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杨廷和造船
不过孙义知道皇帝陛下已经命人为自己的这个蒸汽机申请了专利,虽然他并不是十分明白专利的意思,但是他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需要给这些技术保密,因此他也下意识地给这个几个锻造工匠制定了保密条例,刚刚则是他下意识的向其强调了保密条例。
听到孙义所言的“掉脑袋”三个字,几个工匠脸色一白。这位大人据传闻是上面派来的,绝对的有实权,不然也不敢来了就与各大纺织作坊对着干,这样的人物,杀几个工匠还不跟杀鸡似的。工匠们下决心坚决不和别人说这蒸汽机的事情,对!打死都不能说。
孙义看了看几个工匠,问道:“有了这蒸汽机,你们多少天能锻造出一套盔甲?”
这些工匠们已经知道了孙义招募他们的原因,这蒸汽机他们倒是第一次见。
几个工匠看着锻锤,琢磨了一阵,议论起来。
最后领头的一个工匠说道:“这么大的大铁锤砸下来,什么钢都好锻,怕是一天就能锻出一套盔甲来。”
一天一套盔甲,这效率倒是挺高,孙义也没想到会有这速度,他心中惊讶,脸上却是丝毫不表现出来,只是对着众位匠人点了点头。
孙义新招募了三十个铁匠做盔甲,他是明白人,知晓陛下要他尝试使用蒸汽机制造盔甲,绝不是造一两件就完事了,而是要为大明的军队,尤其是禁卫军与神机营都配备上这盔甲。
据他估计,这江南之地的三十个铁匠在蒸汽机锻锤的帮助下,一年能打造一万多套盔甲头盔。孙义又招募了十五个杂役管理蒸汽机,给蒸汽机添木柴、加水。
当然,孙义的蒸汽机刚刚研制成功,那东西体型还很巨大,不可能拉到江南这里来,他到了江南之后在杜勇烨的帮助下,现在手头上倒也有了一台试验机型,而且比在京城制造的那台还要小一些,还要完善一些。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孙义的蒸汽机团队就要增加人手,加班加点生产瓦特式蒸汽机了。不过地点并不是在江南,江南这里也要生产蒸汽机,只是数量不多罢了。
按照孙义的想法,他准备生产四十台蒸汽机,其中三十台是在京城生产,另外有十台是在江南这里。
这么多蒸汽机只能一台一台地生产,全做好起码需要半年的时间,这还不包括原材料的采购问题,其实在参观了江南制造局的几个分厂之后,孙义还就真不再担心原材料的问题了。
工部军器局主事、江宁织造孙义除了在江南制造盔甲和设立、管理皇家织造公司以外,还要尝试了解江南的各行各业,对于江南,孙义有一种亲切之感,毕竟之前他就曾在江南制造局待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江南制造局的名字还是江南火器制造局呢。
………………
在京师制造学堂内,学成的可是有不少人,他们有许多本就是来自全国各处的工匠,现在在京师制造学堂内就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而且他们全都是好学之辈,若不然朝廷也不可能把他们召到京城里来。
现在孙义去了江南,他把蒸汽机制造技术也带到了江南,但是实际上京师这里却还有许多事情没有了结。
实际上,自从孙义实现蒸汽动力机的制造后,大明的科技发展明显驶入了快车道。
现在的皇家工程院正尝试着将蒸汽动力这一原理运用到其他设备上,例如尝试着让马车真正变成机动车。
第一个提出这个尝试的正是皇家科学院与皇家工程院两院院士杨廷和,他不是一个空想家,而是一个实干家,他本就知道蒸汽机的制造原理,只是作为当年的进士老爷,他并不是很愿意亲自去参与机器制造,所以蒸汽机制造一事自然是交到了孙义手上来。
现在孙义人在江南,京师这里懂技术的倒是也有一些,然而知道如何实施制造的却只剩下杨廷和一人了,别看杨廷和平日里看上去并不关注技术问题,实际上他为人十分聪慧,只需要在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搭眼看一下技术制造过程,就能学个大概。
他虽然有心将之前的新式四轮马车改造为机动车,但是在他向皇帝陛下上书的折子上,却称皇家工程院当设计生产船舶,这样的话,等到朝廷宣布开放海禁之时,大明也不至于因为无船而错失开放海禁、驰骋海洋的良机。
虽然这海禁如何开放以及何时开放是大明朝廷说的算,实际来说是朱厚照说了算,但是很显然,此事越早越好,所以船舶制造的越早越好,造船技术越完善越好,蒸汽机的应用越纯熟越好。
朱厚照没有想到杨廷和作为明朝“土著”,并没有被时代的格局给限制住,居然能思考的那么深远,而且眼光独到,居然看上了蒸汽机在船舶制造与发展中的作用了。
杨廷和不知道皇帝陛下心里对他的评价,他只是想要研制一种能利用蒸汽机行进的船舶,作为一个愿意干实事的人才,他在蒸汽机被制造出来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个新鲜物件的作用,这东西除了会改变大明的各行各业之外,还将改变世界!
现在正是大航海时代,而且在皇家军事学堂的开学典礼上,朱厚照也不止一次提到海洋这个词,同时还提出了殖民时代这一说法,所以对于杨廷和的打算和奏折上的内容,朱厚照是持支持态度的,而且是全力支持。
西方各国都是在这个时代开始称霸海洋开拓新大陆,打下世界霸权的基础的,在这样的时代,朱厚照当然不可能选择闭关锁国,放弃辽阔的大海,放弃无尽的财富,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当然,朱厚照不可能不进行任何的改革与使用新的科技造船,反而还使用这个时代陈旧的风帆商船出海。大明现存的船舶,单以经商而论的话,依靠风帆的船舶,只能依赖季风航行,一年也只能往返一次,效率十分低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