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会盟
走出房间,恰巧赵禹过来探望,赵胜便让他也一起去走走。
“王上如今宠信赵穆,这个小人在各地安插亲信之人进入县衙,六月间已代三位县令,其势不容小觑。”漫步在林园小道上,赵禹有点忧心地谈起了朝堂的事情。那位邀赵王之宠插手朝堂之事的巨鹿侯实在让人有点看不过去,只可惜身为御史的他不好在这类事情上出口,平原君不在,平阳君三缄其口,那些大臣的反对根本无效,赵王丹恢复了当初的意气风发对于现今的赵国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
“跳蚤之疾,不足为惧。”赵胜不以为意地说了一句,对赵国的朝堂,他有着强大的掌控力,现在更重要的是天下之事。若不是顾及赵王的脸面,赵胜早就出手除去那个上窜下跳的小人,只是他清楚地知道王座上那位的想法,也就默认了对方的举动,反正那只跳蚤也翻不起什么大浪。赵胜有绝对的自信,只要他在一天,赵国的朝堂还是他们赵氏一族的。
“王上已同意东周君之邀,准备遣使赶赴临淄,商议立周王一事。”见平原君不以为意,赵禹随意地转移了一个话题,聊起了朝堂另一件事。
纷扰了天下两月之久的禹鼎归属眼看已然落幕,山东六国已决议共立周王,牵制日渐强大的秦国,另外微弱的卫国、被楚国打击得四分五裂的越国、被燕国压制得几乎没有多少国土的朝.鲜国、成立不过二十余年的滇国都会前往。加上东、西周两国,共有十二个诸侯国会盟于临淄,想必到时秦国使节也会同去。
“御儿,听闻你麾下有百战精兵,派一队护送平阳君前往临淄,不知可否?”根本不用问,也能猜到是谁出使临淄,赵胜对着一旁的李御说道。
“是。”对平原君的要求,李御自然不会拒绝,他也知道得到三鼎的赵国想低调也低调不了,那便勇于站在风口浪尖,展现大赵的雄风,也能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前来赵国,齐国的稷下学宫可是天下文士聚集之地。
自上次刺杀之后,平阳君也没有上门来解说什么,李御也没有深究下去,那种事情只会越描越黑,还不如一如既往的好。也不知是不是为了安抚李御,赵王丹借着一个由头罚了平阳君一年的薪俸,并责令在邯郸城中无所事事的赵彪、赵昌两兄弟禁足府中,使得平阳君在朝堂上的说话声都低了不少。
此次出使临淄,赵王丹不可能亲自前去,平原君又身在病榻,这人选也只能是王族之中威望颇高的平阳君。李御虽不喜对方,但有些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无关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国事还是要大于私事的。
随着赵禹一条接着一条说起朝堂之事,李御对于现今的大赵内政也有了点认识,结合他之前认识的大臣,脑海中慢慢形成一个简单明了的分布图。
看到平原君有点累了,赵禹提出了告辞,李御也婉拒了平原君留下用膳的提议,随着他未来的祖父走出平原君府。
“御儿,城卫军的事情干得不错。”坐在马车之上,赵禹笑着说道,他可是时刻关注着这个孙女婿,也不得不为李御的练兵之能感到惊讶,短短时间内便让城卫军上下换了面貌,不愧是李氏一门。
“御儿还要感谢祖父的支持。”李御当然知道城卫军的改制如此的顺利,他这位祖父为他顶了多大的压力,要不然那些贵族不跳出来闹才怪。
“无妨,不知固儿在军中可好?”想起他那个不让人省心的儿子,赵禹也是一阵头疼,不过言语间却是充满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担忧,那可是他唯一的儿子。对于赵固前往军中的事情,他倒是很支持,一个贵族之室想要保持长久的富贵,依靠外人是无用的,只能靠自己的双手,那样的富贵才会持久。
“公子毅力非凡,已融入军士之中。”说到那个便宜叔父,李御也想不到那娇弱的身子竟然蕴藏着那么大的毅力,他还想着赵固坚持不下去再送回去,哪里料到竟然坚持了下来。虽然在训练中昏厥多次,但是赵固的体魄已然强健不少,也渐渐融入骁骑营的行伍中。
“甚好,甚好。”月余没有见到儿子,听到儿子的消息,赵禹心里也有点唏嘘。
平陵君府和平原君府离得不是很远,马车很快便停下了,李御跳下马车之后扶着赵禹下来:“祖父,御儿先回府了。”
“入府坐坐吧。”
“不了,平阳君明日便要出使临淄,御儿要回营安排兵士护送。”来了平陵君府几次,都没见到那位号称邯郸最漂亮的贵族之女,李御知道是在躲他,也就没有勉强。反正早晚是他的人,到新婚之夜也能见到。
“如此,我便不多留了。”
“御儿告退。”
躲在房角的赵玥看了看祖父的身后,没有见到那位梦中的英武夫君,不禁有点失望。
“玥儿,出来吧。”注意到那拐角处探头探脑的孙女,赵禹笑着说了一句。
“爷爷。”听到祖父叫出她的行常,赵玥微微吐了吐舌头,走到祖父的身边娓娓行了一礼。
“又在等你那位夫君了?”捋了一下风度翩翩的胡子,赵禹看着文静起来的孙女不觉地点了点头,孙女这样的改变让他放下了心,想来进了李氏一门也能得到李御的宠爱。
“爷爷。”红着脸叫了一声,赵玥害羞地低下头。
“御儿数次登门,你都避而不见,岂不让人家失望。”
“将军是我大赵的英雄,想来不会介意这个的,反正玥儿早晚会和将军相见。”世人常说难得的才会让人珍惜,心中爱煞了未来夫君的赵玥已经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了。
“呵呵,随你,随你。”见到孙女如此模样,赵禹也不好再说什么。
七月第一日,李御随着赵王送平阳君到东门外,行了不过十里,便有千余人沉默地汇入使团之中,得信的平阳君让人妥善安排这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