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九秦山上、元一殿中
nbsp; “同为大宋修行同道,我元一书院作为诸学宫之首,自然要大方些给予各地同道方便,这才是我元一书院的气度……”
胖书生方望依旧在兴致勃勃的讲述着,观其表情,眉飞色舞不足道也。
这就是名校风范,这就是名校学子的优越感,胖书生的一番话让许年等人向往不已。
“众星在这里闪耀,人生从这里起步,雍州星耀书院招生,只要有元一入试资格即可免试进学,进学后包吃包住包分配,银子房子妹子全都有,选择星耀众星闪耀……”
银子房子妹子?
前面几句和最后一句都没问题,可这里面夹杂的私货是什么鬼?
就在众人在此处驻足之际,那些私立书院学宫在激烈的抢人竞争中,喊话内容也越来越没谱了,听得人是一阵阵尴尬,但为了能完成自家书院的纳新任务,这点尴尬又算得了什么呢?毕竟源源不断高素质的新人才是一个书院能生存立足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不,这句喊话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喊声三遍刚落,就有五六个人围了过去问这问那。
“惊雷霹雳划蓝翔,百鸣骤响书香扬。欲看学宫谁独傲,强霸风骚唯我狂,若问修行哪家强,除了元一找蓝翔,齐郡蓝翔学宫强势纳新,近百位讲郎提供专人指导,每月补贴优厚,试学一月赠送盘缠礼品,选择蓝翔,一生无忧……”
等等……
这里面又混进了去了什么?
嘈杂与喧闹中,许年感觉自己好似听到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这些书院哪些比较好,前辈能否指点一二?”问话的是闷闷不乐的刘项,他武试发挥不好,眼看着元一无望,不如早做打算选择其他书院进学。
“这个嘛……当然要选择那些正式的十三家州立书院,或者稷下学宫也行,这十几家书院规模大,资源也多,其中也不乏名师……”
胖书生耐心的为刘项解释着,期间也围过来几个新人仔细的听讲,他们都是考入元一希望渺茫者。
这真是个奇妙的世界,好多地方与前生相同,就连学校阶层分类也有几分似是而非的影子,元一书院就是大宋的清北,是一超多强,二流三流学院并存的格局。
……
在外面耽搁了许久的时间,吃过晚饭回到寝舍后已是双月当空繁星点点。此刻,或是飘逸、或是轻灵、或是凝重、亦或是热烈的天地元气在月华中洒落、在星光中流动,无数的名山大川中皆有问道者在修行。
寝舍中的新人学子们经过白天的武试和随后接受的诸多信息,体力心力几是尽数消耗完毕,此时寝舍中安静非常,他们怀揣着梦想、希望亦或是侥幸的心理已是安然入睡。
……
新人们可以放松的入睡安眠但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是这样。与此刻安静的元一村寝舍区相比,在九秦山半山腰处的书院元一殿中,文试试卷终审工作和武试数据统计还在进行中。
处在半山腰背山林所环绕的书院并没有那么重的夏日暑气,元一殿中也是如此,习习林间之风吹去夏夜烦躁,晃晃明亮烛光逐去沉沉黑暗。
元一殿很宽敞,可容数百人同时齐聚,此时的殿中整齐安放着一条条长案,案上有笔墨纸砚、学子试卷及各种资料,案后书生或是持笔写写画画、或是对照试卷分析,观其服饰,玄色有之、黑白拼色有之、纯黑有之、朱紫、大红者也有之,依服章形制大略看去,此时殿中不仅有近百督导、五十余讲郎在此,还有六系十八位教习、六位教谕到场,大殿正中首座空缺,居于次席的是冯副山长。
山风轻轻吹动殿外枝叶,偶尔有几个捧着书册的书生匆匆走过;烛芯火焰跳动,间或迸射出一两点火星,殿中安静非常,只能听得嚓嚓的翻书声和笔过纸面的沙沙声——细心缜密是批阅者们的状态,安静有序是这里的主题。
新人们文试的试卷皆在殿中,到了此时,已经是经过了讲郎初批、教习复阅两个环节,近两千份试卷的优良高下已然判出,此刻正在进行的是讲郎复查与二百优卷成绩的最终审定。
至于武试那就简单的多了,因为都是当场出成绩,现在需要的只是统计与整合,等着文试卷子去除糊名两试成绩合一后厘定名次。
双月从树梢缓缓升至中庭,朦胧红色与皎洁银纱悄悄相融,沙漏翻转了又翻转,时间来到亥时二刻。
殿中讲郎复查结束,并没有从中挑选出能够上升一档的落卷,这个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毕竟是经过了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十八教习复阅,出错几率微乎其微,保持三阅这个环节与其说是查缺补漏,还不如说是保持元一书院一直以来严谨负责的传统治学之风。
三阅完毕后的讲郎们整理好手中事物,安静的看着一侧被帘子遮挡的书阁门口,此刻的阁内有围着一长条方桌列席而坐的十八位教习,有六系主管教谕还有冯副山长,在文武两试成绩合并后,书阁内即将选出进学元一的八十名幸运与天赋并存的学子,这间普普通通的书阁才是今晚元一殿中的焦点。
书阁内长桌上文试试卷在元气激发下闪耀着各色光芒,文章灵气如月华星光般褶褶生辉,这二百份优等卷以转桌的方式批改打分,每位教习阅后在每一项后面标注等次并盖名章。
这里的批改以圈、尖的方式进行,一个圈代表极其优秀,为二之一,即是零点五分,一个尖代表优秀,为五之二,即是零点四分,一篇文章转桌下来,最多可得十八个圈也即是九分,最少得分是十八个尖也即是七点二,当然进入这个环节的试卷皆是超人一等多有超卓出彩之处,除非有明显的大忌讳,全然为尖的极其罕见,怎么也得有八分向上。
文试五科,每科满分十分,但这里十八个圈最高才是九分,肯定会有人疑惑那剩下的一分去了哪里,最后这一分的确有其着落,但并不常用到。据说这是因为,有书院前辈曾观日月之行,见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感念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叹盈仄之理日月尚存,更况于人乎!
此理延伸到书院新人入试中,曾有学子入试得十分自满而生骄最终目空一切,心性生变落得个叛逃异域的下场,故而自那之后书院入试有了条不成文的规矩——起于一、极于九;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十为盈、盈则亏、必不可轻得也。
当然除了日月盈仄之理外,还有另一考量。俗语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与武试当场直接出成绩那样简单明了不同,文试中判断一张同级别试卷的优劣并不容易,尤其是察觉其细微差别优中选优,更何况是评判这种全是主观创作题的试卷,到底是婉约缠绵的辞章好些呢?还是大气磅礴的诗文更应该给高分呢?是写意风格的山水好呢,还是写实的白描好呢?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因此在最终争持不下、确定不了等次、分不出高下的时候,这最后一分由六系教谕给出,六系教谕有且仅有一次加分的权力,非此即彼。
纵观书院入试,惟有文试的评分机制复杂,需要初阅、复阅、三阅、审核、终审等诸多环节,之所以将文试评分机制作的如此繁复,是因为诗词文赋及杂科的特殊性,想要在这不确定的主观中求得公平,不得不如此;更何况两试中武试展现身体素质决定起步基础,而文试表现出的才华代表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着上限,紧要如斯,不得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