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准备决战
乾清宫,东暖阁。
朱允炆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盛庸的奏报,看着眼前争论的众人,心情有些复杂。
平心而论,在制定计划时,他心中就隐隐感到有些不安,但他挑不出什么毛病来,通过盛庸佯攻通州,将朱棣吸引回北平,然后封闭喜峰口关,将蒙古军挡在塞外,集中兵力围歼朱棣,关门打狗,很完美。这一点和后世辽沈战役有些类似,所以他就同意了。
但是这个计划却遭到北平都司佥事郭钥的反对,他是朱允炆最早的班底,所以胆子比较大,说话比较直接。他指出,这个计划中,将数十万大军的命运寄托在策反守将的行动上,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首先时间上没法保证,难道就让盛庸一直在通州城下等待吗?其次,朝廷到目前只是攻克了保定,优势并不明显,叛军未必会那么容易策反,相反如果一举攻下通州,威慑北平,叛军反而会更容易被策反;最后认为,即使蒙古人入关也没什么,在北平附近的狭窄区域中,击败乃至全歼蒙古军并不困难,甚至还可以一举解决困扰大明的边患,何乐而不为呢?
郭钥的奏折在军机处、文渊阁引起了反弹,因为大家都可以看出郭钥的潜台词,郭钥认为制定政策的人胆子太小,不敢和蒙古人打仗,所以才制定出这种狗屁不通的计划。众人不由得群情激奋,纷纷指责郭钥作为前线武将,轻敌浪战,肆意挑起边衅,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半年来的平叛,已经让朝廷耗损巨大,无论是粮食、兵员和战马,都亟需补充。此时与蒙古人开战,实在是得不偿失,还不如将其挡在塞外,徐徐图之更好。
而且不仅仅如此,众人还指责郭钥有越级上报之嫌,蒙古军埋伏在遵化以及策反叛军将领这些事情,目前还是机密,只有军机处、文渊阁的人知道,前线将领中知道的也只有平安、盛庸而已,郭钥这个级别本来是不应该知道这个事情的,但是因为策反张辅的邵云是其部下,所以才将圣旨向其透露。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主要的执行者平安、盛庸都没有上书反对,一个级别不够的“低级”军官却鸡蛋里挑骨头,这也是郭钥被人指摘的地方。
不过朱允炆倒不觉得郭钥多管闲事,对他来说,向自己上书的人越多,那么自己被蒙蔽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他下旨赞扬了郭钥的态度,但是对于郭钥提出的反对意见,不予置评。
私下里,朱允炆却令兵部、五军都督府加快了向北方调兵的速度,同时令辽东的耿璇和怀来的徐辉祖再接再厉,突破关隘,兵临北平。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四月十二日夜,军机处收到战报,盛庸一日夜就攻下了通州,正在向北平进军,请求支援。这份战报立刻引起了王度、卓敬等人的不满,他们认为盛庸阳奉阴违,对执行牵制任务不满,为了争功,不顾将士的性命,执意攻破通州城,造成既成事实,要挟朝廷按照其计划行动,让朝廷陷入被动,应予严惩。
朱允炆却并没有表态,第二天军机处又收到了平安和郭钥的战报,平安已经令李远统帅近卫骑兵军派往北平,增援盛庸;郭钥将直沽的三万人抽调了两万人增援盛庸,并运送了大量物资。
平安、郭钥的迅速行动,让朱允炆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前线将领对盛庸攻克通州的行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的。这让朱允炆有些恼火,既然有不同意见,平安、盛庸为何不上书言明?最后还是刘璟一句隐含的提醒,让他明白了原因,之前朱棣的离间计并没有完全化解,自己保护了盛庸,安抚了平安,但是两个人却都有了心结,盛庸因为饱受指责而不敢反对,平安呢?应该是怕被认为居功自傲,或者为了避嫌,也不敢反对。等明白这些,朱允炆苦笑着摇摇头,朱棣真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一封简单的书信,就让自己与前线将领有了隔阂,不过幸好,现在知道也不晚。
所以朱允炆并没有听从王度等人的建议,严惩盛庸,而是顺势而为,将决战地点改在北平,盛庸继续牵制朱棣,令其无法离开北平;平安负责指挥后续的大军,与盛庸汇合,与燕逆决战北平;军队汇合后,由平安统一指挥。
同时朱允炆给平安、盛庸写了亲笔信,安抚了他们,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不要有太多的顾虑,放手指挥,信中还称赞了平安的野战能力和盛庸的攻城能力,让他们紧密配合,早日平定北平叛乱。
最后,朱允炆令瞿能统领京军五万北上,汇合张伦、曹玉书的近卫第一军、第二军,沿运河北上,增援盛庸。
同时朱允炆令山东布政使铁铉总督大军粮草,河南布政使黄子澄为其副手,结合运河、海运、人力、畜力等各种方式,一定要保证大军的粮草供应。为免官员推诿,朱允炆还向河南、山东、北平等地派出了监察御史。
最后在王度的建议下,朱允炆授予了情报司、调查司更高的权限,可以策反任何叛军将领,但有些将领即使反戈一击,也不一定会免死,比如陈瑄等人。
北平,燕王府。
朱棣回到北平后,虽然稳定了人心,巩固了城防,却打不开僵局,最后朱棣不得已召开了军事会议,参会的有道衍、朱高炽、朱高煦、朱能、陈瑄、张辅等人。
会上,朱棣首先令朱能对情况做个分析,朱能早有准备,胸有成竹的走到地图前,朗声道:“王爷、大师、世子、郡王、诸位将军,目前我军的形势非常严峻。”
“我军总兵力如下:”
“北平步兵四万人,骑兵六万五千人;”
“居庸关步兵两万人;蓟州步兵五千人;密云步兵三千人;长城边塞大约一万人左右”
“永平步兵五千,骑兵五千。”
“总计十五万三千人。”
“但是我军能够动用的兵力,只有北平的四万步兵和六万五千的骑兵。”
“居庸关,”朱能指向地图,道:“徐辉祖日夜猛攻,已经持续了一个月了,守将李彬已经连连告急,其手中只剩下一万三千余人了,据他估计,还能坚持两个月。”
“永平方面,辽东都司率军五万出山海关,其中骑兵两万,步兵三万,不过永平三面环山,城墙高达四丈,攻取不易,暂时不用担心。”
“其他的密云、蓟州、长城诸边塞,无法抽调,很容易引起哗变,且这部分军队战斗力不强。”
“至于我们的援军,有目前驻通州的瓦剌骑兵额色库部,有三万骑兵。”
“长城以外,高阳郡王和蒙古人达成的协议,蒙古人可以再增援八万骑兵。”
“八万?这么多?”朱能话音刚落,立刻引起了众将的骚动。
朱能将众人的反应收入眼底,不由得心中苦笑,但面上却没有显示出来,而是继续说道:“下面说说朝廷方面,目前北平城下有盛庸的两万骑兵、八万步兵,还有平安的两万骑兵,至于通州和直沽,各驻军一万,骑兵、步兵的数量目前还不清楚。”
“怀来的徐辉祖人数不明,估计至少在五万以上。”
“辽东都司,总兵力达十五万,所以耿璇手中能调动的军队在十万以上,不可小视。”
“保定的平安,人数在十万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朝廷的近卫第一军、第二军四万余人,日前在沧州附近与我军火真部纠缠,但火真只有五千人,阻挡不了太久。”
“另外还有沧州一万人,河间四万人。”
“朝廷能够调到北平的兵力,应该是平安、盛庸所部,以及朝廷的近卫军,兵力接近三十万,而且不排除继续增加的可能。”
“嘶-----”“嘶-----”随着朱能的描述,众将似乎患了牙疼病,不停的发出嘶嘶声,朱棣看了之后,心中暗恼,面上却不露声色。
就在这时,门外的卫士在外面敲门:“王爷,紧急军报!”
朱棣楞了一下,给身边的朱高煦使了个眼色,朱高煦连忙站了起来,走到门口,将军报拿了回来,双手递给朱棣。
朱棣检查了一下火漆,发现完好无损,才打开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纸,扫了一眼,略微哆嗦了一下,然后很平静的军报收好,放在桌子上。
众人看到朱棣的样子,觉得没什么大事,就继续讨论,而此时朱棣的脑海中却翻滚着刚才看到的内容:
王爷:
末将无能,今日徐辉祖突然攻克翠屏、金柜两山,炮火居高临下,城中守军无处躲藏,伤亡惨重,无力抵抗。
末将愿死战,争取时间,望王爷早作打算。
李彬
顿首!
建文元年四月十六日酉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