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377章 炼油

第377章 炼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进入神武二十年,就在远征旅的精锐部队开始展开太阳王朝都城攻略的时候,夏地新建的炼油厂也进入到由实验室到初步量产的关键阶段。当然,与其说是“炼油厂”不如说是民国时代玉门油田那种炼油工坊,没有高如楼林的蒸馏塔、只有半埋在土中如同菜窖一般的东西。很显然:制造那种如楼一般大型储罐式的蒸馏塔对于如今刚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水准上工业体系比较成熟的能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蒸馏实验设备在规模上的一种“放大低配版实验室”

六年以来的时间首要的变化也是让各行各业真正可以堪用的人才资源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如果说只有万里挑一至少是千里挑一的天才才能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从刚刚扫盲达到可以做初级水平技术员研究员的水平,当六年的时间过去之后,稍微在学识和态度上突出一些的“优等生”也几乎都可以壮大到整个夏地体系内的人才队伍中来了。再加上两年以来学城内也提供了不少“少年天才”整个夏地顶级科研力量体系一下壮大到六七百人左右的规模,而真正可以有效学习和掌握资料库中资料的“技术员”也达到了三四千人的规模。还有很多人的文化水平虽然不是很高,可是却成为实际技术操作领域的骨干。

在很多方面,张伟也逐渐不可能成为对各方面都很精通的指导者,大概也只能给出产业方向上的大概意见或做为重要顾问而已。

“今年的炼油规模大致能达到多少?我们重质不重量的来说?”张伟向一名化工领域的年轻女子问道。因为女性更容易管理和服从,少年时的学习成绩也普遍更好些的原因,很多技术领域的骨干几乎都是女性。当然,历史上看在顶尖科研力量方面男性的统治性优势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可是在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技术方向资料的帮助下不需要创新性研究的情况下这种优势几乎体现不出来。

“现在每天的石油加工量大概在两千三百公斤左右,能够加工出勉强可以实用的汽油、柴油、重油总共斤六百公斤。不过全年加工量有望提高到四百吨左右。如果过去制定的发展计划没有什么问题,明年超越四千吨的石油总加工量和超过一千吨的成品油产量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

平均每四吨石油才能加工出一吨成品油,这个水平远远低于现代炼油产业的印象,可是张伟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便是二战时代苏联那个水平,几乎也是平均每三吨石油才能生产出一吨成品油。而且不算外援和少数高精设备,那些油料还基本上是以重油、柴油、辛烷值五六十左右比二战日本炼油工业还要逊色不少的汽油所组成。

这些日子以来张伟对石油炼制也大致有一个印象。虽然在十分低水平的情况下汽油机要比柴油机好造一些,可是在炼油方面,很显然重油、柴油的蒸馏难度就要比汽油好了不少。

至于所谓的油品质量等等,这就是此时的夏地根本不能奢求的了。延迟焦化、加氢催化、加氢脱硫和加氢脱芳等等很多石油深加工方面的先进技术在中国大陆普及都是要到21世纪初时候的事了。

甚至张伟还发现:就算是在炼油以外最基本的很多石油化工项目上,也并非是易事。化工分析设备、化工专业加工设备即便在21世纪初的国内的自产化率都并不高。整个石油化工带来的整个20世纪化学工业体系几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除了质量方面以外,在产量方面此时的夏地仍然有不少的困境。虽然炼油发展能力看起来也不过是三四年内就能有相当规模的事情,可是石油获取方面的能力,至今仍然没有特别可靠的消息。

整个石油化工领域,实际上也属于加工规模越大越有技术效益和生产效率的领域,而此时石油来源途径的缺乏和整个夏地工业人口规模的局限,也使得至少在一代人以内的时间里,整个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效率并不算很高。

在后世,平均每人几百吨规模的石油年加工量都属于很大程度上人浮于事的低效企业了,而是对于此事的夏地来说。要每年生产出万吨规模以上的成品油,达到民国时代玉门油田的水准,整个行业体系少则占用二十分之一的劳动力资源,多则要占用十分之一左右的劳动力资源了,而且这些劳动力的技术含量还不能太低。

不过,当张伟从另一个角度开始思考的时候,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才终究没有那么大。在二十世纪列国竞争压力不小的年代里,工业规模对经济体系和战略安全体系的意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以钢铁和化工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中成为了工业力量的核心。一个类似法国或日本那样的工业国在理论上能够生产出一九四四年苏联红军消耗的上千万发左右榴炮弹规模就是上限了,总体战也可能并不比朝战后期的联合**强出多少。联合**在整个战争很可能杀伤的百万规模上下中朝军队就接近一战英法俄三国战绩其中之一的一半左右了。而类似美国这样的大国,即便部队战斗效率无法和德国甚至苏联相提并论,也一样有可能在充分发挥的总体战中靠数亿计的榴炮弹和大量其他技术兵种兵器拥有类似二战德国那样两三千万规模的战绩和六七百万的年杀伤能力。

可是对于如今的夏地而言,很显然工业规模则并不是最关键的,质量与技术才是。一战二战左右的时代,技术的作用似乎还并没有太大的决定性可海湾战争乃至现代一系列的技术发展时代很显然在高水平的冲突中,半代左右的代差优势就超越几倍工业规模的意义了。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