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品读历史—宋 > 第52章 挥刀出鞘

第52章 挥刀出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宋太宗赵光义(赵炅)是很有雄心壮志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在坐上皇位后,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那以后很长时间内,他努力去实现心中的梦想,一个富国强兵的梦想。

这个梦想不仅是他的,更是他哥哥的。

自从泉漳纳土、吴越归地后,宋朝经过几年的休整,国库丰盈,实力大增,宋太宗自信的认为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时机终于到了。

要知道,打仗打的是一个后勤保障,打的是一个财力较量,要是没有大量的战略物资储备,是很难在战争中占到优势的。在这方面,他哥哥赵匡胤可谓是高瞻远瞩,很早就为北伐做好了准备。

封桩库就是其中的先手之一。封桩库又称内藏库,里面放的是从各地收上来的金帛。据传这笔钱就是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所设置的储存库,里面的物资足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金帛堆如山也!)

有了财政上的保障,宋太宗的信心更足了。

【最后的政权——北汉】

要想收复燕云之地,必须还得先料理一个跳梁小丑般的存在——北汉。

说起来,北汉可谓是老冤家了。周世宗柴荣刚继位时,第一仗就是和北汉打的。宋朝建立后,四处挑事、煽风点火的仍然还是北汉。

对于北汉这样不安分的主,赵匡胤这样的猛人是从来不惯着的。在料理内乱(详见第一章)时,连北汉派去挑事的人马也顺带着一并收拾了,至此北汉算是彻底沉寂了下来。

梁子既然结下,宋朝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偏偏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爱记仇的人,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赵匡胤就证实了这句话。开宝元年(968年)、开宝二年(969年)、开宝九年(976年)宋朝曾三次出兵进攻北汉。尤其是开宝九年的那次,双方打的那叫一个激烈。最终的交锋结果是以北汉不敌,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都城——晋阳城而告终。

要不是辽国派出大量援军,宋师粮草不济。北汉恐怕早就灭国了。

北汉自身实力不高,国力微弱、地瘠民贫。一直一来就是结辽为援(以重金讨好辽国,卑躬屈膝奉辽为叔),之所以四处蹦跶,一方面是有辽国撑腰,另一方面也是无奈之举。

就历史地理位置而言,北汉称得上是可怜。本来地就不大,人也少,头上还有辽国这样一个吸血鬼,时不时的来进行掠夺(打草谷)压榨。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中原百姓,实在是苦不堪言,这也导致了后来大量百姓南徒。

抛却历史遗留的仇恨问题,北汉不断找寻宋朝(后周)的麻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吞并中原,一来缓解国内压力,二来可以大量敛财,掠夺金银。可谁曾想,中原不仅有美酒,还有猎枪,先是碰到周世宗柴荣,后又遇到宋太祖赵匡胤。在这两位猛人的统治下,北汉非但没得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兵折将,四处碰壁,最终只能苟延残喘。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宋朝国力强盛,腾出手来开始料理北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春,宋太宗挥刀出鞘,亲率大军征讨北汉。

鉴于以往进攻北汉均因辽军援救而失败的教训,宋太宗制定了肃清外围,先阻辽援,后取晋阳城的方略,具体部署就是派重兵包围晋阳城。担任北伐总先锋任务的是我们的老熟人潘美。潘美的作战特点我们前面也有所涉及,讲究以快打快。这次仍然延续这个作战特点。

听闻宋军北伐,北汉主刘继元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望着下面噤若寒蝉的大臣们,无奈的摆了摆手,说道:“求援吧!”

虽说是向辽国求援,但也是无奈之举。作为辽国的傀儡,北汉打心眼里是不愿麻烦辽军,因为辽军一动,北汉就得供奉大量金银(没钱也请不动辽军),按照以前的光景还是能勉强支持,可如今是越来越穷,早已力不从心。

再者,北汉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倾轧极其严重,以部分新生代将领为首的军中翘楚对辽军早已生出了抵触之心,甚至是憎恶。因为辽军铁骑每次退敌后,不仅带走大量金银,还掠走不少美貌女子(有的连妇人也不放过)。试问,子民过得如此屈辱,血性尚存的将领该是作何感想!

北汉主刘继元活的也叫一个窝囊,一方面想摆脱辽国,另一方面又不想失去这个盟友。于是,每次辽军满载而归时,刘继元都保持了沉默。

有时候,沉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宋辽之战】

宋军重兵压境,北汉紧急求援,辽景宗耶律贤也是颇感头痛——好不容易收拾完辽国的烂摊子,呈现出中兴景象,实在是不愿意再动兵戈。

接到北汉求援后,辽主先是派遣使者去往大宋京城汴京,求见宋太宗。意思也很明了,希望宋军能休兵,息事宁人。

可答复却不尽人意,宋太宗态度强硬,不但不肯休兵,还扬言一旦辽军插手,那么宋辽之间的战争也不可避免。(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则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不可否认,宋太宗虽说傲慢,但也有很大的本钱。此时宋军也处于鼎盛时期,不仅有曹彬、潘美等一班悍将,还有着遗留下来的诸多金帛(封桩库),更重要的是,宋太宗最终的目的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北汉不过是道饭前的开胃菜罢了。

提议遭到拒绝后,辽主耶律贤也只能选择刀兵相接了,用实力说话。

北汉是大辽侵占中原的跳板,也是燕云之地的屏障,自然辽国是无法坐视不理的。经过商议,辽主决定派耶律沙、监军耶律敌烈率领铁骑万余,星夜驰援北汉。

辽军的反应不可谓不快,但是却没有如往常一般成功驰援到北汉,在行军至白马岭时,遭遇到了宋军的拦截。

白马岭的位置并不是什么险关要隘,但它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是辽军驰援北汉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此拦截,也是宋军经过前几次交战探索出来的经验。

可以说宋军的这次抢点很准,提前截住了辽军的铁骑。

辽军的主帅耶律沙也是没有想到,在白马岭竟然会遇到宋军的阻拦。按照耶律沙沉稳的性格,决定先筑寨扎营,以观后动。

这个决策应该很稳妥,不过却没有实施,因为遭到了监军耶律敌烈的反对。敌烈虽是监军,但却还有一个更响亮的身份——冀王。

身份抛开先不谈,就先论下监军一职,就发现其实这一职务也不简单。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田穰苴先生的原话是说自己人微权轻,不能服众。必须派一个镇得住场面的人担任监军一职。

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能担任监军的不外乎两种人:君之宠臣(皇帝心腹)、国之所尊(能镇住场面)。所以,能在大军中担任这一重要职务的人,往往身份也不同寻常,就连掌握众军生死的主帅也必须对监军礼让三分。

翼王敌烈的反对也不是没有道理,宋军在此拦截的目的就是为了拖住辽军铁骑,让其无法支援北汉。如果在此耽搁时日过多,那么北汉是否能抵挡住宋军的锋芒,这谁也不敢保证。再者,敌烈打心眼里是瞧不起中原人的,他认为中原人身体孱弱,在引以为傲的辽军铁骑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事实也是如此,之前辽国掠夺中原的时候(947年),铁骑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曾经的风光加深了敌烈的自信,他提议直接以狂风暴雨般的攻击来摧毁这支拦截此地的宋军,用箭射穿宋军的胸膛,用刀砍下敌人的头颅,让辽军的威名再次响彻大地。

翼王敌烈的想法也得到了大部分辽军将领的拥护,除主帅耶律沙保持了沉默外。耶律沙内心也是同意的,但是他还想看看这支拦截队伍的首领是何方神圣,再做最后定夺。

当晚,经过多方探查,耶律沙得到确切消息,宋军领军的是一个名叫郭进的无名小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