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品读历史—宋 > 第37章 战川蜀

第37章 战川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致命的王昭远】

后蜀是一片世外桃源,几十年间都未动过兵戈,也未受过战火的洗礼。这是幸运的,亦是不幸的。

说是幸运,因为它免去了士兵的刀剑之痛,兵戈之殇;说是不幸,因为它对战争的陌生,一旦招来战火,就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后蜀没有几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它之所以能苟延残喘,一直存活至今,主要还是利用了蜀道的地理优势,比如地势险要的剑门,自古便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便是这剑门之险。只要在这里驻扎上几万军队,管它来的是牛鬼蛇神,统统让其无功而返,这也是后蜀能抵抗强敌的信心所在。

既然宋军开始了动作,那么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那些蜀道险峻之地,必须加强重兵防守。这一点得到了后蜀大臣们的一致赞同。

那么问题来了,派谁去镇守?派何人领军?

后蜀几十年间没有打过像样的仗,那些贪图享乐的将领们早已对战事生疏。由谁来统军退敌是件令人头痛的事!

这时候,一个人自告奋勇的跳了出来,他就是王昭远。要说起此人,那绝对是一个笑料。

早期王昭远是个文官,可他却不干自己的本职工作,竟然玩起了跨界,去抢武将的饭碗。

我们以前讲过,武将的门槛是很低的,大多数选择武将这一行业的人知识水平都不高,大字不识几个,且大部分都处在文盲、半文盲状态(极少数除外)。

按照这个说法,王昭远的起点还是很高的,至少理论水平很不错。因为之前做过文官,懂得些历史和军事理论,再加上平时酷爱兵法书籍,谈论兵事常常引经据典。一来二去,竟然成为了孟昶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在后蜀内部,王昭远还有个更响亮的职务——军师。这个不是官方封的,也没有得到孟昶的认可,是王昭远自己封给自己的。因为他认为这样能拉近和偶像之间的距离。这位让他无比崇拜的偶像就是诸葛亮,当然也是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王昭远常常以“小诸葛”自诩,比如诸葛亮手拿羽扇,他就手持铁如意。总之在行为装扮上处处向自己的偶像靠拢。有着这样光芒万丈的偶像,王昭远自然是不甘于平凡的,只是之前没有机会,直到这次机会的来临。

当得知宋军开始出兵攻蜀,后蜀上下一片惊慌时,只有一个人兴奋、激动异常,他就是王昭远,因为在他看来,建功立业的时机终于到了。

于是,当选择领军主帅时,王昭远毫不犹豫的毛遂自荐(当然也没人和他争),终于如愿成为了西南行营都统,全权负责防御之事。

军情紧急,王昭远即刻走马上任。

他的部署还算的上是中规中矩,先是自带兵马,固守天险剑门,然后他命后蜀内最能打硬仗的韩保正带兵去支援前线。这样的部署是王昭远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首先前线是属于开阔地带,基本上无险可守,假如能在前线抵住宋军的攻击,最好不过,一旦失手也不要紧,可以退守天险一带,凭借地形的优势与宋军周旋。这是后蜀的老套路了,几十年间一直如此。

韩保正率先与东路宋军进行了交锋。在他马不停蹄的赶往最前线时,宋军先下手为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奔腾之势拿下了兴州、石圌、鱼关等20余座城寨,大败后蜀军近万人。

韩保正能不能打仗这个说不好,但他的大局观很是出色,当听闻多地失守,军心溃败时,他果断的采取了坚守措施,在西县(今勉县西),以数万人依山背城,结阵自固,不断收拢残兵,逐渐形成了最强大的抵抗势力。

可惜,仍没能抵抗住宋军的脚步!

宋军是中原骑兵、步兵的结合体,士兵大都骁勇善战,极其擅长两军拼杀,短兵相接。平原、开阔地带向来占有极大的优势。而韩保正虽然指挥出色,但后蜀士兵的作战能力和宋军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从对阵的那刻起,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十二月中旬,韩保正经过半个多月的抵抗,终被宋军所擒,后蜀先锋军全军覆没(多为俘虏)。宋军继越三泉,直趋嘉州,至此后蜀地盘大大丢失,只能龟缩在险关要隘,拒险以守。

【关键一战】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见,影响战役胜败的关键因素便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这个谁也说不准,主要还是看老天爷的脾气;地利不同,这是看得见,跑不掉的自然优势,从古至今,都是兵家时刻留意之所。说起来,咱们祖国真的是地大物博,什么山海雄关、险关重关样样都有,各处有各处的险隘,各处有各处的要塞。先不论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山海关,就连一些省市中本地人都能说出十几个险要之地。没办法,地盘太大。至于人和嘛,综合因素太多,咱们后面再讲。

后蜀就有这样的依赖心理,因为他们占有最大的地理优势,天险剑门关。

巍峨剑门,扼入蜀之咽喉,群峰雄伟,山势险峻,它的两旁全是断崖峭壁,只有一条蜀道(即金牛道)可以通行。要想进入,真可谓是难上加难。

王昭远就把重兵布置于此。在他看来,此处的险要能抵十万雄兵,更何况在周边的漫天寨中都有火力侦查网,只要宋军一有动静,他立马就能察觉,并作出抵御方案。

王昭远是很有自信的,即使前段时间前线作战失利都没有影响他的信心,亦没有给他敲响警钟。在他心中,仍有着十足的把握让宋军在此地无法前行,并遭遇重创。

战斗正式打响!

王全斌作为宋军的这次行动总指挥,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蜀道的蜿蜒陡峭他心里是有数的。可作为熟悉川蜀地形的宋军将领,王全斌既然敢带兵来后蜀犯境,自然是有些准备的。比如刚到此地时,王全斌马上派出一部分人手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带的工具很全,早有准备)。然后他自率主力去试探后蜀军的防御情况。经过初次试探,王全斌敏锐的发现后蜀军虽有地利之险,在排兵布阵中却有很大的纰漏。在行家里手的王全斌眼中,敌军的主帅应该算不上精通兵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他马上派出手下精锐斥候,去探听敌军领军主帅是何许人也?

经过多方情报打听,得到了确切消息,敌军领军主帅为王昭远。听到这个消息后,王全斌笑了,笑的自信,因为他调查过此人,了解过此人,虽没和这位仁兄打过交道,但王昭远的夜郎自大,他还是略有耳闻的。

听闻此人带兵,王全斌仿似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很快,敌人将领略到王全斌先生的厉害手段。

三天后,王全斌开始了大动作。先是派人去进攻防御力薄弱的天险小漫天寨,接着又携兵锋去进攻大漫天寨。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宋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奔走劳累的大无畏精神,成功获得了立足之地。

也许有人会问,此时的王昭远在做什么,难道就那么眼睁睁的看着地盘被夺走?

这个我可以回答你,王昭远此时正在聚兵。不是准备去救援,而是打算去偷粮,去毁掉宋军的粮草。

这一招釜底抽薪很是毒辣。要知道宋军虽然战斗力强,不过也得吃饭,也得一日三餐,一旦粮食被毁,那么宋军即使再强悍,也得乖乖退走。这就是王昭远打的如意算盘。

在他眼中,以大小漫天寨换取宋军的粮草,怎么算都划算。甚至在他心中,希望宋军去攻打的人越多越好,这样他就可以实施这个完美的计划了。

可惜,他还是低估了对手,高看了自己。

当王昭远极度兴奋的带着手下精锐来到宋军粮草大营时,发现场面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宋军并没有一丝的慌乱,而像是等待已久一般,弓上弦,刀出鞘,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

“不好,中计了!”王昭远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不过也非笨蛋,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好像掉入了别人的埋伏圈。惊骇万分的王昭远下达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道命令——全军撤退。

想撤?来不及了!

王全斌精心布下的局,怎会轻易让后蜀士兵退却?一路上猛追狠打,三战三捷,最后成功占领利州,拿下剑门关。

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剑门关,竟然没有让它起到任何作用,这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可以说王全斌能获得如此大捷也实属侥幸,攻打大小天漫不假,不过也只是装装样子,目的是为了引出王昭远所率领的大军。可是要引出敌人,必须得投放诱饵。宋军的粮草便是诱饵,所幸的是,他成功的引出了敌人。

虽说王全斌的谋划计深虑远,可归根到底,还是王昭远太年轻,太自以为是,以为凭借读过几年兵法,就可以领兵打仗。他更不了解的是,战场形势风云变幻,需懂得相机行事,稳妥为上方为立军之本。

如果王昭远凭借天险,以守为主,那或许不会败的如此狼狈。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的发生。

王全斌率领的北路军大捷,同样东路军收获也不小。在刘光义、曹彬带领下,东路军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连破三会、巫山等寨,夺要塞夔州,收降万、开、忠、遂(今四川万县市、开县、忠县、遂宁)等州并歼敌1.2万人,夺战舰200余艘,可谓是硕果累累。

有人欢喜有人忧。在宋军弹冠相庆之时,后蜀朝廷却遍布愁云。

此时的后蜀,多年不整军经武的缺陷便显现出来。几十年的太平生活,让后蜀从君主到百姓,都习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天真的以为凭借着天险就可以在这乱世中高枕无忧,可现在,优势荡然无存。

天险虽是上天的恩赐,可一旦运用错误,就是绝对的缺陷。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没有过不去的河,凭借天险在弱势时暂时防御是一回事,可一旦形成依赖心理,只想着在天险的守护下过太平日子,那最后只能是灭亡的结局。眼前的后蜀皇帝孟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失去了对天险的利用,对后蜀来说便失去了立身根本,基本上已无力再去抵抗宋军的锋芒。虽说太子孟玄喆极力抵抗,可仍是秋后的蚂蚱,无力改变全局。

公元965年正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宋军成功拿下了后蜀,蜀主孟昶开城投降,后蜀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