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沈惟敬出使求订阅
“我打算委任你为‘议和使’去汉城,与倭人和谈。”看着身前男子,莫小白说道:“你也应该知道,石大人让你随军出征的原由,应该不会临阵退缩吧。”
议和使臣?
沈惟敬眼眸微闪,有些出乎预料但很快又恢复过来。
自己是块什么料,他比谁都清楚。
打仗是不可能的,当官也没戏,唯独嘴皮子和察言观色的本事,勉勉强强可以称得上一绝。
让自己去议和,就是要自己使忽悠倭人了?
“不知大人意图?”
“呵呵~脑子倒是转的快。让你去议和是真的,条件也很简单,只要倭人现在就给我滚回他们老家,再让出对马岛,我就不追究他们领兵来犯的事情了。”
莫小白揉了揉手腕,眼角带着笑意:“你按照这个筹码去谈,倭人能答应最好,不答应的话,谅他们也不敢对你怎么样。”
撤兵,还要让出对马岛?
沈惟敬不是那些一辈子都没出过中原地界的小混混,他是开过眼界的,听到莫小白的‘条件’,心底顿时惊了一下。
这位提督好大的口气,倭人岂能答应?
如果是为了这个条件出使,沈惟敬相信他就算说破嘴皮,也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但他就这么在脑子里一琢磨,很快又回过神来。
连自己这个小人物都知道的事,提督会不知道?
既然是开出不可能的条件,还要自己去汉城,那提督的真实意图,肯定就不是真要倭人撤兵了。
“小人明白,当尽力周旋,不达目的不还平壤。”
“嗯。”听到沈惟敬的回答,莫小白满意点头。
周旋,用另一个词来解释就是‘拖延’。
这老家伙,脑子的确好事。
确定了议和主要负责人,莫小白还得给他配齐一整套‘行头’。鉴于这货有敢于坑天子、上官的‘胆量’,莫小白不可能让他自己独行,必然要派出手下‘监督’。
人选也是早有安排,就是刘晔。
一日后,一支换上议和使团装束的300人部队,在何纯、刘晔两人的率领下,跟着沈惟敬一同从平壤南门出发,前往依旧被倭人占据的汉城。
何纯、刘晔两人为了低调,都是普通小校、谋士装束,但沈惟敬却是衣着光鲜,颇有朝廷大臣的派头。
过大同江进入黄海道,再进入开城,同时向南面汉城再次递交国书。
不过三五天行程,沈惟敬便大摇大摆的来到了汉城城下。
北城门外,负责接待明朝议和使臣的第六集团军小早川隆景,一个年近六旬的糟老头。
‘糟老头’是沈惟敬看到他的第一印象,但实际上小早川隆景在倭国地位不低,见大明使臣到了,立刻上前迎道:
“想必,阁下就是沈大人。”
“我是沈惟敬,你是?”
“老朽小早川隆景,代总大将出城迎阁下入城。”
“嗯。”
和面见莫小白时的拘谨谦卑不同,沈惟敬此刻却是摆足了倨傲:“头前带路,先带我与使团入城住下,明日我再拜会你们的大将。”
“请。”小早川隆景瞧了眼才刚过晌午的天色,刚想说的话又咽回腹中。
见这倭人老头识趣,沈惟敬嘿嘿两声,一抖身上的袍子立刻跨步走进汉城。
作为常年混迹商贾、坊市以及三教九流场所的人来说,察言观色是必备技能,再加上他又有那么点审时度势的心思,当然明白他现在不论怎么装,倭人都得忍着。
只因为,小西行长部被全灭于平壤!
这些倭人大名之间整日勾心斗角,他们可不会为小西行长的死感到悲愤,他们只会震惊于天朝的强盛兵锋。
正是明白这点,沈惟敬才屁颠屁颠的领命南下。
沿着城门街道进入汉城,沈惟敬很快就被迎进了一处精心准备的馆驿。里头一点没有破败和战争气象,就连侍婢都是特意挑选的年轻朝鲜女子。
“舒坦!”
屋内暖炉早已准备,沈惟敬一解下沾满雪花的袍子,屁股往大椅上一坐,就不自禁的赞叹了一句。
“沈大人对此居所,可还满意?”
“还凑活,舒服便行。”
反正吹牛无罪,沈惟敬当然是怎么爽怎么说:“弄些好吃好喝招待好我的使团,你们可得明白,我是带着诚意来和谈的。”
“这是必须的,阁下务必放心。”
“好了,你下去吧,我先歇会,明早咱们再说正事。”
就像驱赶手下佣人似得把小早川轰走,沈惟敬搓了搓手,立马倒了三杯热茶:“二位大人,请吧。”
何纯、刘晔是全程看着他表演,此刻相视点头后,也都拿了茶杯。
“今日不直接和谈,可不是我躲着不干活。一来咱们刚到,不好表现太热情;二来城内什么情况都不知晓,贸然谈判也有些不利。”
沈惟敬可以给倭人脸色,但对莫小白麾下文武却是不敢拿架子,解释道:“为了明日和谈顺利,我还需要二位大人给予一些支持。”
“出发前主公由言,和谈事务由你主导,你且说,我们来办。”刘晔当然明白这些道理,立刻接话。
“那好,我就不客气了,我来这说白了就是当细作的,所以我要知道城内有多少倭人兵马,最好能弄清楚他们的伙食情况。”
“好,我这就去安排。”刘晔对此并不推辞,他明白主公把他派来的意义。不但是‘监督’,更可以刺探军情。
有些事沈惟敬不说,他也是要去做的。
“那我呢?”听完沈、刘二人交谈,何纯当即问道。
沈惟敬想了想,问道:“大人您,可能喝酒?”
“大丈夫,岂有不沾酒肉的?”
何纯心眼直,很快回答了一句,然而当沈惟敬说出下一句话的时候,他整张脸都黑了下来。
当晚,大明议和使团同行游击将军醉酒,以致笙歌达旦。
直到第二日太阳冒头,沈惟敬要去见宇喜多秀家的时候,才顶着醉眼稀松的模样走出屋子。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不用一个时辰就闹得满城皆知。
得到消息的倭国各大名,有的松了口气,有的却是面露不屑,而更多的则是换上了笑容。
大明派出这样的议和使团,看来是已经满足,毫无进取之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