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 > 第58章 一帆风雨路三千:探春和鲁王监国(下)

第58章 一帆风雨路三千:探春和鲁王监国(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接上回……)

-

4)痛恨纷争、内耗。

探春最痛恨贾府里的内部纷争、内耗,抄检大观园,探春愤而给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她对内耗的痛斥论振聋发聩:“……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在吴本清明节远嫁那会,看到小孩放风筝(对她的判词和画对应),她说:“放的好,风筝断了就一去不回了,放风筝,放纷争,风筝是放走了,可纷争却怎么总是没有穷尽呢?”贾府亡于流寇戎羌,也是亡于内部的内耗纷争。可惜大观园里没有几个人有探春这样深刻的认识。

.

鲁王朱以海,以监国之后,一直处于纷争漩涡之中。首先那些拥立他的大臣,都心怀鬼胎,先是暗地向唐王(隆武政权)表忠,后来又纷纷降清,在鲁王身边,无不想着以鲁王为“贡品”,危难之际献给清廷以保富贵。监国没多久,才发现唐王朱聿键早已登基,从此开始了唐王与鲁王之争,鲁王原本放弃监国,尊奉唐王,可他首先的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高举鲁王的旗号,一度引发唐鲁互杀使臣,军队互相对抗。

后来唐王被清军杀了,各路势力只得重新拥立鲁王,但在福建,唐王旧将并不接纳他,漂泊两个月后,已经降清的郑芝龙又杀了回来。后来好不容易在舟山落脚,但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只认可唐王,自成一派,不从鲁王调遣。强敌压境,鲁王身边的文臣武将还离心离德,纷争不断,鲁王就像风筝一样,被各路人马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不由自主的四处飘零。后来风筝线断了,各路势力觉得他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任由他自生自灭了。

-

5)丫鬟侍书 VS 侍读学士陈函辉。

探春的大丫鬟叫侍书,这个名字有争议,因为80回后又写作“待书”。情榜里也叫“待书”,而且情榜封号是“情斥”。待书也好,侍书也好,反正是个好丫鬟。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怒掴王善保家的,侍书则怒斥这老东西。以至于王熙凤在一旁都叫好“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情斥”的封号恐怕也是得于此。

鲁王的身边并非都是野心家汉奸,也有好几个忠贞之士,其中就有陈函辉。

陈函辉是个少年才俊,早在崇祯七年中了进士。风流倜傥,好读异书,寄情诗酒。(不禁让人想到了吴本里与探春错失姻缘的戚建辉,但我还是认为他更像待书)。

弘光政权垮台后,陈函辉力劝鲁王出来监国。后来鲁王在绍兴监国,并侍监国至绍兴,任少詹事兼待读学士,后进东阁大学士兼礼、兵二部尚书。这“侍读学士”,不免让人联想到“侍书”。其实“侍书”,本是宋、明时期的官职名,属于翰林院系统,跟“侍读学士”极其相似。不同的是,到清朝就没有“侍书”这官职了,“侍读学士”这官职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红楼梦》里前面是侍书,后面是待书。是不是作者想表明“前面是明朝事,后面是清朝事”?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测。

.

陈函辉对鲁王身边的馋臣野心家是十分痛恨(对应的是侍书的封号“情斥”),无奈鲁王是被他们所控制。浙东失守,鲁王逃难出海,陈函辉一直护驾到海门,鲁王登舟,可他不愿与鲁王一起去,“老臣不能扈从远去,誓以一死报殿下矣”。于是哭入云峰山中自尽,其节烈令人唏嘘。

在吴本里,探春远嫁出海,丫鬟侍书相送,探春登舟后,侍书哭得昏死过去。至于其后来的结局,书中没再提起。但有点很疑惑啊,探春远嫁,为什么不让侍书做陪嫁丫鬟?翠墨也没去。以她们之间的感情,当然要带丫鬟一起去啊。书中元春的丫鬟抱琴,迎春的丫鬟绣桔(司棋已经被赶出去),王熙凤的丫鬟平儿,夏金桂的丫鬟宝蟾……这些都是陪嫁丫鬟啊,偏偏侍书没做陪嫁丫鬟。我想作者这么写,依然是为了忠实于影射原型。因为陈函辉就没有跟鲁王一起走,按理说他有一百个理由跟着去。或许陈函辉已经心灰意冷,认为鲁王在一帮馋臣野心家中间,不可能再有作为,所以入云峰山自杀了。没想到鲁王到了福建,再次一度中兴,坚持抗清一直到病死。如果陈函辉泉下有知,是不是会懊悔自己当时没有跟鲁王出海呢?

-

6)结局相同。

.

探春的结局跟鲁王一样抛离家园骨肉,远去出海,而且奇迹般的没有被抓或杀死。也许你说,你怎么知道探春出海后没死?好几个地方提示了,一是曲子里说了“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洒闪,恐哭损残年……”“残年”二字表明她并没那么快死去,只是孤独终老、风烛残年。

第二个是她房间里有幅米襄阳《烟雨图》,上面有颜鲁公写的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是暗示探春后来以泉石为伴。颜鲁公乃颜真卿,至于要突出其“鲁公”,是不是在暗示探春与“鲁公”的渊源?(探春是鲁王?)

第三个直接证据,就是吴本里最后一回,探春情榜的考语:“贾探春——才志聪敏,生不逢时,远嫁难归。后海寇败退,不肯服从污流,逃至山野,终身与泉石为伴,可叹可敬。”这个考语与那副对联“泉石野生涯”相对应。高鹗的续本里探春也没有死,后来还回家省亲。这当然不符合前面的判词了。但总体考可以断定,探春是所有大观园女子中,为数不多没有惨死的角色,算是有个善终。

鲁王朱以海,也是明末藩王中为数不多、可以说寥寥无几中得以善终的一个。早前的藩王往往被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剿杀,后来大多被清廷诛杀,比如弘光帝、唐王、楚王、永历帝等。鲁王流落在舟山、金门一带的孤悬之地,在金门连米饭都没得吃(金门当时不产大米),只能吃番薯,被当地戏称番薯王。晚年他真是以草木泉石为伴,孤独病死。1959年,他的墓在金门被发现,台湾蒋中正亲自视察,并指示金门当局为鲁王修建新墓,历时三年完工。蒋中正、蒋经国父子,都对鲁王朱以海有很高的评价,想必是他们都是孤悬海外,惺惺相惜吧。

-

7)南安王与探春。

红楼梦里有个北静郡王,也有个南安郡王。南安王与贾府关系不错,特别是南安郡王太妃,特别喜欢探春,预示着八十回后,探春将和南安郡王家会发生很重要的联系。还记得群芳开夜宴占花名那回么,探春抽到杏花,众人笑她:“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历来红学家认为这预示着探春将来是做王妃的。87版电视剧也是这么拍的,探春一副王妃盛装,出海远嫁了。再结合判词里的“一帆风雨路三千”,那将是前往南边,自然是渡海去了。

那这南安郡王到底是谁?

愚以为,是暗指孤悬海外的台湾郑成功郑氏政权。而鲁王后来就被郑氏盛情接到台湾,史界一度怀疑是郑成功害死了鲁王,好在上世纪在金门发现了鲁王的墓。后发现“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字及全文石碑后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博士研考,亦使鲁王真冢重现人间。鲁王墓的发现确定《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沉入海中杀死并非事实。鲁王是在台湾金门一带,晚年凄凉死去的,再也没回到大陆。与探春结局相似,老死于山泉之间。

至于癸酉本里的证据就更明显了,直接提到了一个三千里外的“玉户岛”(根据中国文字的对偶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门岛)。探春“一帆风雨路三千”,代替南安郡王的女儿,远嫁到了“玉户岛”。乃喻指鲁王退守到了金门岛,至死也没能反攻回大陆。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