能不痛?!

对林黛玉的解读,暂且着落于此,后面在解读其他人物时,还得结合林黛玉来谈。

下面我们解读男一号:贾宝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