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寒铁
尽管陆铮说起这事的时候,语气不急不缓,平静无波,但是,林氏仍旧听得心惊肉跳。
这种事情,不管听多少次,她都没办法淡然对待。
“你呀,往后可小心着点儿吧,就算不为了我,也......”林氏说到一半,又顿住了,看了看安笙,摇了摇头,再没有说下去。
陆铮明白林氏那个眼神代表的含义,郑重地向母亲点了下头,应承道:“母亲放心,儿子往后定会更加小心的。”
安笙自然不可能像林氏那样,对陆铮所受之伤恨不得代而受之,不过,她也听得出,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凶险。
可是,师傅当初跟她说,这药藤软甲,可挡有毒箭矢,甚至是暗器,那陆铮又怎么会受箭伤呢?
林氏见安笙听完陆铮的话,就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便以为,她不喜欢听到这些,不由懊恼,心说自己没事提起这个做什么?
安笙一个闺阁小姐,如何会喜欢听战场上那些血腥杀伐的事情呢?
她可真是糊涂了!
本想找个话头,让儿子跟安笙一起多聊聊,结果聊成了这副样子。
林氏暗悔失言,忙要说些别的,来转移安笙的注意力。
却听安笙忽然问陆铮:“敢问将军,当日伤了将军的重箭,是何模样?可否请将军详细描述一二?”
安笙发了问,林氏也不好再阻挠了,便只能暗中给儿子递眼色,希望儿子说话注意点儿,别拿那些血腥事来吓唬安笙了。
偏陆铮是个迟钝的,没看明白母亲的眼神,听到安笙发问,便仔细回想了一下,然后,仔仔细细地,将自己记得的,关于那支重箭的一切细节,都跟安笙描述了一遍。
林氏听完,便忍不住想要捂额兴叹。
她就知道,儿子根本还是没开窍......
不过,安笙的反应,也十分出乎林氏的意料。
只见,安笙并无想象中厌烦害怕的样子,反倒显得有些兴致勃勃。
“将军说的这种箭,我似乎在师傅的藏书中见过,隐约记得,好像是由一种特别的寒铁制成的,传言说,这种寒铁所制之箭能穿墙破壁,十分了得,不过,我并未亲眼见过将军说的这种箭,因而,也不敢完全将确定,就是我见过那一种。”
陆铮听了安笙的话,双眼便是一亮。
安笙这话代表了什么,没人比他更清楚了。
若是,他们能弄清楚这种箭是如何制作的,那以后就不用害怕匈奴了,要知道,这些年,匈奴用这种重箭,可是杀害了南诏不少兵士。
但是,他们一直没能研究出这种箭应该如何锻造,若是安笙真的在普云大师的藏书中见过,那可真是,太好了。
“那支箭,我带回来了......”陆铮有些激动。
他是想要让安笙帮忙看看的,但是,又觉得突然提出这种要求,似乎有些唐突,因而便又犹豫了。
安笙一见陆铮这样,就明白他想要做什么了。
见陆铮似乎有些不知如何开口,她想了想,便道:“那若是将军觉得还算方便的话,可否将那箭矢拿来,与我瞧瞧?”
大概是没想到,安笙会自己提出要看那箭矢,陆铮一时间,便愣住了。
林氏是有见识的,听到安笙跟儿子的话,稍稍一想,便明白安笙的发现对陆家,甚至对整个南诏来说,意味着什么。
见儿子发愣,林氏赶紧提醒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使人将那东西拿来,叫安笙好好看看。”
陆铮听到母亲的话,忙点点头,然后叫扶冬去找司契,让他跟陆文说,将他们带回来的重箭的箭矢,送过来。
扶冬快步走了,找到司契,将陆铮的命令传下去,也没回去,就在二门处等着司契回来。
房内,林氏看着安笙,真是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满意。
就知道这孩子是陆家的福星,是儿子的福星。
这还没过门呢,就能帮着儿子排忧解难了,往后过了门,还了得?
司契很快就小跑着回来了,将东西交给扶冬,他才扶着院墙呼哧呼哧地喘气。
扶冬也顾不上跟他说话,拿着东西转身也跑了起来。
她跟在林氏身边这么多年,见识自然比一般丫头要高,虽然不能完全明白这东西的意义,但是,多少是了解一点儿的。
再说就算她不了解,单看林氏跟陆铮那般重视的模样,她也知道,这东西非常重要。
因而,一接到手里,她立即就赶着跑回去了。
扶冬将东西一拿回来,陆铮立即就交给安笙了。
安笙接过那支箭矢,认真地打量起来。
这箭矢比之寻常箭矢重很多倍,单就一个箭头,拿在手里都沉甸甸的,若非她有些功夫底子,乍然接过这箭头,兴许都要拿不住。
如此可见,陆铮说这箭是重箭,倒也名副其实。
这箭头黑中带红,隐隐泛光,确实跟她前世在书中看到的,那寒铁所制之箭别无二致,想来应该真是寒铁所造了。
记得那书中所载,说这种寒铁多在极寒地区才有,匈奴的地势她不了解,毕竟没有亲自去过,但是,据说西北一向苦寒,匈奴与西北接壤,想来气候环境应该也差不多才是,那么,他们那边有这种寒铁,倒也不奇怪。
陆铮看安笙拿着那箭头端详了许久,忍不住问道:“如何?”
安笙闻言,便将那箭头先放下,答说:“若我看的没错,应该就是我在书中见到的那种寒铁。”
“那,书中可提过这种寒铁的锻造方法?”陆铮又问。
安笙想了想,说:“书中提及的并不多,只是寥寥数语,但是,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说这种寒铁的锻造,也需要在低温环境之下。”
传统的铁器锻造,都要在高温之下,可这寒铁,竟是要在低温下锻造吗?
这种方法,当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安笙见陆铮神情不怎么轻松,便猜到他在为此事发愁,便提议说:“不如,我们去问问师傅吧,师傅常年在外云游,见多识广,兴许会知道的更具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