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回 赈灾米
皇宫内一水的碧瓦红墙,永寿宫的院子里种着几树疏疏落落的海棠,值此隆冬时分,树木的枝干也都是光秃秃的,枝条上堆积了一重厚厚的积雪。
那雪堆在宫墙上,红的红,白的白,平添了几分颜色,也更显得院落安静。
桃笺捧着新换了炭的暖炉走过来,见贵妃坐在廊下铺了厚垫的躺椅上,安静地看着阳光下一点点消融的积雪。
她轻手轻脚地上前,唤了声“娘娘。”
贵妃转过头来瞧了她一眼,接过了手炉在怀里,又重新回头去看前方,随意般问道:“已经安排人去东宫打听了么?”
桃笺答一声是,“东宫里为太子殿下调配补药的虽然有几位太医,但最受太子殿下和贤妃娘娘信重是那位乔太医,奴婢已经吩咐惹去暗中打探那位乔太医的底细,”又问道:“娘娘不问世事多年,如今真的要为了英国公夫人去冒这个险么?”
贵妃先是点了点头,面上的神色颇为宁静,又缓缓说道:“你当我只是为了静和丫头?”
桃笺面上神色一晃,似乎想到了什么令人讶异的事情,她动了动嘴唇,说道:“娘娘的意思是?”
“静和这丫头,我很喜欢,”贵妃用一种慢悠悠地语气说着话,眸中带着一丝丝的暖意,“只是这件事毕竟危险,我原该劝她放手,让英国公请旨携家眷离京,避避风头才是……可是,”她眉头紧紧锁起,声音里多了几分凌厉,“我也很是好奇!”
贵妃娘娘是在好奇贤妃?
桃笺脑中蹦出这个念头来,她并不是贵妃娘娘陪嫁来的丫鬟,对娘娘年轻时候的事业并不是很了解,自从她被指派来永寿宫服侍,贵妃娘娘便是这副波澜不惊,宠辱不争的样子,在贤妃娘娘面前总是表现的十分恬淡,以至于她们这些在永寿宫服侍的都为自己家娘娘抱不平。
难道?娘娘多年的隐忍是有苦衷的?
桃笺正想着,贵妃已再次张口道:“你依着吩咐办差便是,不要多想。”
桃笺心砰砰狂跳了几拍,忙又低下头去不敢再问。
正在此时,突然听见宫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桃笺警觉,忙抬起头来看出去,却是她们永寿宫宫中的小太监,那小太监因十分机灵,又对贵妃忠心,十分得用,只因他年纪小,倒也未正经派给他差事,但是这小太监年纪小,又瞧着呆呆傻傻的,人们并不防备他,故而他时常能打听些消息回来。
桃笺问道:“有狼在你背后撵着不成?急什么?”
那小太监迈着小碎步快步上前,先向贵妃行了一礼,才回道:“娘娘,前头朝廷出大事了!”
“哦?”贵妃掀了下眉毛,问道:“什么事?”
“听说太子殿下负责发放赈济粮食,结果太子私下里把好粮食换出去卖了,却用些霉米来充做赈灾粮,结果吃死了好些人,那些灾民情绪激涌,河南直隶一带已经有好些百姓揭竿起义了,说是有两支队伍尤其厉害,还打砸了知府衙门呢!”那小太监虽年纪小,却是口齿清晰的,侃侃说道。
饶是贵妃风云看淡,也不是那等没经过大场面的,也不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说道:“然后呢?是谁上奏了此事?”
小太监摸着脑袋道不清楚,贵妃也知这些事不是他能打听出来的,因此只对他道:“辛苦你了,回头叫桃笺给你钱买果子吃,待会子你依旧去外头探听着有什么消息,再回来报我。”
小太监听了,干干脆脆地应了,退了出去。
贵妃便吩咐桃笺,“你去打听打听此事的细节,是什么人上奏此事,又有谁附和?”
说完这些,贵妃又补了句,“太子闯出这样的祸事来,也不知皇上怎么想?”
这厢桃笺应着去打听,那边静和也听到了消息。
消息传过来的时候,静和正靠在暖和的大炕上想着心事,正哥儿咿咿呀呀地跟墨梅说话,墨梅却有耐心地陪着。
静和心中有些乱,正要打发墨梅带正哥儿出去玩,就见白梅进来回禀此事。
因静和与东宫的过节,静和身边的人对于东宫的事自然也更上紧一些,不过白梅知道的却比一般人详细,这就是薛湜的功劳了。
“听说汝宁府有个响马头子,原本是不第的秀才,落了草,这个秀才也有几分胆略,又通些诗书,趁着百姓民愤,揭竿而起,又因河南和山东一带灾民众多,老百姓们没有粮食,加入起义军便有吃的,有棉衣能过冬,便都加入起义军,才闹的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汝宁府被这些山贼劫掠的时候,太子却还叫人压下不报,谁知那些山贼杀了汝宁知府,那汝宁知府的女儿却是个有胆有识的,千里进京告御状,偏又让她碰上了大理寺的王煜大人,这位王煜大人有白面包公之称,最是不容沙子的,一封奏书上奏皇上,现如今人证物证俱在,皇上龙颜大怒,当时一怒之下把太子的冕冠都给打掉了!”
白梅自己讲着都觉得心惊,这些朝廷上的事若不是薛湜告诉她,她如何能相信皇上和太子会跟普通老百姓一样这般发怒。
静和面上的表情却并没有十分的惊愕,只是眉心微微蹙起,太祖皇帝便是趁着前朝暴政,百姓民不聊生时揭竿而起,对于起义这些事最是忌惮,况且这件事的起因又是因为太子放霉米的赈灾粮所引起,皇上自然是雷霆大怒,她问道:“后来呢?皇上可给出了明白的处置?”
白梅摇摇头,说道:“没有,太子殿下又惧又愧,在朝堂上便晕倒过去。”
这倒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下了。
“那皇上是不是下令将太子软禁毓秀宫养病了?”静和问。
白梅道一声是,才说道:“夫人,您说太子出了这样的事,应当没有精力再找咱们的麻烦了罢?”
静和道一声,“不好说,”又叹了一口气,问道:“国公爷可在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