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七章 短期规划
小黄牛就读于港大社会科学系,这门学科到底是干嘛的,李亚东还真不知道,比他小一届,今年读大二。
她们这些大城市里的孩子,普遍读书都比较早。
有她作为向导,自然事半功倍,李亚东进入港大后,很容易找到了教务办,里面有个科室,专门负责留学生的相关事宜。
一名顶着大肚腩的男老师接待了他,原本李亚东还有些担心,因为他的情况比较特殊,属于不上不下的那种,重读的话,肯定不想,读研的话,又不够资格。
不过与这位男老师交谈了一番后,李亚东就知道是自己多想了,人家哪管你这么多,只要补齐学杂费,并且通过相关的专业试考核就行,有本事你可以一层一层往上考,直接考研都成。
学校对于留学生的管理相当宽松,基本上只会监管两件事情,一是学杂费有没有缴清,二是升级考核有没有通过。
至于平时有没有上课,有没有迟到早退,谁管你?
一切全凭自觉,考试通不过,就不给你升学、不给颁发毕业文凭,就这么简单。
妥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模式,那像之前在北大,学校把你当成国家栋梁,老师把你当成自家孩子,细心呵护,用心栽培。在这里,想都不用想。
不过这种纯放养的教学风格,对于李亚东来说,简直就太爽了,可谓如鱼得水。
港大的文凭,有个卵用,他将来如果还要凭这玩意儿混饭吃,现在就好直接自己掐脖子把自己给弄死了。
在老师的指引下,李亚东缴纳了学杂费,办好了学生证,又在校园里晃悠了一上午,大致的踩了个点后,也就骑着还没有悬挂牌照的摩托车,来到了摩托车行。
办理牌照的事情很简单,车行的工作人员轻车熟路,驱车将李亚东带到车辆管理所,忙活了大约两个小时后,往MC16上安装了一套小黄牌。
……
李亚东愉快的香港学习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鉴于学校那边对他的不管不顾,他也懒得天天去报道,隔三差五的过去露个脸,让老师知道他没有被古惑仔给嫩死,大概也就可以了。
香港这边的物资要比内地丰富得多,齐家兄弟买了几套健身器材,天天就在楼顶上操练,而李亚东则买了一大堆报纸杂志,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开始研究自己的发财之道。
八十年代的香港,就正经行当来说,最赚钱的事情有三种:炒股票、搞房地产,拍电影。
房地产就不提了,以他目前的资金,肯定是玩不动的。
如果是在香港搞房地产,李亚东倒并不介意,主要是因为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熟,可供选择的模式很多,并非一味的拿地、盖楼,然后卖给老百姓。
这个属于住宅地产,李亚东这辈子打定了主意不触碰的一块。
但不干住宅地产,他却可以干商业地产。
这也是目前、包括日后,香港最赚钱的地产模式。
受限于香港的地理面积,各大地产商愈发意识到,建房子卖给老百姓,一次性买卖,其实并不划算。
换作十年前,他们也是这样干的,但到了如今的八十年代末,真正的大型地产公司,其实已经开始转型,拿到好地皮后,是绝对不会建住宅出售的,而是建商场,建写字楼,建大型城市中心。
也不卖,而是租,租给那些老板办公司,开店铺。
这样就可以形成持续的盈利模式。
譬如香港著名的九龙仓、和记黄埔,它们分别率属于船王包玉钢和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写字楼和商场就多不胜数,主要就是靠租赁。
当然,内地的万达,将来也会采取这样的模式。
二零一七年,万达的商业租金收入高达255亿,九龙仓也有107亿。
有多赚钱,自不用提。
能租得起写字楼、商场店铺的人,家庭条件肯定比较优越,赚他们的钱,李亚东没有心理压力。
炒股票的话,这是李亚东接下来肯定会做的事情,之前来香港时,他还没有朝这方面想,但这几天看了一堆财经杂志和报纸后,使得他突然想起一件事。
那就是一九八七的全球大股灾!
这次股灾他约莫记得发生在今年的十月份,但具体是那一天,他暂时还没想起来,所幸记得一个特殊称谓,叫作“黑色星期一”,他翻看过日历,今年的十月只有四个星期一,分别是5号、12号、19号,26号这几天。
感觉上应该是19号,只是目前不能确定,因为时间还早,现在倒也不急。只需时刻留意股市变化,研究其中规律,李亚东自信,到时即便他还是想不起来,大概也能分析出来。
这次大股灾,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李亚东而言,无疑就是一场大机遇。
如果不能把握住,简直天理难容。
自从想起这件事情之后,他要赚钱的决心就更加坚决了,因为人这一辈子大概有两件事情最糟心。一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二是发财的机会送上门,你却没钱投资。
所以在十月份之前,他必须得尽可能的赚取更多的钱,因为口袋里的钱越多,所能撬动的资本也就越大。
他记得这次股灾始于华尔街,仅仅一天之内,美国就蒸发掉了5000亿美金,他的心也不大,弄个零头来就好。
至于拍电影,李亚东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八十年正值香港娱乐圈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影星,其中也不乏他所喜欢的人,上辈子只能在荧幕上看见他们,这辈子如果能在现实中接触一下,也是一件美事。
况且,这个年代拍电影是真的赚钱。
一九八七年,香港一共拍摄了一百多部电影,其中票房过千万的,就有三十二部。
而你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几十万就能拍出一部小成本电影了,好一点的也就两三百万的样子,只有真正的大制作,才能达到五六百万的规模。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投资了,但凡投资金额达到五百万以上的电影,出片方为了提高知名度,肯定会打出类似于“千万巨制”这样的广告语。
由此可见,拍电影有多么赚钱。
而且,拍电影有一点非常适合李亚东当下的需求,那就是赚钱的速度快。
这个年代拍电影远没有日后那么繁琐,也没什么后期制作,投资人找好导演,谈下演员,租下场地,准备好设备,基本也就可以开拍了。如果有完整的剧本最好,没有也没关系,先弄个开头,一边拍的时候再一边想。
讲起来的话,虽然要比六七十年代的“七日鲜”讲究一些,但通常一部电影的拍摄周期,其实也就几个星期。
然后上了院线,就可以回本了。
……
李亚东将自己闷在屋子里好几天,思索再三后,给自己拟定了一个短期规划,时间截止到今年的九月末。
房地产目前不提,在这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需要齐头并进,一边摸索股市行情、寻找商机,一边涉足香港娱乐圈,招兵买马,拍出自己的电影。
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的累积资本,以便在即将到来的全球大股灾中,狠狠地收割一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