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武
宴席散后,朱允炆笑着目送诸位重臣离去,心中却难掩失望,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心腹,忠心都是没问题的,从自己立为储君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王度等人,就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忠心耿耿;徐辉祖作为徐达之子,对大明的忠心也没有问题,即使其姐夫燕王谋反,他也坚定的站在自己这一边;常升作为自己嫡母的弟弟,理法上自己称呼其为舅舅,和自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平安、盛庸、瞿能等人都是新晋权贵,酬功虽然有些过高,但正因如此,他们的忠心才会更加可靠,因为他们需要自己的支持才能在朝堂上立足,爵位难得,他们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对于武将来说,皇帝有雄心壮志,是好事情,以如今的国力,征服草原并不是不可能,到时候很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公侯,何乐而不为呢?
但对于文臣来说,战争属于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战争中,文臣往往负责督运粮草,搜刮百姓,但战争的得利者往往是武将。比如这次燕王之乱,朝廷一下子封出去一公一侯两伯,但文臣呢?只是赏赐了一些财帛而已。
不仅如此,在战场上,文臣往往要听命于武将,这是那些自命圣人门生的文臣很难接受的。再往后,开疆拓土来的领土往往是地处偏远、蛮夷杂居、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很难治理,而负责治理的却是文臣,在那些地方,圣人语录往往不好使,中原的士绅大部分也是孔孟门生,能听得懂朝廷的政令,治理起来相对容易;但蛮夷之地,这一套却行不通,又是一个投入多产出少的行当。
所以战争的全过程以及新领土的治理,文臣都没有兴趣参与,这就可以理解文臣为什么对战争不感兴趣了。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朱允炆想了想,他们是怕自己醉心武功,就用不上他们了,因为他们不懂啊。奥,对了,这好像有点像后世公司的业务转型,转型期老臣子纷纷弃用,新人上位,公司动荡,有时候就会元气大伤。想到这里,朱允炆笑了,他明白该怎么做了,新业务用新人开拓,老业务用老臣维持。
次日,朱允炆召来了方孝孺,询问汉语拼音的推广情况,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包括国子监在内,很多人对怪模怪样的符号不满意,认为是蛮夷文字,纷纷弃用,甚至有好事者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自己做了一套,竟然在国子监流传甚广。
这让朱允炆有些恼火,这些人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不过当他看到方孝孺呈上来的拼音方案时,却愣住了,虽然在他看来,这才是一套古里古怪的符号,可偏偏有一种异样的熟悉感。奥,朱允炆拍了拍脑袋,他想起来了,前世自己一家台湾公司工作时,那个台湾老板的键盘上就是这么一堆古怪的符号,据他说,也是汉语拼音,就是这么一套鬼东西。
看着朱允炆阴晴不定的脸色,方孝孺一脸恭谨,心中却有些忐忑。其实这套符号的流行,也是他故意放纵的结果,他虽然是汉语拼音的制定者,却很不喜欢这些符号,但不知道怎么改,没想到国子监这些人却想到了,而且还有模有样的。方孝孺本着乐观其成的态度,默默的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另外当时正处战事,他也见不到朱允炆。今天被问到了,不得不和盘托出。
朱允炆想了一会儿,忽然笑了,算了吧,自己前世就不喜欢学英文,希望全世界都来考汉语托福,如今却想推行英文字母,似乎不符合自己的初衷啊。只是这样子,全国的士子都喜欢,只有自己不喜欢吧,因为自己还要重新学习。
想到这里,朱允炆突然看向旁边的一脸肃容的胡俨,笑道:“若思,你也知道这件事情吧。”
胡俨犹豫了一下,掸了掸袍袖,跪倒道:“启禀皇上,此符号最初正是微臣所设计,国子监学生觉得不错,就拿去用了。臣擅自篡改皇上御批的符号,万死不辞,请皇上责罚!”
朱允炆忽然笑了出来,“啪”的拍了一下桌子,指着胡俨道:“朕真没想到,朕的符号,竟然是你这个司业改的,你可知罪?”
“臣知罪。”
旁边的方孝孺连忙跪倒:“皇上容禀,这件事情臣也有责任,当若思设计出这些符号之后,臣很喜欢,所以就没有阻止。臣也有错,请皇上责罚。”
朱允炆看着下跪的二人,忽然道:“召礼部尚书郑沂觐见。”
刘振连忙令人去礼部传旨,过了一刻钟左右,郑沂缓步走了进来,施礼道:“参见皇上!”
“朕有个事情交给你来办,”朱允炆指着方孝孺道:“如今方祭酒在汉语拼音的推广上遇到了一些困难,现在有两套符号备选,朕令你作为裁决官,召集礼部官员、翰林院、国子监博士以上官员讨论,朕给你三天时间,确定最终的汉语拼音方案,你可能做到?”
“这个,”郑沂望了一眼方孝孺,沉声道:“臣能做到。”
“好,你们去忙吧,朕等你们的消息。”
三天后,郑沂等人确定了最终的方案,选择的胡俨设计的方案。朱允炆笑了笑,当场重奖了胡俨,最后鼓励他道:“若思,文教乃国家大事,朕并不擅长,幸亏你及时纠正,否则一旦刊发天下,恐怕会遗祸后世,朕也会被后人耻笑,所以朕很感激你!”
“皇上,臣不敢当!”胡俨本以为会获罪,却没想到皇帝如此宽宏,不由得激动万分,跪地谢恩:“臣谢皇上不杀之恩!”
“朕当然不会杀你,还要重赏你,朕听说你在京中一直租房居住,朕赐你住宅一套,白银千两,另外任命你为太子宾客,以奖你为朕查缺补漏之功。”
“谢皇上,谢皇上隆恩!”胡俨这次是真的被感动了,连连磕头谢恩。
朱允炆笑了笑,亲自扶胡俨起来,回头对刘振道:“为胡大人挑选的住宅要离国子监近一些,方便他教书育人,另外上朝也近一些。”
“是,皇上!”刘振连忙答应。
朱允炆回头看了看在场的众人,笑道:“朕今天很高兴,有诸位卿家为朕解忧,为大明子民谋福祉,希望诸位能够一如既往,匡扶于朕。”
“皇上圣明!”
众人齐声谢恩,然后施礼而去,众人今天都非常高兴,其中尤以方孝孺为最,他突然觉得皇上还是一个圣君啊!
第二天,朱允炆令重新刊印《洪武字典》,有些人建议改名为《建文字典》,却被朱允炆拒绝,他觉得这么做心里能好受些,因为他欠朱元璋的太多了。
之后的日子里,朱允炆继续推进开发辽东的计划,提升辽东都司品级,不再附属山东都司;设立辽东布政使司,程本立为布政使;从山西、山东、河南等地迁徙百姓到辽东,每户配给耕牛、布匹、种子、土地,还为他们建造房屋,这些人员主要安置在大连和沈阳一带,移民从建文二年持续到建文四年,前后迁移户数近十万户。
布政使司建立之后,朱允炆令在辽东布政使司内实行编户齐民,无论汉民还是蛮夷都需要登记造册,服从辽东三司调遣和管理,否则,死!
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辽东诸部落的不满,叛乱頻起,辽东都司吴升派兵镇压,但焦头烂额,不得不像朝廷求援。闻报后,朱允炆令毅国公平安帅骑兵三万坐镇沈阳,以震慑蛮族。
同时,朱允炆将京城附近的军队进行了调整,首先任命航海侯张赫之子张荣为长江水师指挥使,确保京师的安全;其次重组、完善自己的近卫军,共四个步兵军、两个骑兵军,人数达十二万人,骑兵军一驻绥远,一驻北平,步兵军至少两只驻守京师,其余两只驻守边疆,定期轮换;对于京城周围的亲军十五卫,派亲信充任指挥使;守卫皇宫的职责仍然交给锦衣卫,由自己的心腹张铁担任指挥使,另外锦衣卫已经成为纯粹警卫性的军队,其调查、侦缉之权,分散到调查司和情报司之中。
另外朱允炆还扩大了武学的规模,在十七个都司中设立武学分院,负责招收百户级别的军官,培养目标为千户;京师的武学的学院分为千户班和指挥使班,千户班招收千户,培养目标为卫指挥使,指挥使班只招收卫指挥使,培养目标为都司佥事及以上。
朱允炆明旨规定,任何军官的晋升都必须到武学走一遭,时间少至两月,多则半年。为加强军官的教育,朱允炆拨款令工部督建武学分院,所有建筑都采用砖石、水泥结构,窗户全部采用玻璃,宿舍、教室、澡堂、厕所等等设施完备齐全,力求为军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师资方面也不含糊,不仅提供文化课学习,还提供了兵法、战史、地图、地理等学习科目。
朱允炆斥巨资建造武学,立刻引起了文官系统的不满,最后朱允炆不得不同意将国子监和各地的府学也修缮了一番,为所有的窗户换上了玻璃,增加了学子的俸禄等等,这才让文官系统略为满意。
当忙碌完这些事情后,朱允炆恍然发现,宫中张灯结彩,建文二年的新年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