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508章 装甲与航空

第508章 装甲与航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基辅的陷落还有英雄们的结局当然是张伟早有预料的,但思考过多次的张伟仍然认为谋求在乌克兰与德军进行决战很有可能是一个被“围点打援”的结果。对于空中劣势极为明显、双方物力火力差距比历史更大的情况下,即便苏军的作战素质在很多方面有所改善也将是如此。长达半年左右时间的基辅守城战最大的意义除了以“最不坏”的方式牵制德军一定兵力,就是争取到了“莫斯科大建军”的时间。

在了解到一些试探性作战的战斗详报并经过严格的审查和分析之后,张伟也得出一个结论:针对德军的大规模行动的时候应该已经要到来了。

两件事促使张伟决定把作战的范围打的更大更猛一些,给德军以更严厉的教训。并形成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以便这样的作战能够反复进行。

其一是在有针对性的情报准备的情况下,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舰队已经于11月26日出发并没有什么动摇,仍然如历史一样。其二是运载着二十多万吨租借物资的轮船已经在远东港口有效卸载,并在冬季到来之前把物质运到了伊尔库茨克以西的不少兵工厂内。

当然还有一些不言自明的事情:历史上的巴巴罗萨时期,一系列不成功的反攻作战和缺乏针对性的准备让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了超过六十万辆卡车,超过租借物资西方卡车援助量,当然主要是民间保有的卡车。但在有意识的收缩与保存实力的情况下,尽管仍然遭遇过一些十分不利的作战,此时苏军的卡车保有状况却比历史上改善了不少。相比战争初期,经过一定的动员后,苏军仍然拥有的卡车达到四十万辆左右,比历史同期规模增加了十几万辆。虽然相比历史上二战末期苏军六十万卡车的保有数显得不足,但也达到十次打击之初左右的规模了。

以这多出来的十几万辆卡车和多个月的时间,六百多个独立炮兵团被建立起来。步兵师的数量在避免了很多被歼灭战并从远东增援了不少部队之后也达到了四百个步兵师、二十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二百多个步兵师属坦克团自行火炮团、计一万两千左右坦克和自行火炮的规模。

坦克装甲力量的结构上:也并没有把纵深突击当成第一目标,此时的苏军显然没有这种胃口。只要对手的装甲力量不给自己带来太大的麻烦那就足够了。因此、反坦克歼击车和自行火炮的数量在此时的苏军中很大程度上还要超过坦克本身。即便是坦克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更效仿二战后期德军的某种思路:防护和体重或许不需要很强,但火力一定要强。

面对更强大的德军装甲力量,战争初期以来一直表现不佳的七六炮T三四坦克从战争爆发之初开始就有不少被改造成了装备一百二十二毫米炮管改造而来的无后座力炮,成为被炮塔防护起来的反坦克歼击车。这种无后座力炮发射的穿甲弹在五百米以内的距离上都对百毫米防护能力以下的坦克有很大威胁。

当然,还有一些提前出现但数量并不算多的德国动物需要专门改进型的特三四型坦克来对付。特别的无后坐力炮发射车为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比较密集的反坦克火力足足安装了八联装一百五十二毫米口径的无后座力炮,主要是一些KV坦克地盘。

这些无后坐力炮发射的反坦克炮弹在五百米的距离以内就是对装甲厚度达到二百毫米左右的一些最新出现的德国装甲力量都有一定效果。

当然,张伟还是庆幸此时苏德之间的技术差距还没有拉大到后世的朝鲜与韩国那样大,为了对付同九九式坦克一个层次的装甲力量搞出三联装三百七十毫米无后坐力炮的怪物来

占装甲力量三分之一的坦克和机械化军中用于进攻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很明确放弃了特三四坦克的机动性,重视采用口径更大的一百二十二毫米火炮、整个炮塔也完全重新设计,实际上成了一种以特三四为底盘的苏一二二突击炮了。

毕竟:底盘完全重新设计的坦克装甲车辆从研发到服役往往需要不少的时间,炮塔的更换问题就没有那样大了。

航空兵方面:张伟也采取了一些独特的思路:一部分战斗机型号采取全铝化设计,主要供那些表现比较优秀的飞行员使用。因为飞机重量的增加,采用的航空枪炮也可以对应的增加为一百五十二毫米弹壳的二十三毫米机炮,同伊尔二类似。在使用榴弹和爆炸类弹药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十分好的弹道性能和爆炸威力,在很大程度上于火力上超越了德军。

同时,在作战思路上也一定程度上效仿德军:在东线组建王牌战斗机部队,这样可以在关键的时刻于对手出人意料的区域夺取一定时间段内的制空权。此时的苏联没有能力与德国争夺整个战线上的制空权问题,而且可以预期的以后,恐怕也不会有二战最后一年那些机会。因此能不能短时间内的掌握关键作战地域内的制空权,才是张伟所关心的。

有一种说法:苏德战争中只计算战斗机与战斗机之间的空战损失比,大概是一千七百比七千,将近四比一左右的损失比。但这反而给张伟不少信心:要知道,不说双方战斗机的平均质量,仅仅在开战初期苏军就在空战中损失了不少飞机。这样小样本的情况下反而可以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训练之后的,苏军战斗机飞行员的质量同德国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如果将有限的优秀飞行员集中起来,夺取关键低端内的制空权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可以通过降低损失率的方式形成飞行素质的正面循环。那种组建众多航空部队,相互之间呼不通气的情况,在张伟看来是苏式空军的一种弊端。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