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穿的蜗牛 > 第50章 日不落帝国的首次交锋

第50章 日不落帝国的首次交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万历知道,即使是只有10万明军,英国也完全不是对手。大明的科技比英国领先了至少100~200年,因为直到1769年,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机械师詹姆斯瓦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多次试验,才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

这是最原始的可以称得上蒸汽机的东西,比大明发明的正式蒸汽机晚了一百多年,更何况大明现在用的内燃机,先进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而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大英帝国使用的仍然是前膛燧发火枪,这种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也就是200多米,有效杀伤射程约80码(约72米,一说50码,即45米),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

而万历一直采取的是任何大明机器和武器禁止运往国外,且都严格守护,凡有走私国外者一律灭九族,而且派机器人守护海关和边防,用专用仪器检测,所以没有一件机器或者部件流出海外。

运出国外的武器都是前装火药式的火枪,连给波兰的也是如此。

万历要让国外的武器研制工作按照它应有的历史发展,这样大明永远可以保证科技和武器领先其他国家几个时代。

并且万历还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法,所有科学院的人员不得从科学院带出任何资料和文件,进出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以至于许多人非常有意见,万历于是干脆实行只进不出原则,带进科学院可以,禁止带出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支毛笔,并且实行严格的保安措施,由国师制造的一款最先进审查仪,并且推广至全国。

所有科学家遭到锦衣卫24小时秘密监听和脑电波监控,一有叛国企图立刻拿下,所有与之接触的间谍全部杀掉。

而且,所有比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机器完全没有可能带出去,并且万历还实行惨无人道的措施,所有大明技术人员,在未经万历同意不得离开大明,如果外国人想家人了,万历可以花钱将他的家人接到大明,如果愿意定居,还在北京送住房和钱。

也就是说国家可以让你全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在大明,但是如果发现想要离开大明的,对不起,先要由国师把你在大明的记忆全部抹去,才能离开大明。

因此在大明的外国科学家不知道是幸福还是痛苦,反正离开的时候可以带走大量财物,但是带不走技术,所以大多数还是选择留下,毕竟这里是全世界最好的国家,离开只会告别繁华的生活。

所以,大英帝国虽然知道大明的繁华与先进,但是未能真正见识到大明的先进科技,因为热气球也是在18世纪才被发明,所以英国对波兰的热气球也是只听闻并未真正见过,并未引起重视,因为波兰国家在防范英国方面也是做了大量工作。

大英帝国目前主要是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对印度的掠夺来获取财富,但是在全世界也才刚刚崭露头角,它是在打败法国后才取得后来的日不落帝国辉煌的业绩,现在它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因此实力完全没有后期的那么恐怖。

万历担心对英国的打击过于强烈,可能会改变这个古老帝国的历史,所以一直小心翼翼避免与英国交战,因为万历还想利用英国抑制法国和荷兰以及葡萄牙,后两个国家才是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的海上霸主,所以与波兰国王商量,进行有限制的战争,只要将英国打跑就行了,通过谈判取得最大利益。

当然,如果英国不识相,非要打,那么就一次把它打趴下。万历对波兰国王大力支持,并且让他完全放心,不管哪种情况,大明永远是波兰王国的最佳盟友。

波兰国王在收到大明的最新武器援助后,信心大增,对英国的态度极其强硬,大有一战之势,这让英国下决心攻打波兰,但是英国与波兰不接壤,所以只好拉着普鲁士德国一起进攻波兰,德国在历史上与波兰也有相当多的领土纠纷,也多次进行过战争。

因此,德国觉得与英国一起有相当大的胜算,不过德国因为国内有许多传教士在大明,也多次听说过大明的强大,也曾经派人去过大明,和大明的关系相当友好,所以不愿意得罪大明这个东方大国。

德国只想坐享其成,而且不得罪双方,最后只答应英国军队可以经德国领土进入波兰。

英国见状只好自己与俄国联手进攻波兰,但是俄国与大明签订了临时停战协议,因此只答应供应军需和只攻打波兰,就这样,英国勉强制定了和波兰交战的作战方针。

英国方面在国内调集了5万士兵,进入德国,来到德波边境,英国的如意算盘是通过打击波兰,让波兰屈服,从俄国和波兰同时获取巨大的好处,也只是想威胁一下波兰,同时与大明这个帝国较量一下,无论结果如何,反正是在别国领土进行战争,自己不吃亏,赢了继续,输了也就退回国内就行了。

大明和波兰联军也调集了10万军队到了德波边境。这里面有5万大明军队和5万波兰军队,不过万历对波兰军队的作战能力有所怀疑,所以要求波兰军队进行防守即可,由大明军队进行作战。

波兰国王欣然答应,万历也想试试这个老大帝国英国的实力,于是在一场双方都没有做过多准备的情况下的战争爆发了。

由于英国不管如何还是全体装备的是火枪,虽然只有200多米的射程,而且有效射程还不超过80米的情况下,万历还是命令明军小心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所有明军接到的命令是与英国正面展开绅士的战争,意思是双方约好地点,约好时间,通报人数,面对面排队枪毙,不玩花样。

因为射程的原因,万历同意英国方面提出的这种战争,这对大明真是太有利了,所以明军事先在指定地点连战壕都没有挖,直接面对英国军队,反正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不会从后面进攻。

于是,战争开始了,双方出动的都是5万士兵,排成非常整齐的队形前进,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展开了大决战。

一开始交战,英国军队立刻就发现不对劲,因为武器射程完全不一样,虽然英国的大炮可以打到明军,但是因为是实心弹,并且刚一开炮就被明军大炮锁定位置,一轮重炮下去全灭。并且明军士兵之间的间隔非常之大,所以没有造成明军的实际伤亡。

而英国军队因为滑膛枪缺乏准确性,只有在密集的队形下才能造成有效射击,而明军武器火力实在可怕,不但可以连发,并且射程极远,英国士兵根本无法靠近300米的距离就被干掉,所以战争一开始,英国人就明白不是对手,在丢下2000多具尸体后立刻撤退,连大炮都不要了,没命地跑,因为他们发现明军武器居然可以打到800米外,而且是连发,大英帝国的士兵就象被屠宰的猪一样,排着队被枪毙,跑得慢那是找死,所以许多士兵为了能够更快地逃跑,丢下所有能够丢下的东西,大炮那么重,当然是首先抛弃了。

就这样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10多分钟就结束了,明军心里还是挺佩服英军的,跑得真快呀,追都追不上,真行,否则5万人死在这都不够看的。

不过明军的大炮就不客气了,你跑得再快有大炮快吗,你们不是开始就打炮了吗,差点还打中我们的士兵,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大明是礼仪之邦,你给我们十发炮弹,我们就还给你们100发好了,于是发射了100发炮弹。

再看那些英国军队,本来逃跑还讲究个美观,因为大英帝国是强大的国家,即便撤退也要保持队形不乱,大家都是有序撤退,一堆人在那,目标真大,太好打了,几乎每两发就有一发落在人群中,这叫一个惨哪,一发炮弹下去,一堆人就飞上了天空,当然很多是不完整的身体。

就这样,英军在撤退过程中又死亡了5000多人,而明军又是无一伤亡,0:7000,完胜!

明军一路追杀,大英帝国狼狈撤退,一直到德国派军队来接应,明军才收兵回营,因为万历告诫过,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进攻德国,所以是德国人救了这支英军。

此战结束后,德国开始在双方间斡旋,英国人不是傻子,知道明军实力太强,完全没有胜利的可能,并且本来也没打算大打,只是想占点便宜,结果没想到偷鸡不成折把米,立刻同意签订停战协议。

双方停止战争,英国保证不再进攻波兰,并且象征性地赔偿大明10000两军费,明军也停止对大英帝国军队的继续追击。大明、大英、波兰三方握手言和。

至此,第一次中英之战结束,大明完胜,波兰安全了,因为俄国目前失去了英国的支持,暂时也对波兰失去了攻击能力,只能保持防守状态,也就是说波兰进攻,俄国防守,但是波兰也无法对俄国造成太大的伤害。

俄国目前调集军队的目的是针对大明,实力下降的俄国已经无法两线作战了。

大明国内一看,才10多分钟就把大英帝国打败了,我大明威武。

随着一场场战争的胜利,大明百姓对军队的敬佩之情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而且主要是打了这么多次大仗,明军几乎没有伤亡。

这是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虽然以后肯定还是会有伤亡,但是另一方面说明参军的危险性已经大大降低了。

以前说的“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就是因为军人这份职业太过于凶险,但是现在,基本上低与其他行业的死亡率,而军人的待遇又高,福利非常好,军人地位也高,所以大明的参军热情又一次达到顶点。

现在参军门槛还提高了许多,因为报名的太多。解决英国问题,万历现在可以腾出手来筹划美洲移民的大事了。

前膛燧发火枪

枪长142米,枪管口径076英寸,子弹口径071英寸。这种枪还有一种更早期的长型号(long land patte)。该型枪曾经在拿破伦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战争中被大量使用,英国装备过大约300万支该种火枪。

简介

前装线膛燧发火枪,116米长,075英寸口径,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径的子弹。滑膛式baker的资料没找到。照说baker的滑膛枪只在1800年和英国陆军及东印度公司有合约,不该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规格应该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规格。参考鸦片战争中两种枪的射速,baker的射速相当于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枪的话差别不该那么大。我认为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伯克式燧发枪应该就是上面这把线膛枪。

为了方便对比,这里引入中国一种著名的远程武器--神臂弓的资料。神臂弓这是我国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种弩弓,式样是从西夏流入的。弩身长三尺二寸(约一公尺),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两弭各长九寸二分(029公尺),弝长四寸,两闪(弝和弭之间)各长一尺一寸一分,弦长二尺五寸(078公尺)。箭长数寸。但凡我们评价一样远程武器的优劣,不外呼考虑三点:射程,射速,杀伤力。如果从经济上说,还要考虑造价和制造周期,以及训练周期。先说射程,按照记录,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有效杀伤射程约80码(约72米,一说50码,即45米),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col ge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写下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打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话,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折叠编辑本段介绍

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个步骤,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而且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大家不难想象用通条去挖装填了火药和子弹的枪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要知道当时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在1863年美国内战的盖兹堡战役后北军清理战场,发现双方士兵遗留在战场上的 37,574支步枪中,枪管中还有子弹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颗弹头的有6,000支,误塞了两颗弹头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颗弹头的有6,000支,最高记录是一支枪中塞了23颗弹头

折叠编辑本段线膛枪介绍

baker线膛枪就更麻烦了,由于使用线膛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的弹丸,因此前膛来复枪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射速一分钟有一发就算不错了。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当时各国的正规部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skirmisher)才配备线膛枪。直到1849年,法国陆军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发明了弹底有凹孔的弹头,子弹发射时的气体会经由这个凹孔将弹头底部撑大,跟枪管的膛线咬合;这么一来,弹头直径可以做得比枪膛内径小,才解决了前膛来复枪装填困难的问题。再来看神臂弓,这东西的射速大约是3-4发每分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简单到大家很难想象竟会有人能装错。下图是神臂弓的装填过程。唯一的问题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会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以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最后说说破坏力,不论是brown bess还是baker火枪,用的子弹口径都一样,威力相当不错,因为铅弹体积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头里面无法取出。而且子弹在体内的弹道通常都不是直线,造成的伤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按照记录它发出的弩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连普通火枪子弹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坏力却不如枪弹,伤口也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弩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或者加装炸药。再说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做的弦。照说造价也还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国不会找不到木匠做这个吧按照这样推断,如果当时中国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样的阵列和英军对抗,失败的很可能是英军。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视火器,连弓弩都不重视,这样的战斗只能在帝国时代里面去体验了。顺便说说英军的火炮当时使用的是葡萄弹,用一个很薄的容器内装大量的铁弹丸,发射后容器爆裂,里面的铁弹丸将形成大面积的散射,威力极大,在鸦片战争中一次能杀伤几十人。但是比这种炮弹更先进的开花蛋在明清时代已经在中国生产并使用过了。说了这么多,大家不难发现其实直到1840年,火枪仍然没能完全超越中国13世纪使用的弩箭。中国当时别说创新,只需将以前所掌握的拿出来,也不难取得胜利。清朝的失败,首先是政府懦弱上的失败,然后才是技术上的失败。

普鲁士

普鲁士(古普鲁士语:prusa;德语:preuen;英语:prussia),是欧洲历史地名,位于德意志北部,通常指1525年至1701年的普鲁士公国(1618年与勃兰登堡公国合并)、1701-1918年间的普鲁士王国(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一世支持统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普鲁士国王称号)、普鲁士自由邦。

德意志统一前,勃兰登堡-普鲁士和奥地利同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最强大的两个邦国,是当时欧洲列强之一,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取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外的德意志,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的来源。

历史发展

早期历史

从法理上说,普鲁士这块地方并不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范围,只是因为后来勃兰登堡藩侯合并普鲁士公国,勃兰登堡-普鲁士作为整体才成为德意志第一帝国的一部分。

在中世纪早期,普鲁士这块地方是蛮荒之地,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所使用的普鲁士语属于波罗的语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928年,勃兰登堡就已经由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建城,此后在不同的家族之间继承和易手。

12世纪时,德意志人的殖民运动开始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

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古普鲁士人焚毁。

1226年,波兰王国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古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普鲁士成了条顿骑士团的地盘,德意志人、波兰人、立陶宛人和欧洲其他种族纷纷前来移民。条顿骑士团迫使其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语。

16世纪后,普鲁士人同化于德意志人,所使用的普鲁士语也逐渐消失。

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自由市。

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

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城置于波兰主权之下。

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royal prussia)。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余领土,但被迫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dukal prussia),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公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1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通过《奥利瓦条约》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获得了瑞典、波兰等国对普鲁士公国主权的承认,并且压制国内的等级会议,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建国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崛起与扩张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骁勇善战著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通过战争,普鲁士获得了奥地利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直接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

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

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

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

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

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开制宪会议,并拒绝接受德意志邦联议会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称号。但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归专制统治。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担任摄政王。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摄政王即位,称威廉一世。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普鲁士在1864年击败丹麦,夺取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1866年普奥战争打败奥地利并使其退出德意志。普鲁士吞并了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并在1867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1871年普法战争打败法国,统一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国,普鲁士作为帝国中地位举足轻重的一个大邦继续存在。

威廉一世于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纪念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即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das zweite reich)。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三世在位99天后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其统治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而告终。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旋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威廉二世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

为避免发生更大变乱,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经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

1919年至1947年的普鲁士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ssisch;),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2月25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allied kontrol kouncil)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法令46号)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民主德国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折叠编辑本段普鲁士道路

折叠兴起

在德意志诸邦中,唯一能与奥地利相抗衡的力量是普鲁士。

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普鲁士国家是靠不断扩张领土而发展起来的。

普鲁士的统治者是霍亨索伦家族。早在10世纪,霍亨索伦家族就统治了瑞士北方的索伦山上一个城堡。到12世纪,这个家族的代表又成为纽伦堡城的城主。

1415年这个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取得了勃兰登堡领地和选帝侯的称号。勃兰登堡位于德意志东北边境,经常与邻近的斯拉夫人发生战争,因而它的军队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在16世纪宗教改革中,勃兰登堡选帝侯接受了路德教,并且攫取了天主教教会的土地财产,由是勃兰登堡遂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

到16世纪初,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以他妻子的名义取得了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夫兹公爵领地和马尔克、拉文斯堡两个侯爵领地。

1618年选帝侯又取得了波兰的附庸国--东普鲁士,因而他就从勃兰登堡选帝候一跃而成为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帝候。为了取得东普鲁士,他不惜向波兰国王称臣纳贡。

三十年战争结束时(1648年),选帝候腓特烈威廉兼并了东部波美拉尼亚及威悉河流域和易北河流域的几个小领地。同一年,他又趁波兰新王即位的机会,摆脱了对波兰的臣属关系。

到1701年,选帝侯腓特烈一世又以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条件,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取得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由是,勃兰登堡一普鲁士选帝侯就变成普鲁士国王。

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又从奥地利夺取了西里西亚。

1772年瓜分波兰时,又分到西普鲁士(格但斯克和托伦除外),这样就把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勃兰登堡原来领地的面积仅有23751平方公里,到1772年,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就增加到194891平方公里了。

普鲁士之崛起,是有其经济前提的。

正是在17世纪以后经济繁荣的基础上,这个国家才能强盛起来。普鲁士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二:

第一,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利。贸易航路之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虽然引起整个德意志经济衰落及停滞,但是却促进了勃兰登堡的经济繁荣。贸易航路的转移,使南德和中德的个别地区不得不向北海海岸寻找贸易出口,而勃兰登堡就成为必经之路。

第二,霍亨索伦王朝实行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的发展。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早在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时期(1640-1688)就开始奖励工商业发展。

1685年法国政府取消南特敕令后,胡格诺教徒纷纷逃往国外。腓特烈威廉下令收容法国流亡者并给予优待。至1703年大约有2万名法国胡格诺教徒和13000名其他国家的新教徒定居到兰登堡。他们主要是手艺高强的手工业者和能干的商人,因而把资本和技术带到这里。这些新来的移民建立了毛织和棉织手工工场,对丝进行加工,并生产天鹅绒、蜡烛、绢带等物品。但是在农奴制存在的条件下,自由劳动力来源非常有限。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腓特烈威廉利用刑事犯及狱囚、流浪汉以及乞丐充当新工业的劳动力。其孙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继续实行这个政策,他特别奖励军事工业,如毛呢工业。

普鲁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强,还因为它推行****政策。

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时正值三十年战争,勃兰登堡被瑞典军占领。他亲身体会到军队为立国之本,因此他决定向瑞典学习,建立一支常备军。

1653年,他与容克贵族达成协议:允许容克对农民行使警察权和裁判权;容克则同意选帝侯征收“军事税“,以便创立常备军。在这个协议中,选帝侯也同意让容克担任常备军的军官。从此以后,容克就与普鲁士军队结成不解之缘。从腓特烈威廉以来,普鲁士国家就变成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时期,普鲁士军队的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达85460人,相当于全国居民的4%。在全欧,普鲁士在人口方面占第13位,但是其军队的数目却占第4位,国家财政收入的3/4都用在军事上。在军队中实行盲目服从,容克出身的军官可以任意鞭挞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军官的虐待而自杀。平时军纪甚严,但是一到战时,军官却纵容士兵烧杀掠夺。

普鲁士的****是与容克阶级紧密相联的。容克阶级积极支持****政策,这是因为这个政策给他们带来许多利益:第一,实行****及侵略扩张,他们就可以获得新的地产。第二,随着国家领土的扩张,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扩充起来,这就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当官机会。第三,加强军事力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军官的数目从而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军官职位。

容克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他们的经济力量是建立在农奴制上面的。德意志的“农奴制第二版“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突出。从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期,普鲁士,特别是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又农牧化了。他们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劳役地租及代役租。农奴每周要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4~6天。1710年一个官员在报告中写道:“地租、劳役、租税、士兵驻扎和贡赋等经常增加,人民很难维持下去;农奴一直很穷而且越来越穷,一如既往,最后他们无可奈何只好逃跑……“

普鲁士的官僚系统也是靠军队的力量建立起来的。

本来普鲁士一些地区的征税权掌握在各领地的等级会议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却靠武力征税。他曾派军队以武力相威胁,迫使克列夫兹和马尔克接受了新税。接着,他把这种新税变成事实上的永久性税收,从而剥夺等级会议最主要的职权--收税权。最后,由于各地税款主要用于军队开支,他就把税收事务交给军方去办,为此组建军事总部,下面设军事财务处,向各地派遣军官,负责征税。这些军官用军事命令的方式进行工作,很快把工作范围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并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机构排挤到一边,其中包括各领地等级会议和市镇自治当局。

通过军事总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官僚行政系统,而这个系统的灵魂是军队。

1723年他设立直属国王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总管理处“,作为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这位“军曹国王“用管理军队的方法管理国家,认为专制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么。他曾说:“朕乃君主,故可为所欲为。“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发展成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所谓的“普鲁士精神“到这时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专制主义加上****。

折叠历史背景

德意志是一个民族分合无定的国家。神圣罗马帝国系一个徒具虚名的松散诸侯联盟,最多时全国竟分有上千个邦国;经过几百年的苦苦奋斗,德意志终于在1871年由普鲁士实现了首次民族大统一,然而却又因两次大战的失败,国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年才重新实现统一。可以说,一部德国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或曰谋求国家统一)就成为了贯穿整个德意志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为什么我们讲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就因为德国的统一大业最终是由普鲁士完成的。那么,身处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欧洲和一个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间,人口和领土原本都不算多的普鲁士,又究竟是凭借何种“神奇的力量“逐渐由弱变强,一步步壮大发展起来的呢

从1618-1648年,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使英国资产阶级逃脱了欧洲封建君主们的干预而获得了胜利,却使德意志彻底衰落。作为这场残酷战争的主战场,德意志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战争结束后,德意志仍然只是一个四分五裂、残破不堪、诸侯林立的名义上的“国家“。根据威斯特法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的胜利者法国和瑞典有权保证德意志各邦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各邦有充分权利同欧洲任何国家签定条约。这样,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最后确定下来。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种程度,有这样一组数据很能够说明问题:当时在德意志境内,共有360个独立的邦国和1500个半独立的领地。绝大部分的邦国版图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里亚地区,每个邦国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里。但是所有这些邦国的君主却都很自负,无论其邦土大小都一样建立起自己整套的专制制度,国家机构健全,也拥有军队。一支军队有时只有12个士兵组成。

在这种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一个社会有秩序、中央有权威、政府有效率、军队有战力的普鲁士显得十分与众不同。须知近代欧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不是温情脉脉、和风细雨的曼妙之旅,在那个弱肉强食血雨腥风的动荡年代,普鲁士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用火与剑来铺就它的王者之路。

折叠特点

(一)奉行先军政治,重视国防建设

新兴的普鲁士王国是个家底薄弱的小国,被列强戏称为“铁罐堆中的一只陶罐“,随时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险。因此从1701年普鲁士王国建国伊始,历代统治者就把强化军队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

普鲁士的****非常突出,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铁腕统治下,普军人数由原先的7万人激增至20万,占全国人口94%,军费开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预算的4/5。当时的普鲁士面积在欧洲仅居第十位,人口居第十三位,但它的军队却排到了全欧第四的位置。而且这一数字在腓特烈二世的后继者威廉二世那里又增加到了235万人。曾有人这样描述普鲁士的****:“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对普鲁士而言,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普鲁士的****性质是如此的鲜明,它的好战性直接促成了后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出台,并进而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二)容克长期把持国家政权,并成为唯一能够担负起领导民族统一大业的阶级

普鲁士是一个容克国家,市民阶级在这里的力量非常微弱。这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破坏使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其在国家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0%,而且它们的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封建王公贵族的生活消费和政府军队的开支;另一方面,当18世纪末英法早已克服行会的传统束缚时,德意志的手工业却仍为行会所控制,古老的法规和条例还在严格的执行,一切能够促进竞争和创新的路径都被封建桎梏无情的堵塞。经济上的这种依赖性以及自身实力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德意志资产者在政治上对封建权力的怯懦性和卑躬屈膝。

农民也无力反抗强大的封建专制王权。1625年德国曾爆发了伟大的农民战争,但最终被残酷镇压下去,而三十年战争则彻底摧毁了农民阶级最后的反抗力量,地主成为农村唯一的主人,强迫农民服劳役的农奴制度变成了德意志的普遍制度,而这种状况在普鲁士表现的尤为突出。

马克思、恩格斯曾打算把德意志各地分散的工人团体联合成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便推进革命。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散的德意志不存在这种条件。当时德意志工人阶级还很不成熟,他们中大部分人仍是手工业者,而且基本上是跟着资产阶级走的。而且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背叛,1848年革命在整个德意志都被镇压下去,工人运动长期处于低潮。

既然资产阶级和农民都无力完成德国的统一大业,而力量尚十分弱小的无产阶级又在政治上远没有成熟,那么这一任务便历史的落在了普鲁士贵族地主阶级(容克)的身上。

(三)王权强大,同时在保留容克封建特权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容克经济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容克地主垄断了粮食出口,同时还免付出口关税。在普鲁士军队中,容克则占据了所有的军官职位。普鲁士的农奴制与早期农奴制不同,它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随着粮食和各种农产品日益成为重要的商品以及价格上扬,农业生产变得有利可图。于是容克地主便开始抢占农民土地,合并成大田庄,面向市场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

农奴制体现的只是普鲁士国家制度的一个方面,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则在于凸显了普鲁士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特色。而这一政治体制保证,对于任何一个近代欧洲强国的崛起都是必不可少的。彼得一世治下的俄国如此,路易十四统辖的法国亦然,普鲁士也不例外。

1848年革命失败后,尽管普鲁士没有像奥地利那样恢复纯粹的君主制,而是维持了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但贵族仍在这个联盟中保持了领导地位,国王则依旧拥有无上的权威。虽然存在议会,但上院(贵族院)是由国王指定的显贵组成,而下院(众议院)又借助不平等的三级选举制保证了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多数地位,因此,普鲁士的君主专制就打着民主的幌子得以延续,甚至还有所巩固。

折叠形成原因

(一)农奴制强化了容克的政治统治地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奴制是一种野蛮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农奴不仅无偿的为地主服劳役,还要自备牲畜和农具,他们的财产任意被剥夺,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禁锢在地主的田庄里不许迁徙。通常认为,农奴制的存在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一制度置于普鲁士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的话,却会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今人可以批评腓特烈二世在普鲁士“强化军事容克地主的专制制度,以及向其臣民推行奴性教育“是历史的倒退,但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当时普鲁士王国的柱石是贵族,而贵族的实力就在于占有广大的地产和对农奴的剥削。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农奴制就没有容克,而没有容克的支持,强大的普鲁士王权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推行重商主义,注重发展经济

德意志向北出海的主要河流如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都流经勃兰登堡的领地,这就使普鲁士拥有了一个发展经济的有利地理位置。而普鲁士的历代统治者也把工商业看成是一种重要财富,他们开凿运河、修桥筑路、统一币制、实行保护关税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同时普鲁士还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在1788年它就已向英国出口了1万1千多吨生铁。到18世纪80年代,普鲁士建立起三个贸易公司:地中海东部贸易公司、中国贸易公司和孟加拉贸易公司。

(三)鼓励移民,收容新教徒。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新教联盟的获胜,使得普鲁士成为当时欧洲躲避宗教迫害者的人间乐土。到1703年,大约有二万名胡格诺教徒从法国迁到勃兰登堡定居,占当时这座城市居民的1/9。这些人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或拥有一定资本的商人,结果法国工商业因此遭受严重损失,而普鲁士却得到了好处。除法国移民外,还有其他国家的移民也大量进入普国。据统计,到1740年普鲁士有人口240万,其中光外国移民就占去1/4,多达60万。勃兰登堡是三十年战争的重灾区,移民对它的复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普鲁士比德意志其他邦国更早的实现经济复苏与高涨。

(四)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较少陷入腐化堕落

与当时欧洲王室盛行的奢靡之风迥异,几代普鲁士统治者都近乎自虐的过着清教徒式的节俭生活,以便节省下宝贵的军费与政府开支。比如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父亲威廉一世(与后来同名的普皇是两个人)在位时,普鲁士的外交使臣以寒酸龌龊“驰名“欧洲。而显赫的王室成员们,无论王子公主,亦或是王妃乃至国王本人,其饮食烹调拙劣,饭菜简单菲薄,几乎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由于节俭已到了悭吝的地步,以致人们在背后叫威廉一世为“乞丐国王“。

他的后继者腓特烈二世,则更具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般的坚韧与刻苦,他以过人的精力躬身勤政,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他还号召国民勤俭节约并以身作则,绝对禁止宫廷的奢华排场。他本人平时只穿士兵服,毕生只有一件礼服。在腓特烈二世逝世20年后,拿破仑在耶拿大败普军,来到位于波茨坦的腓特烈二世的墓前。拿破仑用马鞭指着墓碑对手下的将领们说:“要是他还活着,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了“。

(五)统治阶级能够顺应潮流,及时推进各项改革

普鲁士的统治阶级,并非像其他欧洲国家的封建贵族那样一味的因循守旧,顽固拒绝一切变革。他们善于审时度势的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当然也迫于形势),并牢牢的掌控着改革的领导地位,从而既顺应了历史潮流,又免于使自己大权旁落。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走过场的改革不同,普鲁士历代君王大多能够把改革坚持下去,而不是将前人成果半途而废,这样就既保证了普鲁士大政方针的连贯性,又使整个国家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势头。

以普鲁士的农奴制改革为例,拿破仑战争期间普鲁士接连惨败,几近亡国。战争的惨败和屈辱和约的签订,使普鲁士人从封建的德意志与资本主义的法兰西的较量中,愈来愈看清农奴制社会的衰败。一批深受英法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对旧有的封建秩序进行改革。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普鲁士开始艰难的改革。1807年10月,主持国家事务的施泰因男爵颁布了解放农民的“十月敕令“,使得普鲁士终于在从封建农奴制向资产阶级社会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但第一轮改革并不彻底,这使得普鲁士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对于容克继续霸占大量土地和人力十分不满,于是他们在欧洲1848革命中曾一度倒向共和反对帝制。为了互相勾结,协调利益以便巩固政权,容克地主阶级政府于1850年3月颁布了《调整地主与农民关系法》,从而最终完成了始于1807年的农奴制改革。改革的结果,资本家得到了发展大工业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资产阶级对君主制感到满意;通过收取农奴的高额赎金,大量被割让的份地和财富迅速积聚到容克手中,地主阶级也发了横财;而只有农民却纷纷破产,丧失了土地和牲畜,大批的沦为半无产者,进而变成了资本家工厂和容克庄园中的雇佣工人。普鲁士统治阶级的这一“经验“,为后来的1861年沙俄农奴制改革提供了绝佳的效仿“样板“。

(六)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普鲁士的崛起,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从16世纪以来,由于分裂,德意志在欧洲人眼里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德意志民族也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正是这种长期受屈辱、受轻视的状况激发了德国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并使之内化为普鲁士崛起的力量源泉。

也由于这种精神,促使他们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事物,大力兴办教育。这方面普鲁士王国的成就最被后人所称道――为贯彻民族主义教育,从1717年普鲁士就开始实施义务国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1763年腓特烈二世颁布《学校法规》,强制5-14岁的儿童必须上学,并任命老兵为校长,对学生进行准军事训练。这一切都为日后普鲁士组建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军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809年洪堡出任普鲁士最高教育长官后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更成为德国后来二百年的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则作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学,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在普鲁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据统计,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各主要国家中,德国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国人无论在读、写、计算能力上,还是科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方面都要领先于欧洲各国。

(七)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最大限度的为本国谋求利益

无论是早期的普王腓特烈二世,还是后来的首相俾斯麦,他们都被公认为是当时最机敏的外交家之一。虽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人可谓是“背信弃义、贪狠奸诈“,但不可否认,如果没有他们高超的外交手腕,很难想像普鲁士能在列强环伺的欧洲得以生存和壮大。

团结盟友,孤立对手,是普鲁士最基本的外交策略。比如,1834年开始运行的关税同盟是普鲁士的一个巨大成就――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使整个德意志在政治上开始向它靠拢,既增强了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的能力和决心,又逐渐从政治经济上把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可谓是一箭双雕。关税同盟有点类似于1993年成立的欧盟,各(邦)国通过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来最终向统一的国家共同体迈进。普鲁士善于笼络德意志各邦国,作为关税同盟的成员,这些邦国从中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加上它们的发展程度都没有达到哪怕是接近普鲁士的水平,于是普鲁士成了这些邦国资产阶级向往的中心。这些资产者把普鲁士看作是自己在经济上的前卫和将来在政治上的靠山。这样,普鲁士就开始跃居德意志的领导地位。

(八)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外力推动。

1805-1807年的军事胜利使拿破仑占据和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普鲁士王国充当了了法国反英反俄的附庸。为维护和实现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在对普鲁士实行军事占领,政治统治和外交操纵的同时,也按照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模式,在当地强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废除农奴制,解除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革除古老的典章制度,取消行会法规等等。

虽然由于战争的频繁,以及反法势力的极力阻挠,拿破仑在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改革最终没能坚持下去,但此举已经对德意志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由于拿破仑猛烈荡涤着封建割据势力,扶植正在生长中的资本主义关系,才使德意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工业,也使德意志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因此恩格斯曾说过:“德国资产阶级的创造者是拿破仑……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掘墓人“。

综上所述,正是经由这样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普鲁士才能在短短百年内迅速崛起并完成了近代德国的统一,所以普鲁士有时就成为了德国人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词,而一部“普鲁士道路“的演进史,也在某种意义上不断给予着我们警示和启迪。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