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琉璃厂
朱厚照不管他人怎么想,军械局的设立是他考虑已久的事情,兵部的权力已经够大了,五军都督府都快要成为虚设了,朱厚照又怎么可能将军械局归于兵部?
不过为了团结人心,朱厚照还是在圣旨中写明了军械局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此后一连数天,除了皇帝陛下这个半路出家的军事理论家在这些武官面前阐述自己的军事理论与见解之外,朱厚照还命令兵部派人来给这些武官讲授大明自开国以来的军队变化和武器变化,除此之外,还让翰林院的学士们给他们讲述历朝历代的经典战例,让锦衣卫都督孙东远和执掌东厂的邱聚给这些武官们讲如何刑讯逼供套出他人的情报等技巧。
朱厚照所做的这一切,正是为了将这些由他挑选出来的武官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
这些武官,今后将成为京营的中坚力量,也将成为他朱厚照的嫡系将领,因此,这些武官可不能只是无知莽夫,也不能只是会舞文弄墨的秀才,他们必须要在文化素养、体质素养以及军事指挥素养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才行!
功夫不费有心人,这些武官在从前期的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再到后期的理论培训之后,他们的进益可是不小!他们对皇帝的印象已然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前,他们对皇帝陛下的印象就是:皇帝陛下是他们的效忠对象,只是他们对于为什么要效忠皇帝陛下和如何效忠皇帝陛下还有些不太清楚。
但是现在,他们对皇帝陛下可是认同了不少,朱厚照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他们今后要追随的领袖!
………………
军械局的建立为大明未来的军事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杨廷和原以为自己饱读四书五经,而且对战争和兵法也略知一二,但是自己绝对做不来研究军事器械这些事情,而且他也并不十分认同皇帝陛下所言的士兵的数量不再是未来战争的主体这一论断,但是当他见到了新式火枪的威力之后,他登时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转为十分认同皇帝陛下所言的热兵器会主宰未来战场的这一论断。
杨廷和由此开始兢兢业业的筹备军械局的建设问题,朱厚照也是十分大方,从自己的内帑之中拨出了一百两银子作为军械局的启动资金,但是对于这一百万银子的用度,朱厚照要求杨廷和必须每三个月向自己报备一次,他要亲自检查银两的使用情况!
杨廷和对皇帝此举并不感到奇怪,一百万两银子,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了,要知道正德年间,大明的税收才不过六百万两!(当然了,有必要在此说明的是,六百万两大明税收所指的是太仓收入,剩下的几千万两则以粮食和力赋的形式存在于中央及各府衙门。)所以皇帝陛下对这笔钱的用度十分上心那也无可厚非。
就这样,在朱厚照的支持下,杨廷和用朱厚照的拨款开始组建军械局,军械局的场地就设在杨廷和宅院的旁侧,那里现在已经开始推倒重建了。
原先在江南火器制造局那里学习新式火枪制法的神机营官兵,也被杨廷和给抓了壮丁,在经过朱厚照批准后,这些神机营士兵被安排到军械局,负责制作膛线拉床以及新式火枪。
………………
且说朱厚照在西苑造出了玻璃镜之后,宫内的夏皇后,宣妃,文妃以及陆瑾翾等,每人都分到了梳妆镜和试衣镜,乾清宫,坤宁宫,西苑的诏明宫等也都用玻璃进行了改建,但是京城玻璃镜的价格却是居高不下,原因无他,虽然大明现在已经具备了制备玻璃镜的技术,但是由于这玻璃镜被制造出来之后并未在市场流通,朱厚照只是将其用作了宫内的用度,所以市场之上并无竞争,所谓物以稀为贵,佛郎机人也不是傻子,他们自然是要提高镜子的售卖价格了。
当皇帝陛下看到东厂番子有关京城玻璃镜售价的奏报之后,他决定建立琉璃厂,由朝廷生产玻璃和玻璃镜并将其投入市场进行售卖。
朱厚照并未想到,自己的这一做法,居然开创了大明国有企业的先河,也改变了大明士绅掌管市场和绝大部分财富的现状,当然了,这是后话,此处暂且不表。
自大明建设京城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也因此成为了工部内的几大工厂之一,后来随着内城的扩建,琉璃厂不断外迁,最终是迁移到了后世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
琉璃渠村是一个只有三百多户人家的村落,这个村每一户都是烧制琉璃的匠户。
朱厚照见到东厂的报告之后点了点头,随后朱笔御批,命刘瑾将新的琉璃厂建在琉璃渠村这里!
琉璃厂的建设可是一个技术活,这可不像朱厚照在宫内之时,只需要造出来几块玻璃即可,琉璃厂是需要盈利的,而且批量化生产玻璃和玻璃镜与宫里特意生产几块玻璃和玻璃镜不同,在琉璃厂这里,还需要考虑到生产成本的问题!
建玻璃作坊最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立坩埚炉。烧制玻璃需要把纯碱、石灰石、石英混合的原材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寻常的炉子肯定不行,需要专门的人才建立专门的炉子。而且盛放原材料的坩埚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制作才行。
不过这一切在朝廷面前都不是问题,刘瑾找来了专业建造高温窑的匠人之后,就开始在琉璃渠村圈地建厂,派遣驻军。
为了便于管理,刘瑾根据朱厚照的指示,将琉璃渠村内的匠人分为三个等级:学徒、普通工匠和匠师,他们的工资待遇各有不同。
随后,刘瑾为了防止技术外泄,又宣布了一个新政策,就是琉璃渠村内的匠人们,今后进出琉璃渠村,都需要提前报告,并且经过批准之后才可出去,而且外出的时间也有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来!这一政策并未在琉璃渠村泛起多大波澜。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