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三章 李通败走
这一,淮河渡上,人影幢幢,只是一上午,徐庶抵达沿河大营之后,便已是下令两万大军,先后沿着河道十余座浮桥尝试登陆北岸。 此外,不少小舟也在河中时刻泛动,距离北岸较远,但时时刻刻都有着骑卒跟随监视。 “吾军伤亡如何?”满宠立于岸上几百米外的一处高坡,满脸凝重。 “沿河十余处浮桥,无士卒伤亡,倒是白里徐庶命百余艘轻舟,以弓弩抢岸,杀吾军一百四十余名士卒。” 满宠满脸凝重,“洨县潘璋,可有异动?” “已派出大量探马监视,未尝得报。” “太守大人,是否调度汝南各县兵马?” 满宠微微摇头,“不可,李通镇守陵,可拒刘备、孙权,若是轻易调动,汝南唯恐有失。” 满宠一手按着腰间长剑,翻上马,拉住缰绳调转马头,沿着河岸奔去,“随吾巡视河岸,传令众军,不可懈怠,胆敢疏忽者,斩。” 满宠亲自督战后,徐庶又命沿河的商船下水,带着投石车和弩,继续对岸边哨塔、烽火台驻守曹军发起进攻。 随后,满宠便命民夫运来投石车和弩,进行还击。 直到天黑,一过去,双方各自点查伤亡,都折损了数百人。 “报……禀报太守大人,许昌密报。” “呈上来。” “喏。” 大帐内,满宠满脸云密布,猛地将手中密信拍在案上,“刘备匹夫,丞相待他不薄,他竟敢起兵北伐。” “莫非,是刘备起兵攻打汝南?”闻言,陈珪面色大变。 满宠满脸忧急,“刘备以张飞为先锋,起兵三千,已于前起兵,如今,只怕早已至陵城下。” “吾等是否回援?”史涣忍不住问道。 “若是吾军擅自调动,今夜里,徐庶必起兵攻打北岸。”满宠满脸忌惮地看了一眼帐外,河的对岸便是徐庶大营,淮南之地,集结了江东三万大军,兵力多过他们,他们若再主动分兵,怕会因小失大。 “那又该如何是好?” “汝阳尚有张绣三千精骑,当可迎战刘备。”满宠沉声道。 “三千精骑?不过是一人单骑的一支新军而已,去岁至今,训练不过半载,焉能为战?”陈珪有些担忧地进言道。 “吾北地儿郎,天生便是马背上的猛士,半载之训,当可成军,以张绣之能,当可击破刘备。” 帐内一众文武思量一二,亦别无他法,只能目视着满宠提笔给张绣下令。 夜里,快马送走命令之后,满宠松了口气,下令十几队军士继续巡逻,方才遣散众将。 他脱衣睡下,大概丑时时分,他被帐外的军士叫醒。 “发生何事?”满宠揉着眼眶,迷糊不清地问道。 “禀报太守大人,陵失守,李通将军为张飞所败,退守平舆。” “什么?”满宠面色大变,猛地惊醒,他快步行至帐前,“将士伤亡如何?” “李将军所部俱是新卒,逃至平舆之时,只剩几百残部。” “快,立即快马催促张绣进兵,必要坚守平舆,不得有失。” “喏。 满宠待传令兵走后,在帐内来回踱步,“淮河北岸失守,吾等花费半年苦功修建烽火台、哨塔必为江东军拆毁,沛国、汝南之地,更会被江东军攻下不少郡县,不过还在,这北岸的十余县去岁便为江东军南迁其明,方圆百里,无人驻守。” “如此……”满宠将心一横,他知汝南之重,昔袁术胆敢篡位称帝,便因其坐掌淮南、汝南、陈国、广陵等地,势力强大,而汝南一郡之地,虽早年为黄巾之乱搞得民不聊生,但如今亦是豫州治下最大一郡,若是失守,自家曹丞相的势力将缩水十分之一。 与其相比,这淮河天险,怕是也只能舍弃了。 满宠落到案上,提笔书写两封密信,召来两名亲卫,“汝向许昌传报,汝向官渡前线传报。” “喏。” 待他们走后,满宠沉吟顷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徐元直,若是汝只想拖住某,让刘备作乱,怕是会让你江东得不偿失,刘备这厮,敢反丞相,他必会与汝江东恩断义绝,他,绝非久居人下之辈。” 满宠手心几乎能够捏出汗来,他担忧的不是汝南的局势,以张绣、李通之能,刘备兵少,大可阻之。 可宛城孙权,为何没有出兵? 满宠心知,周瑜一人,威胁便在刘备之上,若是周瑜统兵出击,汝南北部诸县,必定难守,到时,许昌危矣,曹丞相的基业,也危矣。 “吾,还能撑过几,希冀丞相和尚书令,能尽快回信罢。”满宠坐落到塌边,无力倒下,双眼无神地仰望着帐顶,他心思很沉重,自古征战,无论强秦也好,强汉也罢,两面作战之时,必是岌岌可危之际。 与此同时,对岸的大营之内,徐庶亦是未睡。 隔河两岸的大营,几乎同时得到回信。 “禀报司马,张飞领军击溃李通所部,李通败逃至平舆。” 徐庶脸上露出几分喜色,“关张二将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区区李通,据守小城,被其偷袭,焉能不败。” 说着,他瞧了一眼北边,“徐州可有战报?” “吴卫得报,四前,孙康将军已纠集泰山旧部,汇聚于青、徐二州交界处。” 徐庶闻言大喜,“如此,吾军以顺势沿海登陆,两面夹击,当可轻取徐州尔。” “军师,吾军既取徐州,可得防范青州袁谭。”徐盛忍不住出声道。 “文向且宽心,主公早已向袁绍修书一封,愿与其联盟,共击曹cao),吾军只取徐州,对他青州,当秋毫无犯。” 徐盛双眉微皱,“袁本初,此人可信否?” “世人皆以为袁绍此人不如曹cao),实则,此二人之中,袁绍更为守信。” 徐盛微微颔首,“如此便好。” “文向,明汝亲自统军,于水面压迫对岸。” “喏。”徐盛朗声应下,他也知晓,这已是两军隔淮河攻守的第三,他江东军若再无大将出面,对岸曹营,必会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