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北上
定北城外自有韩匡凝的几十骑护卫等着他,韩匡凝骑在马上慢慢朝北边走去。一路走一路想着与李晟基的会面。 这人表面倒很普通,不过以他为了一个普通下属送五百两黄金给他,还亲自送出边墙外,日常是如何对待下属的可见一斑,而遥远的漠北,其下属挂念故土、故人,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李晟基,李晟基在佑国军的军心又可见一斑。 或许这就是这位刚满三十岁的节帅为何屡战屡胜、威震天下的一个原由吧,韩匡凝回头看了一下,远处以前残破的边墙,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关城的定北城,在暮色中显示出了它那巍峨、厚重的身影,关城里隐隐有钟鼓声传来,韩匡凝刹那间仿佛到了洛阳、幽州,一时不禁痴了…… 回到大同,李晟基又将李晟基那封信仔细研究了一些,这封信一共有四张纸,表明上是李承基叙说自己在草原的遭遇以及对他、横刀都的战友的思念之情,但李晟基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横刀都几个他器重的人中,姚猛忠勇,粗中有细;欧阳浩大大咧咧,却心细如发;季无忧兢兢业业,值得托付大事;刘承威剽悍精细,是方面大将的上上之选;李承训全面,对自己忠心耿耿,也是方面之将好的人选;秋悲风聪明果敢,但这个时代的烙印在他身上最深;李继基温厚,四平八稳;王存章普普通通,胜在对他、三娘忠心耿耿。 而李承基与以上诸人都有所不同,除了与自己的身材、相貌有些相似外,李晟基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他。 上述诸人的特点他倒都有一点,不过这都不是最关键的,李晟基最后想了想,用四个字来形容他比较贴切,亲近、忧郁。 他对自己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但与自己随和、豁达的个性不同,李承基显得有些忧郁,估计跟他从小是一个孤儿有关。 忧郁的人一般比较内向,而内向的人心都比较细,他大老远的让别人送一封信、一件破旧的羊皮袄给自己,绝对有深意。 再研究了一下那封信,终于发现端倪了。 这时的书写都是从左至右竖着写的,如果将信纸分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这封信左上角的第一个字与右下角最后一个字中间还有十几个字,这些字成一条直线。 四张纸都是如此,李晟基拿起第一张,从右下角往左上角念。 “弟欲于六月十日领鄂能温部上下六百余口返归大唐,勿念” 第二、三、四张纸上都没有这样的暗示,李晟基看完了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这个李承基,你脑子缺根弦啊,这北海到大同,不下四千里,你区区一个小部落五百人,想成功穿越这凶险迭生的四千里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 烦躁不安地在书房里走了几下,无意中将放在桌子上的那间破旧皮袄碰到地上,李晟基将它捡起来,一股汗臭味、羊骚味还附在它身上,其它方面和普通的羊皮袄没什么两样。 这家伙,千里迢迢让人将他自己穿过的烂皮袄捎给自己作甚?如果他准备长期在鄂能温部待下去还可以理解,可他明明暗示自己要回来。 拿起皮袄又细细检查了一下,没发现什么异常,不过这皮袄连着一顶羊皮帽子,帽子的成色比皮袄新了许多,一看就是后来加上去的。 李晟基心里一动,将帽子拆下来,帽子里面是一层麻布,外边是羊皮。 他将手伸进两层之间,从中取出了一张羊皮。 羊皮上密密麻麻秀着一副地图,从清水河附近到大同北边,一直到北海附近,沿途的道路、水草、部族、驻军都标的清清楚楚,地图的右下角还有李晟基教给横刀都画图时的必备知识,图示和比例尺,不过也就是一个大概。 这幅地图应该是李承基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到鄂能温部后画了草图,最后让他的婆娘绣出来的,针脚较粗,估计也是用一种当地的树皮编成的线织成。 “这家伙,自己让他探查草原虚实不过是随便说了一句,他竟然……”,看着这张羊皮袄、这封信,李晟基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第二天,高彦均带着渤海都四百骑、八百匹马先行出发了,他以前跟着高模翰去过乌古敌烈统军司和梅里急部,对那边的地形很熟悉,加上一身契丹皮室军的打扮,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可以可以穿越四千里路抵达鄂能温部。 李晟基让高彦均找到鄂能温部后阻止李承基,让他呆在那里先别动,自己准备出动大军北上去接应。 李晟基打算北上还有另外一个心思,那就是历练新兵,特别是那近三千刚转成的黑甲骑兵的弓箭手、两千弩手。 第二日,李晟基不顾欧阳浩等人的劝阻,带着上官景两千七百由弓箭手转过来的黑甲骑、五百满十六岁的孩儿兵、高彦平的归义都(有契丹属珊军的服饰,熟悉草原的情况)、姚静的两千弩手,还有李晟基专门为草原作战打造的偏厢车 一千辆、岳军候的第三都、横刀都从定北城出发了。 原本李晟基不想带步军,不过岳军候说前几次战斗自己的第三都没有捞到独立作战的机会,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把他带上,最后李晟基没办法,也想检验一下改编后步军的战斗力,便把他的第三都也带上了。 由于上官景在弓箭都和骑军都都干过,所以这次新练出来的黑甲骑便由他临时带着,新的弩手由姚静带着,此次北上一共有骑兵四千七百人(黑甲骑、归义都、横刀都、孩儿都)、步军一千五百人、弩手两千人,粮食、武器辎重都放到偏厢车上,由第三都和弩手照顾。 总计八千两百人,又有长一丈、高五尺、宽三尺的四轮偏厢车遮护,李晟基这次北上,比李陵北上的五千步军强多了。 每辆偏厢车可装载物资两千斤,一千辆就是两万斛,当然不可能全部装载粮食,箭只、帐篷、备用的车轮、武器、水,可满足大军三个月的作战需要。 由于已经是五月份了,漠北大草原的雪已经完全融化了,新草也开始长出来了,所以这次北上的战马、驮马都没有备草料。 而水源李承基的地图上都标的有,加上归义都、孩儿都的士兵对草原天生的嗅觉,也不虞为水源发愁。 大军每天行军八十里,骑兵还好说,岳军候的第三都在步军里面也算是一支强军,勉强还应付的过来,姚静的那两千原偏关、静边军、横野军、天成军出身的弩手可就吃不消了,幸亏李晟基这次还带了一些备用马匹,让他们轮流骑马,最后勉强跟上了大军。 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周围景色都差不多,也没有明显的道路,如果没有向导或地图指引,迷路那是必然的事。 幸好李晟基有地图,地图上李承基还按照以前李晟基教给他们的在上面标注了“n”“s”、“e”、“w”四个字母,当时横刀都的人还问他这些歪歪扭扭的是什么字,李晟基嗫嚅半天才说这时军中专用字符,分别代表北、南、东、西四个方向,你等牢记即可,无需多问,他倒是想直接写四个汉字,可惜手快了想改也来不及了。 另外李晟基在洛阳时还从李重美那里要了一副前唐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的简易地图,虽然比较简略,但与李承基的两相对照,勉强可以用。 前唐从云州出发到北海有一条驿道,现今虽然湮没于荒草旷野中,但细心的人还是会发现一些端倪——每隔两百里都有一些建筑物,现在虽然荒废了,但依然有迹可循。 一路北上,李晟基让横刀都带孩儿都着四处巡查,对照地图,发现疏漏之处先记下来,回去之后再进行订正。 大同往北约三百多里,有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当世人叫九十九泉,后世叫集宁,此处扼控大草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耶律德光原本在此处设有皮室军一部,由皇族掌控,不过现在的情况大变了。 耶律阿保机即皇帝位后,废除了以前的可汗推选制,其弟不满,纷纷反叛,包括耶律安端、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后来叛乱被平息,耶律阿保机杀剌葛,赦免迭剌(契丹文字的创立者)、寅底石(阿保机的亲弟弟)、安端(其妻向阿保机告密)。 当时契丹的核心部族有两部,一是阿保机所属的迭剌部,另外就是乙室五部了(契丹后族之一,与述律平依附于契丹的拔野古小部族为契丹帝国两大后族,契丹皇族称之为国舅部,皇族姓耶律,后族都姓萧),平定叛乱后,阿保机及其子孙自领迭剌部,并以其为核心创建了皮室军、属珊军,后来又统一为宫帐军。 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则统领乙室五部,加上依附于他们的一些小部落,实力依然非常强大,但与耶律德光是面和心不和。 现在在九十九泉的正是耶律安端和耶律寅底石的儿子耶律刘哥,他们以前驻于九十九泉以东,契丹国大定府以西的区域,李晟基刚从云州出发时,驻守中京大定府的耶律德光便知晓了,随即严令叔父乙室五部夷离堇耶律安段、堂兄/祥稳耶律刘哥带着乙室部骑兵拔帐西去阻截。 耶律德光当然不能任由李晟基在自己的帝国纵横驰骋,但自己又要防备耶律突欲,加上已经从韩匡凝那里得知了李承基的事情,大概明白李晟基此次北上要做什么,便起了让耶律安端、耶律刘哥二人于李晟基拼个你死我活,自己坐收渔利的心思。 乙室部的战士他当然心痛,不过现在耶律德光的核心力量是迭剌部和汉军。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二人先后多次越过边墙掳掠汉人,前后不下几十次,掳掠的总人数超过百万,这也是幽云十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凋敝的重要原因。 掳掠过来后,分驻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龙化州(阿保机一开始的都城)、仪坤州(皇太后述律平的故乡),建立城郭,劝事农桑,强壮者纳入皮室军、属珊军、汉军。 由于阿保机的农税比幽云一带轻得多,被掳掠过去的汉人也安定下来,对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也忠心耿耿。 耶律安端与耶律刘哥对耶律德光的算计也心知肚明,不过以他们乙室部的精锐对付李晟基,如果成功了则大涨二人在契丹国的声威,增加对付耶律德光的筹码,就算失败了以他们一万骑兵(乙室部五千,依附部族五千)的脚程,撤回原来的地盘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