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顺利交割
毛文龙答应了洪承畴的坚守,同时也答应了崇祯的要求。当毛文龙的回信送到崇祯的龙案上时,崇祯迟迟不敢去打开,他实在不能再承受打击。
而偏偏这信他却非看不可,一番持久的挣扎后,崇祯才颤抖着双手拿起信封。当信封抓在手里的时候,崇祯不知为何,突然感觉到所有的不安烟消云散。
他不再迟疑,立刻打开信纸看了起来,片刻后,御书房内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崇祯意外的收到毛文龙答应他的请求后,不敢有片刻的耽误,立即给吴承恩下旨。要他亲自前去山西督办交割的事情,并且再三吩咐,要他不要有任何激怒毛文龙的情况。
吴承恩再三保证一定会圆满的完成交割的事情,崇祯得到吴承恩的再三保证后,这才宽心下来。此后,在当天便给毛文龙回信,把交割山西的时间定在三天之后。
毛文龙收到崇祯的来信,了解所有的安排,很是满意的答应了下来。至此,东江军准备的大战在此刻便成了泡影。
陈继盛与承祚都很失望,东江军所有将士也都一样感到失望。身为军人,想要立功,自然就只有打仗的时候,才是他们一展身手之时。
本来已经准备得好好的,却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仗不打了!
陈继盛向承祚发牢骚:“朝廷这般软弱,居然连跟我们动手的胆量都没有了。”
承祚也是满脸的不甘心:“现在军中的情绪有些低落,我们还是想想办法抚慰一下将士们才是,至于抱怨就免了吧,反正事实就摆在眼前。”
陈继盛嘿嘿笑道:“总兵决定不打了,将士们情绪低落的问题自然要交给他来解决,我这就去向总兵请教。”
陈继盛说完匆匆便出了军中的大帐,承祚本来想要喊住他的,却没想陈继盛如此利索。
毛文龙与洪承畴正有说有笑的谈论接收山西之后如何安排的事情,见陈继盛匆匆而来,毛文龙随口问道:“有何事?”
陈继盛当即露出苦瓜脸,无奈的禀道:“总兵,突然间不打仗了,军中的弟兄都感觉到很是失望。现在军中的滴落情绪在不停的蔓延着,我们应该想想办法做点什么阻止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明眼都能看到陈继盛那一脸的委屈都是装出来的,这家伙根本就没有演戏的天分。毛文龙心知陈继盛的脾性,对于将士们情绪低落的情况,他似乎也早有解决的办法。
毛文龙很是淡定的说:“你现在就去通知全军的将士,告诉他们,在接收好山西之后,我们就要与朝廷联合起来,一同对抗后金。”
陈继盛闻言愣了一下,然后不敢相信的说:“总兵,此话当真?”
毛文龙恶狠狠的瞪了眼陈继盛,冷言道:“你可曾见过我欺骗过你们?”
陈继盛呵呵傻笑两声,不敢在啰嗦下去,见好就收,这点小常识他还是懂得的。不敢再留下来招惹毛文龙生气,陈继盛领命后,便匆匆告退,把好消息传遍全军。
十几万将士在得知进驻山西之后,随时都有可能与后金开战,顿时又窃喜起来。低落的情绪一瞬间就烟消云散,没有人再抱怨半句。
三天的时间仅仅只是眨眼即过,十五万东江军在陈继盛与承祚的率领下,如期度过黄河进入山西。
此时,朝廷早已把山西的官兵撤离得差不多,只留下一些维护各城稳定的兵马,其它都已经撤离。
东江军与朝廷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交割,这样便可以避免中间有可能发生不妥的情况。虽然时间会用得多一些,但这点时间对于东江军来说,完全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足**割了半个月的时间,毛文龙才真正的成为掌控山西的人。而朝廷的官兵此刻都早已经退到了京师,一切进展得很是顺利。双方都表现得很是克制,中间并没有发生任何的不愉快。
吴承恩谨记着崇祯的吩咐,不仅自己不招惹是非,他还频频约束办事的人,不许与东江军起任何的摩擦。
山西在半个月之后,顺利的由东江军在驻守。至此,山西也终于落入毛文龙的手中。
吴承恩幸不辱命,当他回去向崇祯禀报一切顺利之后。崇祯又给他下旨,邀请毛文龙前来京师相聚,并一同商议要如何抵抗后金的大军。
然而,这次毛文龙并没有答应与承祚的面谈,他一口回绝,并对崇祯言道:“各自为战,互不干涉。”
崇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整张脸差点就皱成了包子。他原先就已经打上毛文龙的主意,要借一同抵抗后金的时候,趁机向毛文龙讨要一些粮草。
现在毛文龙一口回绝,他的愿望便直接成了泡影,心里自然就不痛快了。崇祯一番犹豫之后,似乎不甘心,他向吴承恩言道:“你可有办法从毛文龙的身上榨出一些粮草?”
吴承恩心里暗暗叫苦,要他不要招惹毛文龙的是崇祯,现在事情一办妥,他自己却又开始把主意打到毛文龙的身上。自相矛盾成这样,崇祯也算是极品了。
深知崇祯这样下去一定会耽误了大事,吴承恩连忙劝解:“皇上,还是莫要招惹毛文龙为妙,更不能因为一些粮草这样的事情去把他给激怒。”
崇祯闻言后,无奈的轻叹:“朕自然明白不能在这个时候激怒毛文龙,可我们现在的确需要粮草来救济。不然边关的将士随时都有可能叛逃或者兵变。”
吴承恩听了之后,迟疑了片刻,向崇祯提议道:“皇上,要不我们干脆向毛文龙明说,让其借我们一点粮草度过这个危机。”
崇祯苦笑道:“毛文龙就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没有好处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干。要向他借粮,我们至少也得给些好处,但现在我们根本什么好处都给不了。”
吴承恩却轻笑道:“皇上,这事还不能下定论,我们不妨先探探他的口风,然后再想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