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不被理解的慈母心(2)
“离婚”这件事,薛建平编得太真,甚至,说到最后,竟忍不住地将自己代入了进去,言谈举止间一幅“本就如此”的愤懑、怨怼、懊恼和不甘。
而,这样的情绪,和薛将军数十年如一日地嫌恶杜秀英,打心眼里瞧不上杜秀英这位小儿媳妇有关。
即便,当事人薛建平和薛玲祖孙俩,听了薛建平这番巅倒是非黑白,却又严丝密缝,没一处纰漏的话,也会忍不住地怀疑自己当初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是否确实如薛建平所说那般,否则,为什么他们竟会有一种“入戏”的感觉呢?
然而,杜秀英却并不相信。毕竟,论对薛建平性情的了解,所有薛家人加起来,也不如她一根小指头。不过,这世间,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嘛?——难得糊涂。
“到底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关键时刻也知道应该向着谁,如此,也对得起我这片为她无怨无悔、不求任何回报的慈母心了!”
杜秀英这般感慨了一番,将自己带着薛玲和李文斌相亲这件事,就此盖棺定论后,才又仿佛终于想到了什么似的,带上了几分神秘地炫耀道:“你知道,李文斌是赌王长子嫡孙这件事,我是怎么知道的吗?”
“长子嫡孙?”意味着什么,以前的薛建平不太明白,即便从旁人的三言两语中察觉到了些什么,也并没有放在心上。而,如今的他,又怎会不明白,并生出类似于“物伤其类”的感慨呢?只是,即便如此,自认这些年的阅历,已经修炼到“遇事镇定,处变不惊”的他,此刻,不知为何,心底突然生出无尽的苦涩和颓然,下意识地反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虽然,在这一刻,凭借自己这些年对薛建平性情习惯的琢磨了解,让杜秀英敏锐地感知到了薛建平心底的悲怆和绝望。但,许是薛家男人特有的大男子主义;又许是每一个男人,不论自己在外面如何地卑躬屈膝,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总是一幅“没什么事是自己不能解决”的云淡风轻装x姿态;总之,杜秀英并没有往深处去想。
眼下,杜秀英就一边自得于薛家人对薛建平的疏远和冷待,方便了她牢牢地将薛建平捏在自己手心里,一边却又骄傲于自己虽出身低微,却在嫁入高门后,并没有像周围大多数女人那样,嫁人后就放弃自己的事业,转而过起“相夫教子”的生活,而是在工作上保持着和薛建平“共同进步”的无话不谈,甚至,很多时候,还能帮到薛建平的速度,生活中更是家里家外一把抓,还很好地尽到了“夫人外交”的职责。
就如此刻,杜秀英就微抬下巴,一脸的神秘中有着让人无法忽略的骄傲和自得:“我跟你说过,我和陆高官的夫人是好姐妹吧?!”
虽是问话,却带上了几分肯定的语气。而,薛建平那想也不想地点头动作,和伴随而来的思索,也让杜秀英越发地得瑟了:“外人只知道孙夫人出身于商家,却并不知道孙夫人的娘家是港城数一数二的豪门,更不知道孙夫人的小妹,当年十里红妆地嫁给了澳城赌王。”
“你是说……”薛建平倒抽了口冷气,虽然,在外人看来,中了杜秀英这么个灰姑娘使出来的“美人计”,数十年如一日被杜秀英拿捏在手心里的他,颇有几分“扶不起来的阿斗”“朽木不可雕”。但,到底是受着薛家精英教育长大,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们,放在大院里确实有些不起眼,放在人群中却个个当得起“人中龙风”的说法。这种情况下,再如何地“傻白甜”,也不会蠢得听不出杜秀英的话外之意!
“对!”杜秀英重重点头,一脸的遗憾和叹息中,有着“一片好心喂了狗”的无奈和怅然,“我就是想着,倘若,玲玲嫁到李家,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学会许多经商方面的技巧,更能在关键时刻求助于李家那些有着很多商战经验的长辈,从而顺风顺水地将自己的事业版图扩大到全国甚至全世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完全没个细致的统筹安排。”
当然,和李家这样的豪门联姻,也意味着和港城澳城的豪门都扯上了关系,那么,往后,别的不说,单单在需要用商圈方面的人脉钱财的时候,就只需要说上一句话,完全不需要像其它家族那样,为此而东奔西走,只恨不能做出“求爷爷告奶奶”的谦卑恭敬姿态,让这些来自于各地的投资商看到自己的诚意,进而大发善心地挥挥手,就投入一大笔资金开办工厂或公司。
至于旁的?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可惜,玲玲完全不能理解我这片苦心,就连老爷子也因此而怨恨上了我,唉……”
薛建平的脸就跟打翻了的调色盘一般,青白黑紫什么颜色都能看见,搂着杜秀英的胳膊,也因为疯狂的“脑补”而下意识地用了几分力,直到,听了杜秀英那痛苦的嘶吼,见到杜秀英那泪眼朦胧的模样后,才蓦然清醒过来,紧接着,就是一番发自肺腑的愧疚和歉意。
直到,再次将杜秀英安抚下来后,薛建平才仿若漫不经心地说道:“玲玲是我们老薛家五代单传的‘小公主’,她的婚事不是你我能轻易做主的,不过,阿国、阿富、阿民和阿强四兄弟的婚事,却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需要上心的。尤其,阿国和阿富这哥俩已经27岁,翻过年,就28岁了,我们不能再由着他们了……”
这个时候的薛建平,一幅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上心儿女婚姻未来大事的严父模样。可惜,也就只能骗骗不明真相的外人,想要骗过薛家人,尤其,和他同床共枕二十多年,他一翘尾巴,就知道他想做什么的杜秀英,还真不吝于痴人说梦。
“唉……”杜秀英又是一叹,一幅“等薛建平这个忙于工作,根本就分不出多少心力来关注家庭琐碎小事的大男人,留意到家里儿女婚姻大事,早就连黄花菜都凉了”的无奈模样,“你还记得,六年前,阿国休了将近一个月的年假,回京城探亲这件事吗?”
六年前的事情,搁以往,薛建平绝不会记在心上。
然而,谁让薛建平那次回京城,打着代“十来年没回京城的薛建平和杜秀英夫妻俩孝顺薛将军”的旗号,实际上,除了顺带看顾下薛玲这个一母同胞的幼妹,也是为了杜秀英耗费许久心力终于安排妥当的相亲这件事?
偏偏,这中间,不知为何,莫名地出了岔子。以至于,到现在,每每薛建平和杜秀英找薛志国四兄弟,就结婚生子这件事商谈的时候,都会被四人找出种种借口严词拒绝,更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件事情提溜出来说道一二?
因此,别说六年,哪怕,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只怕薛建平也忘不了这件事!
一直留意着薛建平神情举止的杜秀英,并未错过薛建平脸上那一闪而逝的恼怒和愤恨。而,这样的情绪,一部分是因为被自家儿子毫不留情,屡次扫了脸面和尊严;一部分是因为相比起在薛家说一不二的薛将军,对自家儿孙,甚至整个薛家的控制力,轻而易举就碾压了他。
若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而,最让薛建平愤懑不甘的,莫过于薛家其它三房,也就是薛建平的三位哥哥,对自家儿子的掌控力道远胜于他!
“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孙夫人的身份……”杜秀英摇摇头,一幅“不愿意再提伤心事,但,既然,薛建平难得问起了,总要解释一二,以免再无端被人扣顶黑心伪善的大帽子”,被世人,尤其,不被自己亲生儿女理解的无奈和颓然,“谁想到……唉……只能说,时也,命也啊!”
“我知道,你肯定会纳闷,按理来说,就算联姻,我也不应该想到走迂回策略,而是应该选择李家的姑娘,最好是和李文斌一母同胞的姐妹。”
“最开始,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但,你知道,我和孙夫人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她对我从不设防,在我有意无意的套话中泄露了许多隐秘,所以,我才知道,原来,她的妹妹嫁人的时候才才16岁,而,赌王已经30岁了。”
指望一个30岁的男人,在娶妻之前守身如玉?尤其,这位男人还是事业有成,家业兴旺的大佬?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因此,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孙夫人的妹妹嫁给赌王是因为所谓的爱情,倒不如说是港城孙家和澳城李家一种互帮互助式的“联姻”。
嫁到李家的孙夫人,凭借自己娘家给予的支持,确实能坐稳正房大夫人的位置,但,却并不意味着她就能倚杖娘家的势力,肆无忌惮地打压算计赌王的小妾和庶子女!
是的,按照旧时说法,孙夫人是继室。而,赌王不仅有原配嫡妻,还有十来个小妾,有名有份的三位夫人,以及,接近二十个的庶子庶女,和一对原配生的嫡女。
后宅中,向来少不了勾心斗角,不论谁输谁赢,一时半刻,也不能分辨出来,最多,也只能感慨一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然而,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为了家族兴盛发展而嫁入李家,却一举得男的孙夫人。
即便,孙家提前就预料到了这些,并事先安排了忠心耿耿,擅医会毒又有一定武力值的下人随侍在孙夫人身旁,但,自古以来,就有“只有千日做贼,那有千日防贼”的说法,因此,不过三五年时间,占据了长子嫡孙位置的李文斌就就变成了“三天一小灾,五天一大灾”的招祸体质不说,更有好几次都差点命丧黄泉。
当时,孙夫人和孙家庆幸这些灾难只有一小部分是被忠仆挡掉的,大多情况下都是依靠着李文斌自身的气运而度过的,让知情和不知情的人见了都忍不住就生出“老天亲儿子”的感慨。只是,他们忘记了这样一句话——人的福气是有限的,运气更是如此,否则,也不会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
因此,很快,李文斌就遭遇了最大的一劫——绑架,差一点,就只差那么一点,就惨遭撕票!
若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最最让孙夫人接受不了,公然带着李文斌回归娘家,而,孙家也因此杀上李家门,和赌王签下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莫过于这场绑架竟然是由三位夫人在幕后策划的!
偏偏,碍于这三位陪伴赌王十来年,为赌王生了十来个儿女,因此,别说赌王自己,就是这三位在赌王有意无意放任下拥有一定权势的夫人,也都不会因此就放过孙夫人这位正室。这种情况下,哪怕单纯地为了保命,孙夫人也不会再继续待在澳城。
幸而,孙夫人有一个同样强势的娘家,因此,很快,就利用此事为孙夫人和李文斌母子俩谋到了足够多的利益。刨除一些现金、珠宝古董、房产和股份这些最基本的补偿,还顺势逼迫赌王签下了这样一个约定:孙夫人和李文斌母子俩长住娘家,赌王必需将自己最信任器重的保镖团队中的精英团,挑十个出来贴身保护母子俩,并且,保证每年至少有三个月时间能到大陆来陪伴在孙夫人身旁。
然而,财帛动人心。
要知道,赌王名下的产业遍布世界,论身家,早已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富豪。偏偏,赌王所在的家族又一直延续“长子嫡孙继承七成家产,两成由嫡次子继承,剩下一成由庶子继承,倘若,没有嫡子,那么,就从庶子中挑选一个最优秀的记为嫡子,分得七成家产,剩下三成由剩下的庶子均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