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无数条道路之一
艾米在美国再婚后一直旅居国外,因为时间相较退役前有了不少的空余,所以她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又将不少的精力投入到了音乐和电影的研究之中。然后,又因为过去作为花滑运动员的经验,她在美国的花滑俱乐部成为了一名艺术指导。 她原本就对音乐和舞蹈有极大的兴趣,因事业而空缺了一段时间后,婚姻又给了她这样的时间和机会。 ——有不少观众之所以选择观看花滑,是因为他们喜欢听音乐。 来自加拿大的资深裁判黛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音乐本身就可以讲述故事。她说,事实上,音乐的构成和文字非常相似,音乐除了能够传达情感之外,还可以描述客观存在的词汇。比如说,一个人想要从音乐里找到“黑暗”这个词,他们可能会从一个小和弦里去寻找。这被称作“绘词法”。 黛西认为,花滑运动员扮演的角色和歌舞剧的演员很接近。他们的工作便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赋予一种情感以更多可能的意义。同样一支乐曲,每名选手可以诠释出不同的情感层面——一个人表现欲望,另一个人表现苦难——没有比这更加珍贵,更加吸引人的了。 艾米深以为然。 在丈夫陆孝坤的介绍牵线下,艾米曾匿名为数部电影和电视剧写过配乐,虽然没有激起什么太大的水花,但她觉得,也已经够了。 陆柏霖在美国长大,后来赴英国留学,毕业后选择随父亲回国发展。她便也随同丈夫和儿子,一起返回了久违的北京。 城市变了,风景变了,这些年的变化,让她觉得有些恍然。 北京太大了,这让她想要寻找过去的痕迹,都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是过去往往来得令人猝不及防,她一个人赴剧院看一场音乐剧,却在拿票入场的时候,看到了刘伯飞。 她是在电视上见过他的,作为中国女单的猛将的主管教练,刘伯飞这个名字,在国际上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大概刘伯飞是察觉到了他人投射来的异样而长久的视线,于是他转过了头,他们在剧院门口四目相接。 艾米微笑了一下。 久别重逢,却要比他们想象中来得都平静。他们双双进入剧院中,刘伯飞可以看到坐到他前方几排的艾米的侧脸。 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 音乐剧结束后,艾米先离场,在剧院门口等了一会儿。在刘伯飞也出来后,她邀他去喝一杯,他应了约。于是便就是在一家悠扬着小提琴声的酒吧,他们交换了这些年彼此身上发生的事,之后,话题不可避免地到了现役花滑队员身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伯飞顾不得什么所谓的风度与礼仪,就向着多年不见的前妻,直接提出了邀她做艺术指导的请求。 在韩露回国之后,新赛季开始之前,艾米来找刘伯飞商议选手的编舞,顺便看过两次韩露重新上冰的试滑。在这之前,她经历了重新学习走路,重新穿上冰鞋,重新找回滑冰的感觉的一系列恢复。这个过程令旁观者崩溃,却是运动员的必经之路。 ——她和自己当年一样。艾米注视着韩露的动作,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 她没有办法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无法说服自己无视“跟腱曾经断裂”这个事实。这条伤口就像一颗*一样,在时刻提醒她她身上发生过什么,又可能会继续发生什么。 但是,艾米明白,韩露已经错过了宣布退役的最好的时间点,现在这种局面下再宣布退役,只能落得一个跌堕神坛的名声。这对于自尊心高过一切的运动员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休息一年。”她的目光落在冰场上,没有看刘伯飞。“明年三十岁,再回去?” “现在看来应该是这个打算。” “胜算多少?” “不好说。”刘伯飞诚实地摇头。 “不过,其实她还有另一条路。”艾米说,“就是从单转双,转双人滑。” 刘伯飞没有说话。 “你想到了吧?” “我想到了。”刘伯飞说,“但还没有对她提过。” “明白。”艾米点头,“她这种级别的选手,接受起来的确会有障碍。” “如果是你呢?” “我?”艾米思考了一下,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也许会说服自己这样也不错,也许会退役,也许会拼到不能再拼为止,被人抬下场,最后退役。” “你啊……这和没说一样吧。” “这是没办法假设的事。”艾米说,“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情况,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许,当时我要是更爱你一点儿,更看重我自己一点,可能我就不会决定转风格。”她坦诚地看着刘伯飞。“但是这只是假设,假设是不存在的。我不可能站在未来,来指导过去的我应该做些什么。” 刘伯飞避开了她的视线。 “不过,”她继续说,“我到现在也仍旧觉得,我做的不是一件对我自己来说正确的决定。我背叛了我自己,为了当时其他对我而言更重要的东西。我不想用后来的任何意义上的‘成功’来粉饰它。” “……” “上一次,”她说,“我在名古屋那次比赛上担任嘉宾解说的时候,你看到那篇新闻了吗?” 艾米指的是一篇怀旧向的文章,不知道是哪位网站编辑写就的,关于他们那个时代——花滑第一代的追溯和回忆。他们找到了许多当时保留下来的老照片,配合上煽情的文字,宣布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个时代的终结。”艾米重复,“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时代……其实并没有开始过。开始的是他们的时代,不是我们的时代。” 一个由胜利者写就的,被胜利者掌握了所有话语权的时代。 如果想要夺得发言权,便只有不断变强这一条道路。 冰场上此时有三组选手在练习,江心和陈廷源正在努力地磨合着。陈廷源的综合条件很好,但是力量上远不如许浩洋。江心虽然也是身材娇小,不过体重相对他过去的搭档王柳而言还是要重了一些,他现在在努力地适应,但似乎跟不上王西明的要求。 毕竟时间太短了。 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太懂得把责任推去他人身上,他们只会不断苛求自己。 艾米在场边看着江心在一个抛跳中落地不稳跌倒,陈廷源匆忙过去扶起她的场景,轻轻摇了一下头。 “这个动作设计得太难了。”她说,“这个男孩的技术还支撑不起这种又高又远的抛出力度。” “他们是新组合,还没熟悉彼此的习惯。”刘伯飞解释。 “我想起来了。”艾米说,“这就是王西明口中的强强联合?” “是。” “三年冲冠。”艾米思量着,“他以为,所有人都有他的天赋。” “是这样。但是你有。”刘伯飞无奈地承认,“韩露也有。” “所以说,是我们树立了他的信心吗?”艾米笑起来。 “……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看这一次吧。”艾米注视着江心和陈廷源,“这两个人大概是要让他失望了。” 江心觉得很糟糕,她那种“迈出了新的一步,有新天地的门即将打开”的感觉持续的时间很短,便很快被训练时的焦灼感取代了。她和陈廷源的抛跳可以说从来没有成功过,她甚至要怀疑这个孩子当年到底是怎么才能赢得世青赛冠军的。还是说这家伙也和许浩洋一样,是个出道即巅峰的例子? 别开玩笑了。 她咬着牙站起来,不去理搭档的关心,一个人滑到了冰场的另一边,把陈廷源尴尬地留在了原地。 陈廷源开始滑冰已经有十余年了。原本,在最开始的时候,他的家人并没有对这件事抱有什么多高的期望,他们以为,花样滑冰只是他们的孩子在封闭的环境之下难得找到的一个兴趣爱好,是那种在一次次简单的征服感中获得的不高级的,短暂的愉快,是他早晚会放弃的事。然而,对陈廷源来说,花滑是他唯一真正想要做的,愿意花上所有心力为之奋斗的一件事。 他并不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尽管他已经比其他人多付出了很多倍的努力,但却还是经常失败。甚至,在他通过了考试的时候,刘伯飞都没有记清楚他的名字。 为此,在他十岁那年,面临是否要去到北京参加更专业的训练时,和家人第一次有了正面的冲突。一直带少年队的刘伯飞,对这种冲突已经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其中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败给了家人,有的家长还堵在冰场指着鼻子问他能给他们的孩子担保什么未来。 有的年轻教练受不了这个气,但刘伯飞是早早地便修炼出了一种佛系心态。 这要归功于韩树华。 陈廷源家是书香门第,争执也是有理说理有句讲句,十岁的小孩子,听着一堆大人表情严肃地你一言我一语时着急又委屈,却连急到哭都是安静压抑的。 一般来说,刘伯飞不会轻易对家长做出什么承诺,因为他确实没办法保证孩子未来必定会取得什么值得让他们拼上整个少年时代的成就——这样的大话他只对一个人说过,就是韩树华。那个时候不过二十几岁,从国家队退役下来跑到地方做体校教练,怎么看都算不上成功者的他对着韩树华叫板,他告诉她,她的女儿一定会成为创造花滑历史的人。 这场战役打了数月之久,每天,他的脑子里响彻的都是韩树华的冷嘲热讽和韩露坚定的拒绝,这些声音在睡前熄下去,第二天早上又会重新来一次。 在韩树华终于妥协,提出“我不管什么十岁的最低年龄限制,现在就让她进入少年队”的交换条件后,韩露终于正式成为了花滑少年队的一员。 刘伯飞看着现在的韩露——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们认识的时候他的年龄,竟恍然有种隔世之感。 但是,陈廷源和韩露不同,刘伯飞将视线从韩露身上移开,看向和江心搭话不成,一个人默默退去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独自练习的少年。 韩露是一个一旦认定了目标,便能够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人,这是种非常难得的品质,运动员们人人希望拥有,但并不是希望那么简单。 而陈廷源这个孩子,在普通人中也算是性格敏感的。只要一条路稍稍走偏,就很有可能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无论是向上攀登,或者向下跌堕。 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