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詹事府
第二天,詹事府。
从大朝会的奉天殿向南,穿过端门、承天门,过了外五龙桥,就是朝廷的办事机构,东边是依次为宗人府和六部,再往东是是翰林院、詹事府、太医院和东城兵马司;西边是五军都督府和太常寺,再往东就是其他的一些部门,如通政司、钦天监等等,还有锦衣卫、旗手卫等。在这些衙门的外围就是守卫皇城的亲军的驻地。
詹事府是辅佐太子或皇帝的专门机构,设詹事和少詹事,詹事统管府、坊、局之政事,少詹事为副职。所谓的坊为左春坊和右春坊,局为司经局,左右春坊各有大学士一名,负责为太子讲经,刘三吾现为左春坊大学士,右春坊大学士暂缺。司经局是保存典籍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图书馆。
朱允炆早早的来到了詹事府,到了之后,发现耿璇等四人站在詹事院门口,看到他来了,赶紧过来见礼:“参见太孙殿下。”
“你们怎么不进去呢?”
“卫士不认识我们,不让我们进去。”耿璇挠了挠头,说道。
“呵呵,孤明白了,这个事情怨孤没有说清楚,你们是第一次来,以后就好了。”朱允炆回头对卫士说:“这四个人是我的武学伴读,以后会经常来。”
卫士赶紧回礼:“明白了,殿下。”转向耿璇等人说道:“对不起,四位大人。小的刚才不认识四位大人,冲撞了四位大人,请赎罪。”
耿璇四人也回礼说:“没关系。”
朱允炆插了一句说:“等一下,你们没有错,你们两个把守詹事府,以腰牌为准,你拦住他们没有错。对了,你们四个一会儿去找詹事唐大人办四个腰牌,以后凭腰牌进出。还有一会儿还有两位大人要来,兵部主事齐德和太常寺卿黄子澄,到时候让他们直接进来。”两个卫士连忙点头谢恩。
说来,和四个人招了招手,就进入了詹事府。
詹事府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左边是左春坊,右边是右春坊,正对面皇太孙视事的地方,正面宽度为五间,越过主殿,后面是两棟房子,分别是詹事和少詹事办公的地方,在旁边是司经局,司经局保存了需要随时查阅的图书典籍。
朱允炆直接来到了办公的大厅,坐在主位上,对旁边的管事太监说:“你去通知一下唐老、少詹事、左右通政和刘老先生过来,有些事商量一下。”太监答应一声就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詹事唐铎、少詹事李文吉、左春坊大学士刘三吾等人依次进来,站立两旁,朱允炆赶紧对两旁的太监说:“给各位师傅看座,快去。”
等大家坐好之后,朱允炆简单问了一下最近的情况,詹事府其实没什么大事情,都是围绕他这个皇太孙来,他这个皇太孙最近没怎么过来,也就没什么事情。然后允炆指着耿璇几个人说:“孤要右边这个房间,唐老安排人收拾一下,挂个牌子叫作战推演室,这是我的四个武学伴读,以后会每天过来,进行战旗推演,另外兵部主事齐泰和伴读黄子澄都会参与。”正说着,齐德和黄子澄从大门走进来,朱允炆赶紧招手说:“你们两个到这边来。”
进来之后,让齐德和黄子澄和其他人互相认识了一下,就接着聊起兵棋推演的事情。齐德躬身说:“太孙殿下,臣已经查找了兵棋推演的相关信息,并去工部要了几个木匠专门做相关的兵棋。”
朱允炆一拍手,高兴的说:“你好好干,有什么需求直接找各部协调,如果有问题,及时通知孤。孤已经禀告了皇上,皇上答应7天后过来看成果。”
齐泰等人领命:“请殿下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刘三吾站出来说:“殿下关心武事,确实不无裨益,但是希望殿下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文治上,国家已经渐渐安定,北疆的危机也逐渐解除,但从元末大乱以来,百姓困苦,希望殿下以天下苍生为念,息止干戈,与民休息,此乃大明之福啊。”
朱允炆赶紧站起来:“刘老先生,允炆受教了,允炆会时时记住以天下苍生百姓为念,不会擅动干戈。”
大家谈了一会儿,朱允炆就挥了挥手,说:“大家散了吧,回去忙自己的事情吧,孤还有事情。”
然后到了右边的房间,召集了齐泰、黄子澄、耿璇、吴升、宋瑄和郭钥,问道:“你们都对兵棋推演考虑的怎么样了啊?”
大家沉默了一下,齐德看了一下四周,说:“殿下,我大致考虑了一下,做沙盘容易,我已经根据兵部的存档,让工部协助做沙盘,我建议把这个屏风拆掉,后面的墙上挂上大明的舆图,下面放上沙盘。这半边用来做兵棋推演,兵棋推演还是在图上作业。我的想法是将兵棋分为步兵、骑兵,其中步兵分为辎重兵、弓兵、朴刀兵、盾牌兵、长枪兵等等,骑兵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旗子是方形的,正面都写上兵的种类,兵棋的大小有两种,大的代表1万,小的代表1千。兵棋双方分别用红色和蓝色区分。”
“另外我查了一下兵部的库档,兵种之间存在相克,步兵遇到骑兵除非列阵整齐,否则是全军覆没的下场;列阵的步兵以长枪和盾牌兵的组合为最佳,另外朴刀兵面对弓箭兵在一定距离外是必死的,但是近身搏击弓箭兵也是必死的;辎重兵是没有任何防护的,需要步兵保护........”
“还有步兵每天的行进速度为30里左右,如果急行军可以达到70-80里,但是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骑兵要好一些,正常速度在每天60里左右,如果急行军可以达到90里,如果采用双马或三马会更快一些,但时间更短,因为马匹很容易疲劳,需要精心保养。”
“我能想到的大致就是这么多。”齐德说着,从随身包裹里拿出了一个小箱子,打开一看,是一堆大大小小红色、蓝色的木块,还有一块黑布。
耿璇指着黑布说:“这个用来做什么?”
“这个用来下盲兵棋啊,模拟黑天的情况。”齐德笑着说。
朱允炆都惊诧了,这个齐德太牛了,自己只是大概提了个头,这家伙怎么就想出这么多东西,虽然兵棋推演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是初期能做到这一步就非常不容易了。不禁的鼓了鼓掌说:“不错,齐主事,看来选择你主持这件事情是选对人了,真不错,看来你下了不少功夫,好样的,辛苦你了。”
齐德赶紧站起来:“卑职不敢当殿下夸赞,这些都是臣的本分,另外黄大人也帮了在下不少忙。”
朱允炆道:“黄师傅,你也辛苦了。”
黄子澄道:“殿下,臣只是帮忙查了一些典籍,不敢居功。”
朱允炆看了一下耿璇,问:“你们呢?有什么见解啊?”
耿璇用佩服的眼光看了看齐德:“齐主事,你想的已经很周到了,我能想到的都被你说了。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步兵、骑兵的行军速度要和具体的地形、气候、河流以及是否有桥联系起来,还有就是是否有现成的路也很重要。”
“恩,说的不错。”允炆点头道。
“我提一下,我觉得兵种相克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几个都没有多少实战经验,是否应该找几个有实战经验的将领参与进来。”宋瑄道。
“恩,这个建议也不错,孤一会儿去五军都督府去一下,找魏国公他们帮帮忙。”
“我觉得这个兵棋推演看起来简单,但是运行起来恐怕需要很多计算,恐怕需要懂算学的人参与才行。”吴升想了一下说道。
“恩,这个建议也不错。孤记下了。”
“我觉得兵种中少了一个,火器,我觉得火器兵在将来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郭钥补充道。
“嗯?你为什么认为火器的作用会很大呢?”朱允炆感兴趣的问道,没想到自己的伴读里还有喜欢用火器的,这让他喜出望外。
郭钥有点紧张,说:“殿下,末将认为武器的先进性代表了我们汉人和胡人的消长,汉朝时一汉敌五胡,原因是因为汉人的炼铁技术比较发达,匈奴人不行;唐朝时,汉人的弩箭、盔甲和陌刀也是优于突厥的;到了今天,这些优势我们都没有了,铁器在我们这里很流行,但坚韧程度没什么变化,如果流到胡人那里,我们就没什么优势了。只有火器,是我们汉人独有的,胡人即使得到,也没法用,因为他们没法修理,也没有火药。”
朱允炆静静的听着郭钥的话,心里面很不平静,这个人值得重用,火器也是他要大力发展的,但是需要有人支持和理解,这个人值得重用。
“不错,很不错,你对火器的想法很特别,希望你再接再厉,研究出火器的战法,孤会关注火器的生产情况,你有什么建议也可以对我说。”
朱允炆很兴奋,发现这几个人都是可造之材,就总结到:“大家的分析非常好,兵棋推演的作用就是集中所有人的想法,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是片面、有漏洞的,所以需要集思广益。齐主事、黄师傅,你们负责把兵棋推演的想法、建议和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每天中午你把报告送到文华堂,视情况孤会过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好了,加油吧,7天之后,皇上还要看我们的结果呢。”
众人站起来,躬身领命,都很振奋,都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努力要把事情做好。
然后大家就继续讨论起来细节问题,朱允炆听了一会儿,就走出了詹事府。
从詹事府出来,带上自己的护卫(自从封为皇太孙之后,朱允炆有了自己的护卫,还有护军,只不过他还没有去看过)和太监刘振绕着宫城的城墙慢慢溜达到长安右门的中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离城墙最近,也体现了中军都督府在五军都督府中的显要位置。朱允炆到了中军都督府门前,正四处打量。门口的卫士站到他面前,问道:“阁下何人,这里是中军都督府。”
朱允炆看了他一样,乐了,刚要说话,刘振从后面走过来,拦住卫士说:“这是太孙殿下,你也敢阻拦?”说着把牌子在卫士面前闪了一下。卫士吓得赶紧单膝跪倒:“卑职不知殿下驾到,罪该万死!”说着话,都颤抖起来了。
朱允炆看了看他说:“没关系,你起来吧,不知者不罪,魏国公可在?”
卫士也不敢起来:“魏国公在里面,需要小的禀报吗?”
朱允炆突然想搞个恶作剧,小声的对卫士说:“不要声张,我自己进去,你在这里站好岗啊。”
卫士不敢说什么,只好让一行人进去了。
中军都督府进去是一个广场,看样子可以用来演武,两边是属吏办公的地方,对面是中军都督办理公务的地方。朱允炆感觉这中军都督府似乎布局有点简单啊。一行人穿过广场,来到挂着“中军都督”的门口,不断的有军官进进出出,似乎很忙的样子。朱允炆就在边上等了一会儿,等人少了之后,偷偷的走进去,发现主位上坐着一个三十多岁的高大威严的将军,四方大脸,一脸的严肃,正在低头看文件,旁边有两个属吏在帮忙。朱允炆站在案前,也不说话,就看着徐辉祖。徐辉祖正在看着各地卫所的信息,突然觉得眼前有人,正要呵斥,突然看到是朱允炆,吓了一跳,赶紧站起来,从桌案后面出来,跪倒在地:“参见太孙殿下,殿下到此所为何事,应该通知一下,卑下好出去迎接。”
朱允炆赶紧扶起魏国公徐辉祖,看着这个威武的汉子,不仅有些感慨,这个人就是自己未来最忠诚的臣子,一直抵抗到最后一刻,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既然自己两世为人,就不会让这些重演。感慨之余,脱口而出:“将军真有中山王遗风,皇上曾评价为‘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而今将军也是不凡啊,做事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今日一见,孤受益匪浅啊。希望你再接再励,保持中山王家风不坠。”
徐辉祖感动的说:“殿下言重了,先父功业其实我可以望向背的,徐家蒙皇上厚恩,赐予盖世富贵荣华,必忠于王事,效忠大明,宁可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朱允炆笑了一下:“将军不必过谦,时势造英雄,将军未必不能超过你的父亲,只要努力就好。”
“臣明白。”徐辉祖应道,心里却想,怎么可能超过父王呢。
朱允炆坐到主位上,翻了翻案头的文件,说:“魏国公在忙什么呢?刚才看似乎挺忙的。”
徐辉祖恭敬的站在旁边说道:“最近卫所逃军越来越多,尤其是边塞卫所,辉祖正在统计数量,有些忧心,才开国二十多年,就出现这么多的逃兵,长此下去,该如何是好?”
“嗯?逃兵很多吗?”
“很多,洪武三年十一月,共47986人逃亡,这次统计虽然没有完,但近中军都督府估计至少在5万以上。”
“5万?那么其他都督府呢?恐怕更严重吧,中军都督府的区域相对富裕一些,战事也少一些。这么算起来至少有20万了,差不多是常备军的十分之一了,对吗?”
“殿下明鉴,确实如此。”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逃兵呢?”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徐辉祖欲言又止的说。
“好吧,那我就不问了,孤今天来,是想让魏国公帮个忙的,孤最近在做一个兵棋推演的事情,已经在詹事府铺开了,皇爷爷答应要7天时候来检验结果。不过现在人手不足,只有齐德、黄子澄和耿璇、宋瑄、吴升、郭钥几个人,经验不足,有些纸上谈兵的意思。所以需要有实际经验的将军协助指导一下。”
徐辉祖疑惑的问道:“殿下,兵棋推演是什么意思?末将不知。能否请殿下言明?”
“兵棋推演很简单的,就是这样的......”朱允炆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了起来,大致说明了一下。徐辉祖仰起头想了一下,振奋的说:“殿下,这是个大好事情,也许会对军事指挥产生很大的作用,末将愿意参与这件事情。不过.....”徐辉祖为难道:“末将并不是詹事府成员,似乎不合适吧。”
“这没关系,我和皇上说一下,你兼任太子宾客吧。”
“好的,谢谢殿下,末将领命。”
朱允炆想了一下,问徐辉祖:“对了,我舅舅开国公常升呢?今天在班吗?”
徐辉祖回道:“在,他在左军都督府,末将派人叫他过来。”
“好的,辛苦将军了”,得到允炆的回应,徐辉祖走到门边对卫士说了几句,卫士领命就往门外跑去。
过了一袋烟的功夫,一个红脸的年轻汉子箭步走进来,看了主位的朱允炆,跪下磕头:“殿下,常升有礼了。”
朱允炆赶紧起来,扶起常升:“舅舅何必大礼参拜,孤有点事情打算找舅舅帮忙。”
“殿下请说。”
“是这样的,.....”允炆说完之后,常升也很感兴趣,满口答应。
三人闲聊了一会儿,朱允炆就告辞了,两个人把朱允炆送到门口,朱允炆挥挥手就回宫了。回宫之后,就去乾清宫和朱元璋说了徐辉祖的事情,朱元璋满口答应,突然问道:“允炆,你为什么不去找宋国公、颖国公和凉国公呢?”
朱允炆愣了一下,对啊,自己为什么不找他们呢?自己下意识的把他们排除在外了,想了想说:“孙儿觉得,三位国公都是国之干城,岂能忙于这种小事情,这种小事情恐怕他们也没有兴趣吧,兵棋推演过于细致,没有耐心的人恐怕做不来。”
“哦,允炆,你是这么看三位国公的?”
朱允炆忽然不知道怎么说了,就拉着朱元璋的手:“孙儿考虑不周,请皇爷爷责罚。”
朱元璋笑了笑说:“没什么了,这都是小事情,等做好了,朕过去的时候,会让他们一起去的。”
“好的,谢谢皇爷爷。”
“恩,你下去吧,不要把精力放在兵棋推演上,也要多注意民事、国事的学习,作为帝王,要会用人,能用人才行。”
“好的,孙儿明白,孙儿告退。”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的背影,允炆刚才的话,显示出了他对几位国公的忌惮,本来朱元璋觉得朱允炆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今天的这个事情,让他不得不考虑几位国公的问题,心里不由的冒出杀机......
朱允炆并不知道他的话让朱元璋下定了决心,即使知道了,他也会觉得,这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朱允炆是个善良的人,他不想杀害无辜,可能还受到梦里社会的影响,但是他却不由自主的为三位国公盖上了棺材盖,真是讽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