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怒而不争
李烨能明显感觉到所有人的眼光都聚焦到自己的身上,这时候李烨想不成为众人的焦点才叫怪呢?不过这些人的看法对于李烨来说已经不重要了,现在李烨要表现的姿态就是无所谓、怒而不争。
是安远郡王也好、是辽东郡王也罢,就算不封李烨郡王又能怎么样,现在不是所有都想看李烨的反应吗?“对不起,让所有人失望了”,李烨什么反应都没有。
其实大玄锡始终就没有承诺过给李烨辽东郡王的爵位,是皇太后在朝廷上提出给李烨加封辽东郡王,大玄锡当时既没有反对、也没有同意,事情就这样含含糊糊的过去了。但是渤海国在给大唐的国书中提到给李烨封赏辽东郡王的爵位,所有人这才认为李烨就是辽东郡王,事实上李烨的确控制着辽东半岛,封李烨辽东郡王也没有什么问题。
大玄锡想得到辽东半岛,但是不希望李烨控制辽东半岛,所以才会只采纳皇太后的一半建议,只在试探大唐的反应,根本忘记了李烨才是辽东半岛的实际控制者。
现在的情况让所有人都在观望,后党和高家除了愤怒为李烨打抱不平外,现在还想不出什么办法扭转目前的局面。窦家一派当然最高兴,眼看着马上就要把李烨踢到西伯利亚去喝西北风,就等着李烨暴跳如雷了。至于一部分的骑墙派也对大玄锡出尔反尔的做法表示不满,在精神层面上对于李烨怀有莫大的支持和安慰,希望李烨能跳起来争一下,打破朝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
主要这件事情大玄锡做的太不厚道,要是消息在朝堂上公布,进行激烈的讨论后决定,不管给李烨什么郡王爵位都无所谓,这是因为程序决定了合法性。就好比冤假错案一样,一套正规的法律流程下来,就算是错杀了某些人,别人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了。像朱元璋一样,大搞锦衣卫特务机构,就算该杀的人,别人也会因为厌恶白色恐怖而同情被杀者一样。
要是大玄锡按照事先在朝堂上认可的说法,给李烨辽东郡王的爵位,众人也不会说什么,更不会准备看大玄锡和李烨的笑话,毕竟辽东半岛不是渤海国的管辖范围,是李烨实实在在的控制地区,凭什么大玄锡一句话就没有了。
大玄锡的笑话暂时是看不见了,不过李烨的反应所有人都在密切的注视中,当看见李烨一付没事人的样子时,所有人除了震惊外只剩下疑惑了,难道李烨不生气吗?难道李烨真的不知道安远郡王和辽东郡王不一样。
李烨好像没有察觉众人诧异的目光,悠闲的坐在高鸣的下首道:“多谢舅姥爷,今天为本王接风洗尘,本王初次来渤海国,也不知道送些什么礼物,这里有一些美酒、丝绸和玉器,希望舅姥爷不要嫌弃”。不管怎么说,李烨现在与高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彼此之间除了亲情外,还有合作关系,李烨上门赴宴怎么可能空手而来。
高鸣现在的心事根本不在李烨的礼物上,皇太后让高鸣来探听李烨的口风,看看李烨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打算:“多谢郡王殿下,开宴、奏乐……”,高家可是豪门大户,吃一顿饭宴请李烨这样的贵客,没有丝竹伴奏、歌舞齐鸣怎么行。
推杯换盏之间,高鸣慢慢的又将话题引到李烨的身上,高鸣痛心的叹了一口气道:“皇上怎么能出尔反尔呢?这其中必然是有奸佞在皇上面前挑拨是非,才让皇上误听谗言,郡王殿下千万不要往心里去”。现在高家也不好把矛头直接指向大玄锡,只能说大玄锡误听了窦家的谗言,受到窦家的挑拨离间,才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想看看李烨准备怎么办。
在皇权之上的封建社会,皇上是不可能犯错的,犯错也是受到了下臣的挑拨,一时被奸臣蒙蔽,结果就是不管皇上怎么错,都是下臣的不对,对付的也是那些在皇帝身边的小人。
李烨和敬翔已经分析过渤海国目前的处境,自己这次来渤海国不是来制造矛盾的,而是到渤海国转一圈,混一个法理上统治辽东半岛的名义,至于是什么郡王爵位,李烨还真不用计较。
李烨好像没有明白高鸣的话:“舅姥爷说笑了,我们做臣子的应该为皇上分忧解惑,那里能把怨恨发泄到皇上身上呢?本王还是刚才哪句话,不管皇上封本王什么郡王,都是皇上的恩典,本王受宠若惊,对皇上无以回报,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烨感觉自己越来越无耻了,明明心里很不痛快,恨不得掐死大玄锡,嘴上却说的冠冕堂皇。
高鸣也不知道李烨说的是真话,还是气话,反正从李烨的脸上看不出有丝毫的不满。皇太后和高鸣现在都不希望李烨马上就暴跳如雷,等到事情慢慢平息后,再想其他的办法,把李烨的封地转到辽东半岛。
既然李烨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高鸣实在不好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便转移话题跟李烨谈起风月之事:“郡王殿下,听说你如今还未娶妻,不知是否已经订婚”。高鸣和皇太后商量给李烨找一门婚事,虽然皇太后已经了解到李烨尚未娶妻,但是还是想亲口问问李烨的婚事,要是事情搞差了可就难看了。
见高鸣提及自己的婚事,李烨马上就把早准备的对策说了出来:“让舅姥爷费心了,虽然本王尚未娶妻,但是本王在大唐做官之时,大唐皇帝亲口许诺将仁寿公主许配与某,本王准备这次从渤海国回去以后,就返回大唐向大唐皇帝求婚”。
李烨之所以没有忌讳的把李儇准备将仁寿公主许配给自己的事情说出来,就是担心自己没有理由离开渤海国,现在李烨好歹也是渤海国的郡王,不可能说走就走,想离开渤海国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与仁寿公主结婚就是最好的离开渤海国理由。
渤海国的饮食文化跟自身的半渔猎半游牧半农业有很大的关系,在渤海国上层贵族看来,只有保持了自身的传统才是文化的传承基础,所以渤海国贵族之间宴请时很少可以见到中原的菜肴和烹饪的手法,大鱼大肉整个摆在食案上,一条一尺长的鲑鱼通常是宴会的主要菜肴,虎掌、熊掌、鹿脯更是彰显贵族宴请的档次。
高鸣一边询问李烨的婚事,一边优雅的夹起一块鱼肉塞进自己的口中,还没有等到吞咽下去,听到李烨说起要迎娶大唐仁寿公主的事情,惊得目瞪口呆,鱼肉一半已经进入了食道中,另一半还在口腔里,一时间被淹住喘不过来气。
一旁的侍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帮高鸣捶背扶胸,一块鱼肉差点没要了高鸣的老命。
大唐公主与周边少数民族通婚并不少见,贞观十年,南阳公主下嫁突厥人阿史那社尔;贞观十三年,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可汗诺葛钵;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琅琊公主女段氏嫁吐蕃禄东赞;九江公主下嫁突厥人执失思力;临洮县主嫁铁勒族人契芯何力;定襄县主嫁突厥阿史那忠;神龙三年以雍王李守礼女为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开元五年,以辛景初女为固安县主嫁于奚首领饶乐郡王大酺;一般宗室女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首领李失活;开元十年,以馀姚县主女慕容氏为燕郡公主下嫁奚首领李鲁苏;开元十四年,以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下嫁契丹广化王李召固;以甥女韦氏为东光公主下嫁奚奉诚王李鲁苏;天宝四载,以外孙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下嫁契丹首领李怀节;以外孙女杨氏为宜芳公主下嫁奚李延宠。
整个大唐时期,外嫁的公主有十几位,不过大唐的公主可不是高档的皮包,谁想买就能买到的,看看大唐公主都外嫁给谁,不是一国的国王,至少也是部落的酋长首领,李烨虽然是渤海国的郡王,但是想娶大唐的公主还不够资格。
高鸣倒是没有认为李烨在说谎,这种事情可不是简单找一个女人做妻,这里面主要蕴含着巨大的政治意义在里面,通过联姻至少可以让一个国家和一个部落暂时向大唐臣服,虽然只是名义上的臣服,也为大唐争取了几年到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机会。松赞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后,别的不说,吐蕃至少在几十年之内没有与大唐发生过摩擦,所以说大唐公主外嫁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结婚本身。
高鸣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李烨要是迎娶了大唐的仁寿公主,对于渤海国的意义将是重大的。渤海国从建国以来就没有娶过一位大唐公主,迎娶大唐公主的意义非同一般,不是渤海国不想迎娶大唐公主,而是大唐不愿意将公主嫁给渤海国。如果李烨娶了大唐的公主,对于渤海国的来说,无意是得到了大唐威名的庇佑,渤海国在东北的话语权将举足轻重。
但是要迎娶大唐公主的人不是渤海国国王大玄锡,而是李烨这个郡王,其中的意义对于高鸣来说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