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刘健致仕
朱厚照在挽留了几次之后,也就批准了刘健的致仕申请,其实在朱厚照心中,刘健这个内阁首辅的存在,也确实有碍大明的改革和创新。
因为这个内阁首辅,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士人,喜欢循规蹈矩,这对于盛世而言自然是没什么坏处的,但是对于乱世而言,则并没有多少好处。
正德年间虽算不上是大乱,但是戎奴犯边,女真怀有贰心,前朝余孽分成小股势力,对中原并不死心,再加上正德之后,整个大明就迅速坠入了衰败的境地,因此说此时是处在大乱世的边缘也不为过。
此次与刘健一同致仕的还有谢迁和李东阳,谢迁其实并没有想要致仕的想法,他虽然不理解朱厚照的做法,但是也不会阻拦朱厚照对大明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所以他致仕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刘健。
他与刘健早已算是至交,两人思想、态度等相近,只是一个更为保守罢了,两人又同朝为官,共同侍奉过先皇,一起入的内阁,所以现在刘健要走了,谢迁自然也递交了致仕申请。
朱厚照依照惯例客气了几次之后,也就批准了谢迁的致仕申请,但是,对于同时递交致仕申请的李东阳,朱厚照不仅没批,还加封李东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并将其提为内阁首辅,一时间,李东阳在整个朝廷风光无二。
这一点大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李东阳本人对此也感到十分意外,刘健和谢迁更是意外!所有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皇帝陛下会对同时递交致仕申请的三个人,做出两种不同的批复。
但是不管怎么说,新的内阁班子也形成了,但是现在的内阁明显人数有点少,毕竟刘健和谢迁都走了,朱厚照思量着再加几个大臣入阁。
只是还没等到朱厚照想好让谁入阁,新任内阁首辅就向皇帝陛下递交了《陈言奏》,其上历数朱厚照自登基以来的各种不当行为,该文文采斐然,李东阳充分发扬了自己心忧天下的高贵精神和学富五车的光荣传统,以荡气回肠的文字旁征博引,接连引用了圣贤孟子的十条语录,一一加以解说,进而含沙射影,抨击大明朝存在的各类施政问题,当然,其间也少不了批评朱厚照的部分。
这倒是令朱厚照大感意外,李东阳为次辅之时,为人谨言慎行,少有这般强烈表态之时,没想到自己刚将他提为首辅,他就转过来批评起自己来了。
当然,朱厚照不是昏君,他略过批评自己的那部分,将李东阳所提的各种有用的建议细看和总结了一番。
在《陈言奏》中,李东阳着重讨论了北方天灾的事情,他在奏折中指出,所谓天灾,其实也是人祸,天灾易于赈灾,人祸却很难消除,特别是每次天灾之后的流民问题,都是大事,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酿成大患。
而且不止是受灾省份,其实各地老百姓的生活都很艰辛,农村的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尤以各地大士绅和各地藩王最为过分,他们视人命为草芥,却把土地看的很宝贵,这些问题不解决,无论何处发生灾荒、何时发生灾荒,无论灾荒是大是小,朝廷就算是费劲力气去救灾也于事无补,人祸依旧还是会发生。
除此之外,李东阳还很具有前瞻性的指出,无论是旱灾还是涝灾,发生过一次之后就当吸取教训,等到天灾过去之后,要学会居安思危,各地要兴修水利,官仓每年也要额外准备储蓄粮,以防备灾患的再次发生。
与大部分首辅处事比较圆滑所不同的是,李东阳就任首辅之后,一改自己以往圆滑的做事风格,在《陈言奏》中大胆揭露了许多关于大明司法,税收等各类重要领域的弊端,其眼光十分独到,朱厚照虽然也知道大明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但是所谓当局者迷,李东阳作为大明士子,一直以来都处在大明的中上阶层,没想到他居然也能看到这些弊端。
朱厚照顿时觉得,自己留下李东阳绝对是正确的,李东阳是个人才,仅仅用人才来形容他已经不行了,李东阳算是一个全能型人才!
朱厚照当即下旨赐李东阳蟒服,加俸五十石!
新任内阁首辅李东阳没想到皇帝陛下见了自己的奏折之后不仅不生气,居然还赐给自己蟒服,为自己加俸,他登时为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而感动,一改为刘健和谢迁抱不满的心绪,转而开始真正的为皇帝陛下考虑,希望自己能够为朝廷,为皇帝陛下做更多的事情。
………………
军械局在五日之后,终于将东印度商铺所售的火炮给研究透彻并进行了改良,当然,其中孙义功不可没,不过朱厚照并没有升他的官职,而是赏赐给他五百两银子作为奖赏。
这已经令孙义对皇帝陛下感激不尽了,他本是一个多次科考未曾中举的文人,若不是皇帝陛下的缘故,他这一辈子可能就是穷困潦倒,独活一生的结局,但是现在由于皇帝陛下的缘故,他先是接触了江南火器制造局,后又来了军械局,居然还成了工部军器局的一名主事,这是他之前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他从未想过旁人口中的旁门左道,能够被皇帝陛下如此看重,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朱厚照绝对算是孙义的伯乐。
“陛下且看,这就是新式火炮。”孙义十分兴奋的将他花费了许久才改进的火炮指给朱厚照看。
杨廷和也是十分高兴,他没想到孙义居然这么有本事,前期他们试验了多次,都以失败告终,孙义来了这里不过半个多月的时光,居然就能一举成功,这令杨廷和对孙义此人也开始高看起来了。
朱厚照绕着新式火炮走了一圈,随后问道:“之前失败的原因总结了吗?可不能因为这次成功了,就忽略了前面的失败,没有前面那些失败,孙义,你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成功吧?”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