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置办
苏青璃怎么会不知道桃花的那点心思,三天两头往桦哥儿院子里跑,说是跟桦哥儿院子里的丫鬟关系好,明眼儿的人都能看出来桃花是想跟了桦哥儿,桦哥儿又到了适婚的年龄。
霍氏也知道桃花不安分,近来没少给罗妈妈脸色看,罗妈妈回头又说桃花,问题是桃花下了决心跟桦哥儿。
听到桃花的话,霍氏的脸唰的一下白了,瞪了一眼罗妈妈,罗妈妈只能瞪桃花一眼,桃花装作看不见。
霍氏不同意桃花做桦哥儿的同房丫鬟,可是太夫人的意思却是想先给桦哥儿找同房丫鬟,这还是小事,她总有种感觉,苏青璃不是泛泛之辈…把桃花按在苏青璃身边她也放心。
太夫人闻言看向桃花,白白净净,珠光圆润,眼睛不由得眯了起来,“你叫什么名字?”
桃花脸上微红,低下头,微微一福,“奴婢名换桃花。”
这种场合不论霍氏说什么,太夫人一定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不会给霍氏好脸色看,霍氏求助于苏子涵。
苏子涵回望霍氏一眼,这一眼里饱含了许多东西,包括不容拒绝的味道。大房本来就人丁稀薄,既然太夫人开了口,就依着太夫人,反正苏子涵也有了给桦哥儿找同房丫鬟的想法,向桦哥儿的年纪,他已经娶了霍氏为妻了,况且一个小小的同房丫鬟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见苏子涵不为所动,霍氏气得面色通红,却说不出半句话来。
陶氏看了一眼苏青璃,又看了一眼走向太夫人的桃花。
姜氏低着头吃面前的食物。
三个妯娌各怀心思。
太夫人上下打量桃花,笑道:“你是五姐儿的丫鬟?”眼睛看着桃花,问的是苏青璃。
苏青璃站了起来,微微笑道:“太夫人说的正是,”她可以和苏婉儿一样喊太夫人祖母吗?没有答案之前,她不会自不量力。“桃花是母亲赏给我的。”
太夫人笑容不减,“我看桃花跟在你身边不合适,不如我把杜鹃给你吧。”说完,太夫人身后便站出来一位身穿花缎海棠纱衣配轻罗百合裙的丫鬟,鹅黄的脸蛋上带着一个浅浅的酒窝,眉目间都是暖意。
苏青璃一眼就喜欢上了杜鹃,故作为难道:“桃花不懂规矩,太夫人莫怪,是我平日管束不周。这丫头跟着我好几年了,是母亲的一点心意,青璃怕母亲…”说着苏青璃咬了咬下唇,不肯再说下去。
苏沫儿在一旁抓了一把瓜子,玩味的嗑了起来,苏青璃的话是想告诉太夫人,不是桃花我不愿意给桦哥儿,是霍氏不让给,这家轮不到她做主,她说了不算,就算太夫人想要丫鬟也得过问霍氏呀。
太夫人听此,声音冷了下来,问霍氏,“我看桃花这丫头不错,胆大心细,给了桦哥儿正好。”
霍氏能说什么呢?此刻她如同吞了一只苍蝇,还要硬生生咽下去,只能冲太夫人笑道:“母亲说的极对,桃花今天便跟了桦哥儿吧。”
跟了桦哥儿可是跟做桦哥儿的丫鬟是不一样的意思,太夫人眼里头一次看霍氏有了笑意。
*
一顿饭下来,苏青璃整个人都要散架了,霍氏那眼神恨不得撕碎了她。
樱桃带着杜鹃在熟悉下院子。
君兰陪着苏青璃说了会话,苏青璃便睡着了。
*
第二日,苏府忙得不可开交。
霍氏硬是咬着牙从账房里取出银子给管家,置办两座府邸,苏子涵虽然身为太子少师,俸禄仅仅够维持往日开销,像现在这样突然要置办两座府邸的银子都是从霍氏的私房钱里拿出来的,简直是比割她肉还要疼几分。
太夫人乐得合不拢嘴,连连夸赞苏子涵,“少花点银子,府邸不要太大,离得近就行。”话是这么说,苏子涵心怀愧疚怎么可能随便买两座府邸就算了?
霍氏还要笑着附和太夫人。
苏氏二兄弟吩咐各自管家从并州把家人接过来,路上不用着急赶路。
最后苏子涵决定在城东南买下两座临街的府邸给苏子建和苏子兴。府邸是现成的,都是原本在京为官的大人,辞官归乡留下来的。也请风水师看过,没有任何问题。
等把苏氏二兄弟的行李搬到东南府邸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晚上又吃了团员宴,吃过饭,苏子建和苏子兴才各自回府。
太夫人笑盈盈的看着苏子涵,“今天已经把老二老三的府邸置办妥当了,明日你还要忙上一忙了,他们也应该尽早在京为官才是。”
苏子涵笑道:“那自然是,母亲放心,明日我便去找找熟人给两位弟弟谋个好官职。”
太夫人饭后有些积食,对苏子涵道:“你陪我在这院子里走一走。霍氏你们先回去吧。”
霍氏脸上阴晴不定。
*
苏子涵扶着太夫人漫步在后花园,只听太夫人的柔声道:“这次让你委屈了。”
苏子涵脚下一顿,“母亲说的哪里话。且不说二弟三弟是如何孝敬您,就单凭他二人是我兄弟,我也该如此。
太夫人脚步停了下来,慈爱的看着苏子涵,“你能这么想甚好,让他们在京城为官,我是有私心,但是你想想看,再怎么说他们也是你亲兄弟,凡事能帮个一二也好,你在太子身边办事,我不放心啊。上一次听隔壁杜家人说,太子出征,你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一个错失,我有可能就失去你这个儿子了,我的这个心啊到现在还有余悸…”说着太夫人的眼里就有了泪花,“你们兄弟三个,手心手背都是肉,你是大哥,承担的自然比老二老三多一些。再说那文家,别看官职没有你高,跟你父亲却是老交情,没有他就没有我们苏家,你明白吗?我不想别人落下舌根,说太子的先生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我见过文惠英,就是文家二小姐,人不错,是个好相与的。”
苏子涵的眼睛跟着红了起来,太夫人时时刻刻惦念着他,低声道:“母亲说的,儿子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