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68 切片宇宙与混沌起源上
的确是好久不见了……
褚嫣然感叹着……她印象里,这个好久大概已经快有十五年了吧。
即便是在噩梦中,地下基地被入侵的时候,付一涵也没有和褚嫣然她们在一起,当时褚嫣然记得付一涵正在参与“太极三号”的第五次撞击试验。
现在再见到她的时候褚嫣然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只是……
“怎么?是不是很惊讶我驻颜有术啊?”付一涵虽然成熟了许多,也沉稳了许多,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并没有在她的脸上刻下多少风霜。
褚嫣然反问道:“这就是永恒基因的力量吗?”
付一涵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她也反问道:“看来你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啊?”
褚嫣然苦笑一下:“不是什么都不记得,而是这四十六年对我来说就像一场梦,我清楚的记得梦开始的地方,但越是仔细的回想,就越是记不清梦里发生过什么了。”
“唔,这比喻不错。”付一涵端来两杯咖啡。
不过褚嫣然不太喜欢这种味道,她说了声谢谢就把咖啡放在一边了。
“你现在在这里……是做哪方面的研究的?”褚嫣然问。
付一涵喝了一口咖啡后也放到一边,然后敲了敲桌子,随后一个全息投影画面出现在两人面前。
“我在研究‘切片宇宙’理论,同时观察‘混沌起源’。”
褚嫣然对这两个东西并不陌生。
因为大都是他们当初在一起搞学术研究时设想过的理论模型。
所谓“切片宇宙”是在“多元宇宙”的基础上扩展出的一套人类视角的“多元宇宙观”,它是在基础的“多元宇宙”概念上加以约束,并确定了“切片理论”。
而“切片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好比现在我们面前一快糕,然后我们拿起刀将它按照相同的厚度和切角切成“糕片”。
而这时,如果我们把“糕”视为我们现在所处在的宇宙,“糕片”就是在我们的宇宙基础上被“切”出来的“片状”宇宙。
“糕片”虽然不具备最初的“糕”的厚度,但是如果从去除高度的角度去观察,我们依然可以相信它就是“糕”。
同时因为我们事先是知道“糕”的厚度的,所以,当我们拥有“糕片”的时候,只要赋予它“高度”,它就可以重现一个完整的“糕”。
用这样的概念来理解“切片宇宙”的话,我们就等同于从我们的世界中“切出”了一个只需要固定“高度”就可以顺利上升还原“基宇宙”的平行空间。
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就好像我现在给你拍张照,虽然得到的照片和“切片宇宙”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合理的“高度”数据,我们就可以直接利用这张“照片”还原出拍摄时的真实场景。
依照这一理论,我们是完全可以认为的创造出与我们当前的世界完全复刻的“平行宇宙”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概念的最初提出者并不是褚嫣然,而是作
家游格格。
她的原话是:“作家的思维天马行空,虽然很难具体的描述出来,但我们仅凭想象力也能在脑内创造一个宇宙,而这种想象力却又取材于现实世界,所以我有时就在想,如果有一个超级相机,它能把用一张照片把地球拍进去,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这张照片在电脑中复刻一个地球呢?”
这个想法其实内在的核心并不是原创的。
因为国安处内部就存在一个“模拟地球”。
虽然与游格格所期待的那种“复刻”地球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颗运行在国安处中央核心内的“模拟地球”每天都在利用全球采集的数据逐步完美化,同时,在它不断完美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推演地球的气候、地质地貌的未来变化了。
而如果把“模拟地球”的概念上升到游格格期待的高度,然后再结合“多元宇宙”概念,“切片宇宙”就有了雏形。
“切片宇宙”雏形诞生后不久就被公布在国安处内部交流论坛里,很多科研人员都对此很感兴趣,他们会在工作之余加入到讨论之中,并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融入其中。
但谁也不曾想到的是,最开始被大家当做闲来无事时的娱乐内容的“切片宇宙”理论居然逐渐进化为具备可实践前景的具体科学探索方向。
并且,在“切片宇宙”的基础上,还诞生了“混沌起源”这个衍生理论。
相比较“切片宇宙”的理想化,“混沌起源”似乎要具体且更有说服力。
因为“混沌起源”理论本身就是对“切片宇宙”理论存在的漏洞的一次次分析总结得出的,它是依赖于现实的理论。
其中最让褚嫣然记忆深刻的就是在曾一杰的“碳基”、“硅基”和“霊基”生命研究报告基础上深入探讨的“变化向量”。
通俗的来说,“混沌起源”主张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确定性,以确保秩序存在的意义并否定“天命论”,这是一个极深刻的哲学理论。
在此基础上,主张者提到了“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的传承方式对比。
【具体的传承方式已在前文中提到,这里就不再赘述】
而让人比较容易去理解这其中察觉的比喻就是“老师”与“数据转移”。
我们都知道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环节就是“老师”这个概念,在大刘的小说中也提到过教师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硅基”生命的“数据转移”式文明传承。
因为这样的传承方式相比较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师来说更加高效、具体。
但这种“高效”和“具体”的文明传承方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因为这就好比盖楼一样,如果在起点就有一块砖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那么按照“硅基”生命的传承方式,这座楼会逐渐盖成斜的,并最终因为重心逐渐偏移的问题坍塌。
原因就在于起点的“具体”被完整的保留被延续了下来。
而反观人类的
传承方式,“老师”也许会在大楼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指导上的失误,但只要有拨乱反正的变量存在,整体能够维系在正确的方向,就算大楼盖的不那么规整,它依然是可以被盖起来的。
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片面的见解。
就比如美国的一些研究人员,他们认为硅基生命如果存在,并作为高智慧生命体,它们一定也具备自我检查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是能力对最初的错误进行修正的,也就不存在错误的角度被无限“具体”的延续的可能。
而且,对比之下,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中,很多谎言和谣传也可以主导社会主流意识很多年,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教皇统治时期的各种神话传说和“天圆地方”概念,这时候人类是不是也在采用硅基生命的“具体”传承办法呢?
对此,支持者们并没有被问住,反而他们的说法要更加具备说服力。
首先他们提到了在教皇统治时期,世界上的大部分地球民众受教育程度都是极为低下的,知识认知的不对等才是造成谎言欺骗主流意识的主要原因,而如今,社会文明程度已经很高了,即使是在贫苦地区,也有德才兼备的老师在支教,这个时候,即使是不知道乔丹和成龙是谁的孩子也可能已经很清楚地球是圆的,它围绕太阳公转这样的常识。
而这一常识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因此,教皇时期不具备参考价值,我们应当探讨当代“老师”对于发展变量的重要性。
……
褚嫣然曾经也是众多支持者之一,因此对于这方面的探讨她的记忆最为深刻。
当有人问起这种“变量”和“混沌起源”有什么关联的时候,褚嫣然用自己作为例子解释道。
“我父亲在我还没记事的时候就牺牲了,但我从爷爷口中认识了我的父亲,因为我就他的延续,我有着和他一样的鼻子,一样的发色,一样的脚底板,但同时因为父亲离开的早,我没能继承他的脾性,很多地方和他都是不同的,这一点在认知方式和观念感悟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但我也听爷爷说过,我父亲是和我奶奶一样有些固执且保守的人,所以,我爷爷常说,如果我父亲还在世的话,我可能就成了OL然后早早的嫁人了。”
这个例子似乎有点奇怪,不少人也没听懂褚嫣然想要表达什么。
但也有人给出了注释。
褚嫣然在父亲去世后就一直跟在爷爷褚红军身边,并接受身为大学教授的褚红军的熏陶。
可以说,褚红军既是褚嫣然的亲人,也是褚嫣然的老师。
褚红军作为老一辈的,思想开放较早的科研人员并不像一般传统家庭中的父亲那样传统且充满控制欲,所以,在他的教育下,褚嫣然的思维茁壮成长,并建立起了属于她自己的一套特殊的“数学理解”方法。
在这里,褚嫣然就是充满不确定但又在秩序之中的“混沌”。
秩序摆正了褚嫣然的处世为人,“混沌”的变量给予了褚嫣然发散的思维和不断进步创造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