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三辞而为王
当王旭在西凉游历,亲身体会着西凉现状的这段时间内,天下也接连发生大事。
公元206年六月初八,雄踞华夏东南的孙坚,在经过许久的准备后,终于在这一天手持天子诰命,登坛祭天,进位封王。
虽然孙坚也知道,这所谓的册封,不过是曹操的些许小计,可这却是阳谋,对曹操和孙坚两家,都是利大于弊,都是迫不及待,可谓双赢,当然也就不会有别的选择。
浓重而盛大的仪式过后,孙坚正式进位吴王,史称吴国。
随后,孙坚开始大封群臣,那些跟随他的有功之臣,有能之臣,纷纷封侯拜将,不在话下,举国欢庆了足足三日。
一时间,吴国汇集起强大的凝聚力,上下空前团结,在强势推动后,树立了争夺天下霸权的目标。
整个吴国,随之开始轰轰烈烈的改革,外修武备,内修政德,励精图治。
仅仅半个多月后,也就是王旭在西凉与混血美女分开之前两天。
朝中以戏志才、贾诩、陈群、王朗、钟繇、华歆等人为主的大臣,上奏天子,尽言曹操之功,谏言恢复丞相一职,擢升大将军曹操为丞相,全权统管军政事务。
事实上,军政大权一直都掌握在曹操手中,只不过以前在很多时候,都是幕后掌控,名义上还是让三公九卿负责,可事实上。他说一,这些大臣都不敢说二,而且那些要害职务。往往都是他所倚重之人。
可那样终究多有不便,曹操也终究不是名正言顺。
如今,这些臣子提出来,天子刘协尽管不愿,可势单力孤,只能无奈准奏。
可此事仅仅刚过十天,天子刘协心中的不安尚且没有消散。又一道奏章呈上了朝堂,给了他最后一击。
数十身掌实权的文武联名上奏。言吴国孙坚进王,楚国新王亦立,曹操总掌天下大权,辅佐天子。在名位上,却还不如两个封国的国主,不足以威天下,不足以振朝纲,不足以中兴大汉!
同时言称,楚国深受皇恩,可自楚国建立至今,从未进贡税收,也不服从朝廷安排。楚王更不曾按照古礼朝见天子,连新王继位,也仅是上奏一封。全然不顾及天子权威,不轨之心昭然若揭,乃是大患。
并且,吴国孙坚刚受皇恩,进封吴王,却仍旧不肯按律进贡税收。吴王孙坚也不随之来京朝见,亦隐有不臣之心。
有鉴于此。望赐封丞相曹操进位为王,从而威慑吴、楚两国,安定天下!
可这份奏书,满朝文武,包括天子刘协在内,谁还看不懂?
纳税进贡?
十多年前,各地诸侯就不对皇室纳税进贡了。
朝见天子?
当今天下,谁敢进京朝见?谁会进京朝见?
不服天子管束?
当今天下,有多少支兵马是天子可以调动的?天子也就是拿着玉玺,曹操和群臣怎么说,他就负责盖个印罢了!
这场朝议,天子含泪,久久不肯盖上玉玺大印,只是细数多年来,皇室对各豪族的厚恩。
曹操担心天子的过激反应,会促使一些老臣心中动摇,更不愿意当众逼宫,落人口实,因此婉拒了这个提议。
朝议自此散去,天子刘协回到后宫,痛哭流涕,饮酒至醉,怒骂曹操大逆不道,发泄心中愤恨。
随后,在皇后伏寿的建议下,刘协不甘坐以待毙,想做最后的抗争。
先是联系伏皇后的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可没想伏完得知后虽有心出贼,却言不能妄动,迟迟没有答应,只是与二人长吁短叹。
此后,天子刘协心中不甘,又找来车骑将军董承,与其密谋灭曹之事。
董承倒是颇有野心,欣然答应,持着天子血诏迅速展开行动,约同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骁骑校尉兼偏将军王子服,昭信将军吴子兰、太中大夫孔融等人共商大计。
本来,这几人在京都来说,还是颇具势力。
董承的车骑将军虽然是名义上的,对主力军队没有任何权利,但根据汉制,终究还是有自己的将军府,也供养着一支属于他的精锐部曲,而且屯扎点就在京都附近。
长水校尉种辑、骁骑校尉王子服都是朝廷八校尉之一,尽管如今的八校尉远不如早年那般位高权重,已经离开主力军体系,成了拱卫京都的卫兵,但终究还是有不少人马,同时还驻扎在京都附近。
至于太中大夫孔融,事实上也是武官,朝廷九卿之一的光禄勋掌握着羽林郎、虎贲郎等各郞属,是精锐的禁军,而太中大夫就是光禄勋麾下的重臣,因此孔融也掌控着一支虎贲郎。
如果真让他们发动成功,或许还真能成事,因为如今曹操大局已定,心中不可避免有些大意,他的主力军队分散各方,京都兵力并不多,这几人联合出手,等同于是可以调动京都近一半人马。
那么在曹操大意之下,说不准还真有翻盘的可能。
可惜,前提是曹操大意,且不知情!
天子刘协,这个史称汉献帝的人,虽然在长大后颇有想法,一直有心夺权,重振汉室,多年来始终与曹操周旋,可他终究败给了时事,败给了病入膏肓的大汉。
他没有汉武帝的先天条件,去暗暗壮大己身,最终成功夺权。
他没有顺治帝的隐忍,没有顺治帝那样的母后去给他奠定一个基础,反而被逼到了绝境。
他没有康熙帝的精明和魄力,因为他没有受到过那样优秀的培养,从小就在奔波,颠沛流离,想学却不能学,为人左右。
大汉末年,唯一一个有心做好皇帝的刘协,就这样败在了命运之下。
他不知道,谋事当如何才能机密!他也不知道,对付曹操这样的权臣,要用什么办法!他更不知道如何去号召和依靠天下忠诚汉室的人!总是懵懵懂懂,想一出是一出,今天依靠这个,明天依靠那个,没有谋划,没有方法,没有选择!
直至皇权彻底沦丧,连那些本来忠诚汉室的人,也觉得大汉气数已尽,彻底失去他们对皇室的信任和支持。
这一次,他同样没有想到,怎么可以让董承进宫密议?
这等大事,如何能在宫中商议?
皇宫是曹操掌控的!
他们的密议很快从宫中女官和侍卫们口中,传到曹操的耳边。
当曹操收起大意之心,认真去查探的时候,那么已失去了所有机会。
只用了三天,他们密议的大致内容和动向,就被曹操推知。
顷刻间,京都震动!
曹操勃然大怒下,以雷霆手段抢先出手,在他们还懵然不知的时候,便进入其家中,全数缉捕,并将其在外部曲严密控制。
经过对众多参与者的严刑拷打,血诏很快出现在曹操眼前。
没有犹豫,没有等候,证据到手的曹操当即下令,以董承、孔融等人妖言惑众,蒙蔽视听,祸乱朝纲为名,全数绞杀。
除了孔融因为名望太高,又得曹操敬其文才,才让家人侥幸逃脱一劫外,其余人全数夷灭三族。
董承的女儿本是天子后宫中的嫔妃,位为贵人,可也受到株连,服毒酒而亡。
伏皇后也没能逃掉,以后宫干政,进谏谗言坑杀功臣,祸乱天下为名,赐死!
反倒是她的父亲伏完,因为没有行动,没有答应天子的请托,因而得以让伏家得以幸免,可是伏完也随之交出官印,归家独处,终日惶惶不安,于半月后病逝。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杀他,而是没办法,伏完没有罪,杀他会掀起更大波澜。
至于伏皇后犯下的罪,是不能牵连伏家的,因为伏家本身没参与,如果给伏皇后冠上夷灭三族的罪责,那么第一族就是皇室,在这个时代,女子若是嫁人,那么嫁入的夫家才是第一族,才是本家!
伏皇后嫁给了天子,那么皇室刘家才是本家,曹操再如何也不敢弄个夷灭三族的罪名出来。
此事发生后,皇室威严更是跌落谷底,即便是一些原先还内心摇摆的文武,也逐渐摆明了方向。
毕竟,这样缺乏智计的天子,又有谁敢去为他拼死一搏呢?
失势的人主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人主所作所为,无法让麾下之人信服,让人看不到希望!
事件发生的第五日后,群臣再度上奏,恳请天子下诏,进封丞相曹操为王。
这次天子再没了选择,留着泪,神色麻木地下诏。
可是曹操或许因为之前发生的事,有些不好下决定,再度辞让!
直至又过了五日,深明其心的那些大臣再度齐心上奏,并在殿内长跪不起,恳请其进位,曹操这才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至此,曹操进位封王,以冀州为封国,立国号魏,并加九锡,位列诸侯之极!
虽说魏国的封地仅仅只有冀州之地,可如今天子都城也定在冀州邺城,这种天子帝都设在封王国都的情况,堪称史无前例,也丢尽了皇室的脸,此后在人们口中,整个北方朝廷之地也都被纳入魏国的范畴,天子这个概念,在百姓心中再无存留。
在许多人推波助澜后,世人只知魏、吴、楚,却再无大汉之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