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院,两老人,短暂的炙热日子
祖母推上祖父的红色三轮车便朝大门走去,坐在正屋的椅子上闭目养神的祖父,对祖母不管不顾,任她折腾去。
好日子过不去三天,他们便又吵嘴了。祖母形容说,不吵嘴的日子不像过日子,吵了嘴,总是好不了,也不是过日子。
祖母离家出走的决心从未像此刻这么坚定。车成了她的,与祖父全无了关系。祖母任性起来,任谁也拦不住。可是当气消了,又自己嘲笑自己了。
见祖母的人,从不会怀疑她出门所谓何事。下田做活的习惯就像已经刻在她的血液里,凡是出了家门,大家便认作定是下田做活去了。纵使已经夕阳西下,路上的人见了她,也只是好奇地问一句,天要黑了,还要下田去,不要这么拼命的好,保证身体最要紧。祖母微微笑,一转身,气从身上来,又跑到了她脸上。
待我们找到祖母时,她与她的红色三轮车正在爬坡,纵使这坡只不过是毫不费力就能逾越的小土堆。我们走近,欲要喊她时,她还在那个最不像坡的地方,与其纠缠。
天都黑了,去哪儿啊?都这把年纪了还闹啥。
祖母气呼呼地说,回娘家,一天也呆不下去了。
距这好些里地呢,你以为骑个三轮车就能到啊?别闹了,赶紧回家吃饭去吧。
只要不是和这个老头子过,去哪儿都行。
拉拉扯扯,祖母终还是投了降,心不甘情不愿地徒步走回去。红色三轮车孤独地站在原地,等待被召回。走了不过几步,祖母便扭身折了回来。不舍得丢下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东西,是祖母这辈子最大的特点。她拍了拍车的座位,然后将其转个头,一并又回了家。
祖母在回去的路上走了多久,便絮叨了多久。车子是祖父后半生的命根子,再没有人比祖母更懂。
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祖母这辈子再也无法离祖父而去,不论祖母想要离开的愿望有多么强烈。这世上,总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情,谁都无法容忍对方,却又将对方抓的牢牢的。
到家的祖母,将车子放在院子里,便进了屋。祖父从厨房出来,见了停在院子里的车子,便知是祖母回来了。房顶上的烟囱还有余烟没有散尽,祖父便随了祖母回了正屋。桌子上冒着水蒸汽的馒头是祖父刚刚放上去的。
大半辈子没有进过厨房做饭的祖父,却也变得勤奋起来,模样竟多了几分可爱。坐在床边的祖母一声不响,一眼不瞧从厨房出来的祖父,便躺下了。祖父前去喊祖母吃饭,祖母不应。多喊了几遍,却还是老样子。祖父便作罢。他一根拐杖攥在手里,戳在地上像女人脚上的高跟鞋,走的铿锵有力。
踱来踱去,祖父终还是停在饭桌旁,坐下。眼睛朝着祖母瞄了几眼,本就眼睛窄小的祖父,因为眼皮的衰老,便在眼睛的地盘上“占山为王”,就要将人的光明夺去。
祖父自己嘟囔着,实在记不清自己说了什么并做了什么,将祖母气到闷闷不乐。纵使是做了什么,也好像是那种无关紧要的事情。祖父不情愿了:都快死的老婆子了,气性还这么大,不得了啦。
祖母翻身的声音很大,然而,祖父却是无论如何也听不到的。上了年纪的人,除了人命关天的事,行将就木的事,一切便无关紧要了。
我是不再于祖母家里吃饭的,只是在等祖母下床。祖父坐在饭桌前,不再说任何话,只是等着,不时看上几眼,没有收到回应,便作罢。饭桌上的馒头,热气已经大减,就要没了热烟。
祖父低下了头,困睡的时间又到了。攥着拐杖的两只手顶着额头,祖父睡着了,呼噜声就要出现了。我上前喊了几句,没有回应,便只好随他去。
空气凝结的让人感到不安。就要被两个人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没了声音,这世界也变得可怕起来。祖母不停地翻身,祖父的呼噜声就着祖母的翻身阵阵作响。再来的声音,才让人感受到这房间带给人的安全感。空气突然安静,外面的广播又响起来了。
每到天黑晚饭时,便是村子里宣布重要决定的时间。听了一辈子广播的祖母唯独对这广播声敏感。祖母坐起身,下了床,走到院子里,广播说了多久,她便听了多久。然而,却依然没有听出结果来。
祖母看向我,我的确将明天什么时间于什么地方上交公粮(农业税)的通知听的真切。等祖母回到房内,坐在饭桌前时,睡了一觉的祖父已经醒了,并看着祖母了。
对于祖母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从她手里拿走拼命换来的粮食更让她难过,也更让她对生活充满斗志了。祖母为祖父拿了馒头和筷子,也为他将菜放在碗里。祖父吃饭,她便一如往常地等他吃下去并吃完。
国家什么时候不问咱要粮食了,这日子估计就真的好到天上去了。祖母自言自语,我们只是听着。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吃饱饭并将日子过的有奔头,更能让人兴奋呢?
饭后的祖母又在收拾她的粮食了。白织灯下的祖母,终于可以将常年挂在鼻梁上的老花镜摘去。
只有两个人的院子,纵使是夜深人静时,也将日子过的如此炽热。日子能过成什么样,的确全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