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 含元殿生波
大汉长安,春雪消融。时隔多年之后,名叫终军的男子终于再一次主动请缨,接受了最艰难的任务。
历经岁月洗礼的他,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但在所有人印象中,愿请长缨缚苍龙的少年,仍旧像一把开刃的剑一样,从来都不曾折损过锋芒。
那些壮怀激烈,也许都已经成了过往。功勋与荣耀,被青史铭记。少年高傲的情怀,在经过这些年执掌重权后,变得越发稳重成熟。
大汉王朝开创百年,尤其这高速发展的二十多年,才造就繁荣盛世,璀璨文明。除了历史的机遇之外,离不开一大批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而终军就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这位从小就胸怀大志的人,自从执掌大汉司隶校尉府以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大汉王朝的吏治清明、朝堂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元召在长安的时候,对于交给司隶校尉府的所有事宜,都素来非常放心。在内心深处,就连他对终军也是非常敬重。这个人内中的风骨,正是华夏风范的表率。
有时候,元召会在暗中庆幸,而且有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感觉并非是为了自己对于这个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深切地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不管是司马相如、东方朔还是终军,在自己的介入下,他们终于可以施展各自心中的抱负。去真正的开创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如同原先历史轨迹中那样,或夭亡,或屈辱隐忍滑稽附会,或不甘心的消磨尽生命……。
元召以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类似于他们的许许多多人,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历史舞台。而他们也不负所望,各有成就。
不管是任何时代,只要有了一批这样的国家脊梁,那么繁荣昌盛,必然可期。就算是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者是危局,他们也一定会竭尽全力,以国为任,渡过难关。
也正是因为这样巨大的信任感,元召才能放心的放下一切,把长安以及整个大汉朝堂都托付给他们,然后去万里西征,而不必顾及身后之事。
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当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不必担心会找不到可堪大任的人。
西方大陆的消息,终于还是传扬开来。长安的朝野之间,虽然得到的极力控制,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慌乱。
虽然元召可能遭遇不测这样的绝密信息,只有皇帝一个人知道,他怕引起动荡,没有对任何大臣提起。但只其他几个消息,就足够令人感觉到震惊了。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汉骑兵军团,竟然在西方大陆陷入到困境中。先是瘟疫疾病的侵袭,然后是波斯余孽的围攻,因此造成巨大伤亡……再然后,就是燕王和广陵王如同叛逆行为的发生。
这一系列的事件,因为长安得到的具体细节并不算清楚。所以还不能评估后果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然而在这些扑朔迷离的背后,还是有许多有识之士发觉了这其中的不同寻常。
尤其是燕王和广陵王的反常行为,令人费解。当初他们在长安的时候可是规规矩矩的,从来不敢逾越半分。怎么现在敢公然如此?更何况,有元召在,他们又是怎么生起不臣之心的呢?这一切都不符合常理。
但这些疑惑,没有人能够得到答案。无数的目光,也只能投向未央宫,盼望着皇帝陛下能够做出明确的解释。
皇帝并没有解释什么,也没有再继续公布任何关于西方大陆的消息,更没有提及关于元召的任何一句话。
就算是一些大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尚书台和御史大夫那里,他们也没有得到更多的了解。尚书令大人东方朔和御史大夫司马相如,跟他们知道的是一样多。自玉门关大将军府传回来的最新军报,也只是说燕王和广陵王割据王城拥兵自立,和汉军大营互相对峙,处于一种僵持的局面中。
事关重大,没有人会漠不关心。朝野之间,许许多多种议论开始浮现。而许多声音并不乐观,不免搞的人心惶惶,动荡不安。
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未央宫中终于有消息传出来。皇帝陛下决定,要求所有在长安的朝廷大臣、宗室勋贵、各部有司长官、以及部分诸侯王,共同参加明日的大朝会。
所有人都预感到,皇帝陛下的这个特殊命令,很可能经过长久的考虑。也许,有些重大的事要发生了。
那天,也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当所有该来的人都聚集在含元殿,皇帝刘琚平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他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努力的平息心情,以便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
这次朝会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讨论关于西征事宜的。主持朝会的尚书令东方朔,把这几天陆续收到的几封急报正式做了通报。虽然大多数人都已经通过不同渠道知道这些事,但真正在朝堂上听闻详细,还是都感觉到暗自心惊。
司马相如抱病而来,面容有些憔悴。自从前段时间为了帮助西征军度过瘟疫难关,主持筹备调度各种物资以来,他不分日夜的操劳,终于旧疾复发,已经修养了好长时间。皇帝本来已经批准他安心养病,但今天他还是来了。此时听着东方朔把所有事情都讲完,他和其他人一样,预感到事态可能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从玉门关外而来的消息,暂时就是这些了。相隔遥远,瞬息万变,那边也许已经有更多的事发生,我们却不得而知……只不过,可以预见,事情只有更糟糕。请皇帝陛下和诸位大臣一起早做决断,也许还能避免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事情既然牵涉到燕王和广陵王,就算是东方朔,也不能当众明确的说出自己的倾向。因为,如此事关重大,牵连广泛,皇帝陛下还没有表态,身为臣子的不能僭越。
含元殿上有暂时的沉默。正襟危坐的大臣们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不一样。这其中有部分从前与那两位王爷有过交往的人,已经在心中急速的权衡,不知道接下来他们会不会受到牵连。
趋利避害
,人性使然。谁也不想无缘无故的就招惹来祸端。更没有人想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未知。如果能够和他们脱开关系,谁也不想主动开口来评判这件事。
“在西征军遇到困难的时候,正应该同心协力,共赴难关……然而,朕的那两位王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却偏偏在这个紧急关头,公开与西征军决裂。甚至不惜以牺牲诸将士性命的方式,想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如此行为,不仅对不起先皇和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更加对不起西征将士和所有的大汉民众。朕听闻之,同为高祖皇帝子孙,亦不禁深感有愧……若罪若罚,诸卿无需忌讳,可当殿直言,以纳善策。”
皇帝开口说话,每个人都听在耳中明白。虽然身为帝王,他极力的压抑了自己的情绪,避免失态。但大臣们还是从他的话语中,察觉到了隐藏的愤怒。对于一向温文尔雅的刘琚来说,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在这几年来,还是第一次。
而这样的话,在大臣们看来,几乎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诛心之语了。皇帝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要对燕王和广陵王治罪了。
按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臣们就应该秉承皇帝意志,畅所欲言,对二王的罪过加以讨论,迅速制定惩罚措施,是诛是罚,立刻而定。
然而,含元殿上仍旧是一片沉默。谁都知道,燕王和广陵王的行动一旦展开,就绝不会那么容易收手。说不定现在西方大陆上已经互相残杀,血流成河了……如此大罪,按律必杀无疑!
“陛下,且请三思啊!燕王和广陵王无论怎么说,都是和陛下同宗同血的兄弟,更何况,先皇帝留下的血脉,除了陛下,就只有他们两个人了……。”
说话的是一位老资格的宗室老臣,声音中带着悲凉。刘皇汉室内部的残酷绞杀,他们这些人已经看的太多了。本来就不旺的皇家宗苗后裔,如果再继续砍伐,恐怕早晚有一天会面临断绝的危险!
皇帝脸色有些苍白。如果离得近的人细心观察,会发现他的手指绞在一起,有一些不正常的动作。他非常不希望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拿这样的事当挡箭牌。如果没有其他阻力,他的计划自然会水到渠成。但如果掺杂上这些因素,他就不得不拿出魄力,为自己的选择做最后一搏。
刘琚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性的人,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心中最看重的,唯有亲情和感情……在这些东西面前,江山之重,轻如鸿毛。
“按照大汉律例,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更何况,他们的行为已形同叛逆……朕不敢因私情而姑息!”
“律法是律法,人情是人情!陛下可不要忘了,当初汉文皇帝对待淮南王致其惨死,后人颇多非议……难道陛下也要效仿吗?”
几个宗室老臣一起站了出来,言辞变得犀利,态度非常顽固。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