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节 跳出一个挡枪的
早在台湾的时候,周琅就以为台湾的事情,已经成了皇帝最头疼的事情。清廷肯定会集结重兵予以镇压,所以当时他支持陈周全北伐,目的是让陈周全吸引火力。
周琅只猜对了一半,乾隆得知台湾的消息后,确实很重视,但还构不成头疼。
一来,这些年闽粤地区的海寇就没有平息过,越南海盗每年还都会洋洋洒洒从广东抢到浙江。台湾虽然出事了,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海岛,陆地上的变故才是大事情。至于把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列入十全武功,完全是为了凑一个好听的数字,不代表乾隆重视台湾,乾隆连跟缅甸打那一场糊涂仗都列入了十全武功,更何况台湾呢,要知道征缅一战,其实是胜负未分,镇压台湾林爽文可是真正的胜利。
二来,乾隆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心大的人。他都已经八十五岁了,身体还很硬朗。一般长寿的人都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凡事不上火,有的是真的心胸宽广,能容不能容之事,有的则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乾隆是两者皆有,他既有一些容事的气度,也有一些玩世不恭。这跟他的人生境遇有关,皇位传到他这里,难办的事情前任都办完了,政治上大开大合的创举,康熙办了,麻里抽丝这样的改革,雍正办了,到了乾隆继位,真的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候,他除了享乐,一时真的找不到事做。
乾隆会享乐,懂享乐,热衷于享乐,就好像红楼梦中的贾母,一辈子似乎就是为了享乐而来的。他就是这么一个性子,有作为的皇帝登基,祈求的一般都是什么国泰民安之类的,乾隆不是,他祈求让自己长寿,许愿如果能坐六十年皇帝,就绝不多做一天,会主动退位。
这样一个皇帝,而且已经八十多岁了,让他为一个海岛上的变乱而愁的吃不下饭,这他做不到啊。
乾隆唯一的处置方法就是督促伍拉那入台督战,可伍拉那此人实在是太过于无能,皇帝都督促他了,他竟然不敢入台,驻留泉州观望,倒霉透顶的是,泉州恰恰遭逢大水,饥民围着他祈求赈济,福建的各地仓库都空了,伍拉那哪里有粮食赈济,只能装作不理,结果被魁伦抓住机会扳倒了。
伍拉那也实在是不像话,最后才让恼怒的乾隆拿他开刀立威;其实伍拉那在派系上,是和珅一党,不然也不可能通过和珅一年向皇帝进贡十一次;而和珅跟乾隆是什么关系,如果不是伍拉那实在是弄的天怒人怨,乾隆真不至于拿他开刀,毕竟全天下的督抚中可以让乾隆开刀的貪官太多了。
不过就算乾隆不关心台湾,他绝不可能不关心福建。
北京的消息传到了福建,那么福健的消息,相比也应该传到北京去了。
接下来满清朝廷的举动基本已经确定,除了派兵进剿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如果周琅只是占据海盗的土寇,满清或许会诏安,周琅都已经攻占了福建的省府,如果还诏安,满清的脸面就真的没有了。
而且乾隆此人极其好面子,他一定不能容忍周琅这种攻城掠地的大海寇全身而退的,接下来恐怕就是集结全国精兵,全面进攻福建了。
这正是周琅忧虑的地方,也是周琅不愿意接受王辅茞的建议,攻取整个福建的原因。
魁伦杀了十个贪腐超过一万的州县大员,罢黜了一大批,福建高层官僚体系混乱,基层体系其实更混乱,以现在福建的混乱情况,周琅把凤山县那一万人调来,有两万兵力,足可以攻占每一座城池。
可问题是攻占以后有什么用呢?
周琅的兵力反而分散,小势力扩张始终要遇到这种困境,打的下,守不住,守得住,治不了,周琅现在还谈不上治理的问题,他连守可能都守不住。
所以与其消耗兵力,分兵占领福建各州县,反不如就将軍队集结在沿海要地,依托自己的海军优势,跟满清周旋,即便最不济,也有退路。
可攻占一个陆地大省的吸引力,对王辅茞等手下实在是太大了,他们找出了各种理由,什么占领福建,就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极力劝说周琅进取。而且还从军事角度解释,说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只要守住三关,阻绝清军从内地进攻,海上有优势海军守护,全取福建万无一失。
周琅心里却很清楚,他打下凤山县后,地方乡绅阶层的不合作,让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地方上获取资源支持,贸然打下福建,别说争取地方支持了,恐怕连组织架构都来不及搭起来,清军大军就到了,到时候占领的福建全图,不是资源,而是负担。
至于在武夷山脉的关隘分兵驻守,阻挡清军的建议,周琅想想就觉得不靠谱。把自己的軍队全都送到远离大海的山区,前边是气势汹汹进逼过来的满清軍队,身后是一群虎视眈眈的地方乡绅团练,一旦遭遇失败,逃都没地方逃,好容易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一把就会输个干净。
当然,如果冒险一搏,胜利了固然收获极大,可周琅不是赌徒,他更愿意相信稳健合理的经营带来的有限收益,所以周琅坚决拒绝了手下的建议,以軍队战斗多日,士兵疲惫为由,让士兵在福州进行休整。但是同意王辅茞去招抚各地,让马大雷带最精锐的帅营精兵一千,跟王辅茞巡视各地州县,能说服对方投降的就说服,说服不了的,尽量维持现状。
然后从台湾调兵,集结能集结起来的所有兵力,两万投诚的海盗,也暂时考虑让他们以步兵身份作战,暂时不考虑让他们上船了。但新兵老兵全都加紧训练,争取在大战之前,让战斗力再次加强。
占领福州二十天后,王辅茞已经巡视了附近州县一圈,他对行动很不满意。周边州县,凡是有清军驻守的,要么封闭四门严防死守,要么军兵逃散,乱匪横行。就是周琅说的,打下来很容易,治理起来很难。王辅茞接收了几个官兵逃走的县城,但发现他根本就找不到管理城市的人员,不管是官员,还是吏员,都找不到一个。
他治理凤山县的时候,是一个个去请那些老吏员,可现在福建有几十个州县,他哪里有精力一个个去请。
士人不支持,不接受,这让王辅茞十分忧愁,回到福州之后,十分低沉。
一个月后,台湾来了人,不是周琅的軍队,而是陈周全从鹿港派来的人。
还是老熟人,算起来是自己的侄子,陈光辉!
陈光辉还是以陈周全使者的身份来的,这次带来的是陈周全皇帝的旨意,或者说是一份合作协议。
看完这份旨意后,周琅简直跟中了彩票一样,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陈周全册封周琅为王,封号闽王!这当然不是周琅高兴的原因,对他这种极端务实主义者来说,这种名号一钱不值,除非别人都吃着一套,否则没有意义。
圣旨中,除了册封周琅为王外,还命令周琅即刻派水师夺取澎湖,然后协助“王师”北伐。
陈周全又要北伐了,这才是周琅高兴的原因。陈周全已经占领台湾北部,再往北,可就是大海了,在台湾当然没有北伐的必要,反倒是南下吞并周琅控制的凤山县最为可能。所以这个北伐当然另有所指。
圣旨中命令周琅,夺占澎湖之后,即刻以水师护送“王师”北上浙江,陈周全的北伐,是从浙江开始的。
周琅正苦于接下来不得不面对跟满清的正面大战,不但影响了贸易,还会让自己韬光养晦的机遇中断,从此不能闷头发展了。这时候陈周全突然跳了出来,说是希望周琅能护送他的軍队去北伐,而且是去攻打浙江。
周琅占了漳泉福州三城之后,势必要面对满清的反攻,此时如果陈周全去了浙江,满清会怎么办,是先打福建还是先打浙江?
浙江的重要性要高于福建,因为相比山多地少的福建,浙江算是鱼米之乡了,况且福建这些年匪乱一直持续,还靠近清廷的命脉大运河,一般情况下,清廷理性的选择,肯定是先浙江后福建。
但如果清廷将陈周全和周琅视作一伙势力,发兵同时进攻闽浙也说得过去,因为绝对的力量对比,清廷占据绝对优势,在海上他们没有办法,在陆地上他们同时攻打周琅和陈周全绝对算不上自大。不管是哪一种结果,陈周全北伐浙江,都大大减轻了周琅要面对的压力。
这简直就是跳出来帮周琅挡枪来了,这让周琅如何不喜!
所以就像当年陈周全说要北伐台湾府城一样,周琅马上就答应全力支持。
然后周琅跟陈光辉详细商讨了一下合作细节,发现陈周全真的今非昔比了,北伐倒也不是妄念!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