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南巡
负责皇家工程局之事在工部员外郎林维俊看来,原本是一件坏事,但是他可没想到新设立的皇家工程局居然有那么多的好处可以得,从担任皇家工程局负责人以来,林维俊已经开始被京城高官给看重了,以前他主动上前理人家,人家可能都不会搭理他,但是现在他坐在轿子里,被人认出来了,人家都要主动上前打招呼。
不过尽管实权在手,这又是一件美差,但是林维俊可不敢有丝毫的其它想法,且不说皇家工程局里驻进了许多查账会计高手,单单是锦衣卫与东厂等,就已经令林维俊有些胆颤心惊了,皇帝陛下对于肃贪之事十分看重,林维俊知道,以他这个工部员外郎的身份而言,胆敢有贪污现象,恐怕皇帝陛下丝毫不会留情,他的脑袋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落地。
在朱厚照放出将要启程南巡的口风之后,礼部在自知劝阻无效的前提下,已经提议联合各部门,向皇帝陛下上奏,声称为教化地方,除了孝陵,许多前朝的忠臣良将尤其是抗击外侮有功的英雄,如西湖边的岳武穆公和于少保的等,也应当整修并扩建,朱厚照于是亲自批复了礼部的这一意见,并将其交由工部和皇家工程公司等来对这些忠臣良将的祠堂和陵墓进行好好整修,并找专人守护打扫。
同时朱厚照还在批文中鼓励天下士民用诗词、话本、戏曲等方式多多的去讴歌这些忠烈之士,报刊也得多宣传这些人物的正面故事,另外,对于那些诋毁前朝忠臣的,朱厚照也在奏折中责令礼部也要严加惩处,严重者可直接报给刑部或东厂。
礼部现在则已经完全领会了陛下的意思,他们表示将会会同翰林院准备在朱厚照出巡的这段时间内对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进行一次家谱修订和其英勇故事整理,凡是失落无考者,则着人访查务必使得档案齐备,以供天下士民领略他们昔日的风采。
通过对忠臣良将的宣传和敬重来强化忠君思想,是朱厚照此次南巡的重要目的,特别是在他即将深化改革之际,通过思想去束缚士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措施,当然,朱厚照也不能指望靠着这个去让那些既得利益者心甘情愿的把蛋糕分出来。
山0东之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杨一清在陕0西实行的摊丁入亩改革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阻碍,毕竟杨一清有能力又有军队做倚使,再加上其在兵部的身份以及皇帝陛下在幕后的支持,无人胆敢阻拦杨一清的摊丁入亩之策。
凤阳巡抚曾立英的商税改革也是顺利的很,除了开始之时的一些冲突和流血事件之外,再无人反对朝廷征收商税,就算是有一些心有不甘者,在被东厂教训了一顿之后,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何况凤阳所实行的征收商税改革,其实在京师早已经进行过试点尝试了,朱厚照不过是将商税征收之策在凤阳进行扩大,以得到更加翔实的数据罢了,这样也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与上面两项政策的实施所不同的是,新任山0东巡抚的黄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首先山0东是士绅重地,孔老夫子的老家,这里士绅林立,在朱厚照确定在山0东实行士绅一体纳粮改革之前,他就知道这里将会是最难啃的骨头。
朱厚照出行,带走了禁卫军的骑兵营和两个步兵营,同时还带走了神机营。
这令兵部大为紧张,京师的安全全部是由这些禁卫军负责的,如今陛下一下子带走了这么多,京师的安全当如何?
朱厚照倒是对禁卫军的战斗力很放心,他自持留下的那些禁卫军士兵想要打败可能存在的敌军很难,但是如果大明处事,京城被围攻的话,这些禁卫军守住京城绝对不是问题。
而且由于这次朱厚照出巡是要向天下宣旨的,而不是微服私访,所以按照惯例,需得留一监国,之前出关之时,朝廷就失了策了,现在他们可不敢再任由朱厚照将诺大一个京城空了下来。
不过这话交由谁去说是一个问题,现如今朱厚照越发强势,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大明朝廷的官员越不敢在朱厚照面前提起逆鳞之事,但是他们又担心皇帝陛下出巡会出现什么情况,到时候没有在京城留有监国,那可是得不偿失了。
诸多大臣对自己的想法都很认真,他们可不认为这是一件搞笑的事情,要知道弘治十八年朱厚照初登大宝之时,前内阁首辅刘健就向朱厚照上书要求朱厚照肃整言行,切不可肆意妄为。
不过朱厚照也没有逾了界了,他可不认为自己出巡一趟还能出什么意外,毕竟之前他身边没有这些禁卫军和神机营的保护之时,也在江南之地待了许多,现在精锐多有出动,朱厚照自然更不担心了。
最后朱厚照责令李东阳,王鏊与许进三人裁断大明之事,如遇紧急情况可加派锦衣卫向他朱厚照速报。
上此出关之时,朱厚照身边有陆瑾翾相随,此次南巡,朱厚照身边根本没有带有女眷,除此之外,朱厚照已经连续在皇后夏霖这里留宿了好些日子,且几乎每次必做事,他也不知道自己这是什么心理,而皇后夏霖也默契地迎合着,甚至于比昔日还主动。也因此,弄得朱厚照很是疲惫,而夏霖也同样好不到哪里去,每日早晨披上纱衣后只得命侍女们前来伺候,就是皇帝陛下南巡的这一天,夏霖也是无力侍奉,毕竟夜夜笙歌,而且没有宣妃作陪的情况下,朱厚照可是将全部的爱意恣意洒落在了皇后的身上。
今日,正是朱厚照启程南巡的日子,一大早,朱厚照就被接到了乾清宫那里,此时,从乾清宫到承天门的宫门开始陆陆续续打开,红毯也铺了过去,威武挺拔的锦衣大汉也已占满了御道两旁,整个场面庄严且肃穆,充满了仪式感。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