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天机门
往往也能冒出一两个修为惊人的修士来。
所以慢慢的,这些人无数年拼命努力下,终于让心乐坊的实力、地位不断提高,在仙盟内部独树一帜,哪怕是其余各大顶级势力对其也不敢小觑。
不过好在,这三大势力终究是根植于仙盟才发展起来的,根本脱离不了仙盟的控制,所以一切都以盟主之令为尊,倒是相对单纯很多,张志平饶有趣味的看了一下他们的资料后,便知道其应该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与此类似的仙工派、丹鼎派和元符派,他们精研修仙百技,隶属于仙盟后勤人员,野心不大,除了对于天命会有几分好奇外,应该不会违逆仙盟的命令。
倒是混元派,一直与太玄宗混在一块,让张志平最为担忧,剩下的也就是仙盟最强的势力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倾向。
一个是以天问门为首,韩家、楚家为依附的山头,这个山头对于张志平最为友好,认为应该全力培养张志平,尽快找到魔星,终结魔灾,张志平看到这些计划时,也不由感到满满诚意,对三家充满了好感。
而第二个山头,则是以太玄宗为首,混元派跟随的山头,或许还要加上天机门和天雷门,他们对于张志平的态度有些暧昧,认为应该保持顺其自然、不远不近的关系,听起来也算不错。
但是针对天命气运的划分,却又属他们最为积极,张志平听到过几次他们对于天命的谋划,不得不说,他们真是把克隆替身的性格揣摩到极致了,针对性的研究出了无数计划,足以在他对抗魔灾时,将他的所有价值压榨的一干二净。
所以张志平对于这个山头的势力成员最为忌惮,不说其制定的无数计划,就是太玄道人出身自太玄宗就足以让他感到一阵无能为力了,他不知道太玄道人的态度如何,但他知道,太玄道人可以轻松的让他和仙盟决裂,甚至将他直接击杀,掀翻整个棋局。
因此太玄道人,无疑便是他最大的压力之一,好在从上次突破之事看来,太玄道人大局观极强,可以合作,至少在魔灾结束前,应该不会发生太大的冲突。
最后剩下的月神宗和柳家,他们则属于坚定的中立派,认为只要仙盟内部不乱,正常运行,便能镇压世间一切敌人,所以并不迷信天命,平日里只是埋头苦干,很少发出自己的意见,但对于太玄道人的命令,有时候也敢表示拒绝。
如果不是天命传说已经在盟中流传了数十万年,一向被视为抵抗魔灾的最佳办法的话,他们可不会如此积极的寻找天命,绝对会拉拢好奇珍阁、异宝楼、心乐坊、仙工派、丹鼎派和元符派一同老老实实的种田,最终拿出压倒性的横扫一切敌人的力量。
当然,天命的气运非凡,月神宗他们也不介意分润一番,对待张志平上,只会顺着盟中的大流趋势走。
这便是如今仙盟内部对张志平的三种大致倾向了,最后其实隐隐的,还有仙盟的本部力量,他们才是最为庞大的一股力量,按照盟约严格的听从太玄道人的命令,只要太玄道人不表现出太过偏向太玄宗的态度,那他们都会选择支持,千年以来,太玄道人秉公为正,不偏不倚,因此在盟中的威望极高。
“呼~总算是初步弄清仙盟内部各方势力的大致倾向了,由城中上百万的信息流传作为对比,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细细浏览完了仙盟中各方势力的隐秘,张志平揉着脑袋松了一口气,眼中却是一片清明,他终于将大陆上这错综复杂的局势暂时梳理开来,如此一来,接下来再如何与各大势力结交也不至于一头雾水了。
不错,他的目的从来便不是要覆灭整个仙盟,而是与仙盟合作覆灭魔灾,并从中自保而已,如果可以的话,他也想趁机掌控整个仙盟,得到所有的胜利战果,然后以此为资粮,帮助自己飞升上界继续自己的修仙之路。
这便是他上百年来不断推演下,最适合他修炼突破的道路,他不在乎什么权势财富,但是当想要进一步修炼需要这些东西时,他也会全力去争夺,甚至如果不是还有魔灾为劫的话,他也不会去争夺天命,他隐隐的感觉到,如果他可以度过魔劫的话,对他未来会有某种难以想象的好处。
“仙盟之中,目前与我保持合作占据了大势潮流,只要我不主动作死的话,应该便不会有什么问题。”
理清了仙盟内各方势力的态度后,张志平总算是放下心来,虽然不敢肯定日后会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但至少在魔灾期间,不用担心背后忽然被人卖了。
“不过,太玄宗、混元派、天机门还有天雷门这四大门派依然还需要注意,十几万年来,天命的失踪应该便与这四大势力脱离不了关系,尤其是天机门,数十万年来,他们究竟在谋划着什么?”
想到这四个想要对他敲骨吸髓的门派,张志平心中就一阵不悦和忌惮,毕竟任谁看到四个时刻对自己不怀好意的歹徒,都会感到愤怒,但是在这四大门派中,最让他忌惮的却不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太玄宗,而是向来不以实力为名、只是清贵神秘的天机门。
天机门的存在,实在是太长了,它与剑门乃是从上古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两大门派,传承数十万年之久,历史比起仙盟来说还要早上很久。
但是剑门在如今,早已没落已久,不仅分裂成了四大剑派,而且在古剑一突破之前,四大剑派中竟然连一个元婴期修士都没有,在仙盟中属于毫不起眼的小势力,要不是其一直传承着上古剑修之法深得仙盟重视,又有天机门庇佑,剑门早就在修仙界消失了。
而天机门,却一直都处于修仙界的顶端,几乎从来都没有遇到过什么灭门危机,传闻历史上不乏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