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脑虫
nbsp; 脑虫并不是那么好制造的,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也是意识、精神、语言、学习、记忆和智能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在长的轴突上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它的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
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
可以说拥有了神经元就可以制作大脑,神经元这种东西从多细胞生物诞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
制作大脑的过程比制作工蜂更加的复杂,张凡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将神经元结合起来。
通过改造细胞的变异就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神经元。
但是连接后的神经元却无法正常工作,完全无法构建思维模式。
而且连最基础的本能反应都无法实现,方向肯定错了。
“怎么会这样没理由啊?”张凡钻入了神经元中仔细观察,发现了最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短路,神经元产生了微量的电流,然后通过神经元回路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并没有将信号准确的传导出去。
张凡不是医生也不是科学家,从来没有研究过人工大脑,对这种东西真的是一无所知。
他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机会,一遍遍尝试的机会。
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不着痕迹的流。
张凡感觉自己快要疯了,好不容易制造出来的大脑存活了一个小时就死了。
脑死亡是很正常的,大脑的运动必须消耗大量的能量。
这次的实验成功也未张凡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很快第二颗大脑成型了。
他在观察脑袋中信息运行情况,没多久,这颗脑袋也死亡了。
应该算是成功了吧,至少张凡知道大脑现在不会出现短路的情况。
接下来就是外部器官,与供给器官的设计了。
呼吸都是统一机制,皮肤呼吸。
对了,在这里张凡注意到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变的浓郁起来了。
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张凡估计一定是其他生物圈开始蓬勃发展,植被变多了得缘故。
空气中含氧量高了,生命上岸的机会更大了。
脑虫的大脑可以占据身体的百分之八十的重量,所以在头部地区皮肤要设计得大,外面在用外骨骼给他覆盖起来作为保护,薄薄的一层即可。
消化器官也必须大,不让能量供应不上大脑还是会死亡的。
脑虫还必须有一定的移动能力,缺少肌肉细胞的脑虫只能通过细小的节肢来进行爬行。
所以张凡在脑虫的底部种植了几万条腿,不仔细看还以为脑虫是靠肌肉爬行的呢。
脑虫的个头是整个张凡生物群里最大的生物,个头达到了一米,身长有一米五。
张凡的思维意识进入到了脑虫内部,这里空荡荡白茫茫的一片。
但是有一颗绿色的种植正在发芽,并且茁壮成长。
张凡试图与它沟通可是得不到任何回应,胚胎需要一段时间的成长。
在建造完成的蜂巢内为脑虫开辟了一个胚室,周围有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组成,并且含丰富的氧气。
这种奢侈条件下的脑虫很快就苏醒过来了。
现在脑虫还需要眼睛,眼睛是由两个细胞组成的感光器官。
一个感光细胞接受光线刺激并转化为电化学信号,另一个色素细胞则遮挡来自另一面的光线,使得生物能够感知光线的来源方向。
将制作完成的眼睛安装在了脑虫的头部,随后脑虫缓缓的睁开了眼。
他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口中的触须不停的吞噬着周围的营养物。
脑虫的眼睛相比于整个身体来说显得很小,但是这不影响它的观察。
张凡开始和脑虫建立了联系,“恭敬”第一个指令发出,随后张凡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影响脑虫的思维,一瞬间脑虫接受了恭敬的概念。
只见脑虫那圆圆的大眼睛开始微眯,然后朝着地面看去,整个脑袋如同鞠躬一样的低下。
接着张凡下达了让脑虫出去的指令,他没有干预,而是指导,就像是父母教自己的孩子那样让脑虫一步步的去学习。
接连几天的教导,脑虫已经初步的掌握了生存本能,也明白了自己在这个生物群中的地位。
安安静静的在苔藓上晒着太阳,饿了自然会有工蜂将食物送过来,累了就躲进蜂巢里休息,日子过得自由自在。
除了张凡以外它就是最高统治者。
在蜂巢内部制作了一个全新的胚胎,一旦这头脑虫死亡,所有的信息都会进入这个胚胎之中,改造细胞自行启动制造新的脑虫。
于是,张凡再次沉寂了下来,将一切都交给了脑虫打理,自己的思维则随着孢子飘向了远方。
大陆的西部是一片荒漠,在冬季的时候,海风很难吹上陆地,而且在春夏季节吹的又是东南风,所以这个地方一片荒凉。
可是生命再一次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顽强。
这里诞生了一种名为针叶草的植物,根茎结构异常发达,地表上很短的针叶吸收阳光作着光合作用。
除了针叶草还有很多耐旱植物,这些植物不易被发现,躲在厚厚的沙粒之中。
在这片荒漠地区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它全身外骨骼包裹,内部没有肌肉结构,由一条条神经连接外骨骼,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一次进食可以存活好几个月。
这种生物已经脱离了节肢类动物的范畴,称为神经类外骨骼生物比较好。
也不知道大自然是如果孕育出这样神奇的生物。
它们的数量并不少,属于有性繁殖,产卵地一般都在植物的根茎之中。
每当这种生物开始破壳都会造成耐旱性植物的死亡,张凡把它们叫做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