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将未来写下来
王赛儿刚走,代表九州的许心素就赶到了京师,秘密拜见了朱由校请求延迟归还贷款。
“郑王爷决定明年再次讨伐幕府,但现在九州缺兵缺饷,郑王爷希望陛下能让九州延迟归还贷款。”许心素恭敬地说。
“需要延迟到什么时间?”朱由校问道。
“郑王爷希望陛下能延迟两年。”许心素答道。
“朕同意延迟两年,但是息钱须照算,这是帝国银行的规矩,规矩谁也不能破坏。”
“谢陛下隆恩!陛下同意延迟归还贷款已经是最大的恩惠了,息钱肯定要照算。”
“可还有其他的事情?”朱由校问道。
“郑王爷希望能购买一批天启枪。”许心素试探道。在许心素的印象中,大明的天启枪是一直不对外出售的。
“需要多少条?”这次朱由校没有拒绝,现在天启枪已经不是秘密了,就算朱由校不卖,西洋人也愿意卖。
“去年郑王爷曾说过希望购买一千到三千条的天启枪。”许心素想了想道。
“可以,具体的你和大都督府去谈,但是这个朕要先款后货。”朱由校点头道。
“谢陛下隆恩!”
“记着在帝国境内,朕不希望看到天启枪出现,如果是从你手里流出来,朕绝不轻饶。”朱由校冷声道。
“小人明白,小人绝不敢以公谋私。”许心素从事女奴贸易,手里有一支数百人的私人武装,但这支私人武装完全存在在海外,朱由校也绝不允许这支武装踏入帝国的国土。
……
许心素这趟也是收获满满,他提的几个请求朱由校都同意了,不但将郑芝龙交代的事情办好了,而且还为九州卖来了做梦都想要的天启枪。
“这就是那个许心素?”杨爱一脸厌恶道。
“是的。”朱由校楞了一下道。
“妾听说许心素不但是帝国最大的女奴贩子,而且他还开办了帝国最大的青楼,皇上为何召见这样的人?召见这样的人只会毁坏皇上的清誉。”
“这个世界有白天就有黑夜,而许心素对于帝国来说只能算是灰,而这种灰恰好是帝国需要的,许心素的确在贩卖女奴,但是他做的一切都在朝廷掌控的范围之内,帝国人口只有两亿,而光棍数量却多达上千万,他们的问题如何解决?正是有许心素存在,他解决一部分光棍的问题。”
“可妾听闻许心素在周边的小国四处捕奴,造成周边的小国怨声载道。”
“在别的国家发生的事情朕可就管不了。还有你看那些在帝国彬彬有礼有西洋人,他们背地里做的事情比任何人都肮脏,他们也在贩奴,只不过他们贩卖的是黑奴,他们在全世界屠杀当地居民,掠夺财富。西班牙人在吕宋屠杀汉人的事情你应该是知道吧!”
“他们这样做是他们不对,可帝国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百姓,完全没必要学他们。”
“帝国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百姓,这句话中的百姓指的是对国内的百姓。这个时间有实力的国家都在趴在这个世界上吸血,都在强\\奸这个世界,四处播种,如果这个时候帝国不努力,帝国将会被这个世界抛弃,轮为被吸血被强\\奸的对象,那时候谁都可以来欺负帝国,到时候百姓会成为其他国家的奴隶,要想不变成奴隶,那你就要变成奴隶主。”朱由校激动地说。
“妾……妾……”看到朱由校如此激动,杨爱不知道如何说好。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如果帝国变成了一等洋人,二等官的时候,洋人在帝国横行霸道,烧杀抢掠,肆意妄为的时候,而官府却不敢管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帝国的精英一直要求废除使用上千年的汉字会是一个什么情况?有一天一个洋人突然说了句吃这个不对的,是野蛮的,然后帝国一群人都主张废除吃了数千年的食物,这个时候会是什么情况?你看现在帝国的女子如果让她们嫁给洋人,她们会认为对她们的羞辱,但你有想过突然有一天会出现以嫁给洋人为荣的时间吗?”
“皇上多虑了,帝国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杨爱轻声道。
“朕在梦里就见过,而且是如此的真实,朕绝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朱由校斩钉截铁地说。
在民国时期,国家的民族自信心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固有的文化自豪感被彻底打破了,在国内出现了废除汉字的运动,当时一致主张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而且这是一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废除汉字的狂潮,当时社会的精英都加入了其中。想象一下,如果当时真的废除了汉字,那今天的中国人就连自己古籍都看不懂了,古诗,成语,典故等等什么都没有,当然网络中的一大类肯定也消失了。
“皇上,妾也就是不喜欢许心素这个人而已,对皇上的主张,妾是完全支持的。”杨爱第一次见到如此状态的朱由校,吓得她都快不敢说话了。
“是朕激动了,但是朕说的都是真的。在帝国除了朕之外,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朕知道,朕知道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朱由校轻声道。
“皇上既然知道的话,那应该写下来,留给后人作为借鉴。”杨爱建议道。
“你的建议倒是不错,是应该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留给后人作为参考,朕相信只要朕的预言接连实现的话,那么肯定就会有人相信朕说的一切。”朱由校点头道,“但是这是帝国最大的秘密,绝不能让无关人等看,只允许皇帝和内阁首辅两个人看。”
“不如让妾来帮皇上吧,妾能写能画,一定能帮皇上完成的心愿。”杨爱高兴道。
“可以,等朕的书明年出版之后,朕就着手此事。”朱由校微笑道。朱由校觉得自己既然知道未来的方向,那就不应该带到坟墓中去,而应该告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