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扣篮大赛(下)
阿隆·戈登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将,相对来说,压力远小于已经扣篮王加身的扎克·拉文。不过扣篮大赛这种地方,除了比完成度以外,还要比创意。
德怀特·霍华德身披超人披风,布莱克·格里芬飞跃汽车扣篮,以及贾维尔·麦基同时扣两个篮筐,均属于拼创意的典型。
阿隆·戈登站在篮板左侧,将球抛在篮板侧方,使其反弹到了半空中。
球到人到!
阿隆·戈登右手抓球,空中过渡到左手,迅猛快速扣篮。
徐天动态视力出色,全部捕捉了阿隆·戈登的动作,一句国语的赞叹直接出口。
安德烈·德拉蒙德没更多的动作,右手抓球,抡圆了胳膊大风车扣篮,以一记并不具备创意的动作结束本次扣篮大赛。
扎克·拉文再度登场。这是首轮比赛最后一扣,加上扎克·拉文的威名,自然吸引到无限的关注度和目光。
徐天双手环抱在胸前,尽量放宽期待,等待这可能技惊四座的扣篮。
扎克·拉文强在滞空,动作利落程度不如阿隆·戈登,只能以己之长,击人之短。
罚球线飞起扣篮王,舒展的动作震四方!
五位评委无法掩饰对扎克·拉文的欣赏,均给出10分。两位进军决赛的选手,前三次扣篮全是满分。
tnt的四位黄金搭档坐在演播室,畅谈这次扣篮大赛。他们的观点相似,认为扎克·拉文和阿隆·戈登属于同级别选手,不会轻易分出胜负。
争议点才是关注度,很快演播室的话题从和平的统一观点转移,转变成了充满争议的比较。而比较对象,就是本届的扎克·拉文与阿隆·戈登和2000年的文斯·卡特、特雷西·麦克格雷迪和史蒂夫·弗朗西斯,争论的话题,就是哪届更加优秀。
espn的演播室也没闲着,史蒂芬·a·史密斯和女主持人同样在争论哪届更激烈,他的言辞犀利,使得演播室里火药味十足。
导播对史蒂芬·a·史密斯的这种风格甚是满意,将镜头主要对准他,让网友可以从他的言语里找出漏洞,从而疯狂对节目进行攻击。
扣篮大赛决赛到来,扎克·拉文和阿隆·戈登正面对决。
现场主持人详细介绍了扎克·拉文和阿隆·戈登前几扣的资料,让刚打开电视机的观众,可以清晰了解首轮的战况。
阿隆·戈登虽然表现惊艳,但毕竟并没有辉煌过往,同分情况下,在决赛依然先出场。
扎克·拉文认可了阿隆·戈登的实力,两人登场前,捂着嘴低声交流一番。
阿隆·戈登双手抓球,触摸着篮球熟悉质感,找回心中对场馆的归属感。
聚光灯和热情观众已就位,接下来要看的就是最后的四次扣篮。
阿隆·戈登不运球,右手抓住球起跳,空中转身加上胯下换手,如身背双翼般停留在空中半秒,左手大力轰炸篮筐。
徐天再也无法保持冷静,融入周围的气氛,热情为阿隆·戈登欢呼。
扎克·拉文被这一扣给惊到了,不过还是展现绅士风度,和走到场边的阿隆·戈登击掌。
媒体记者都认为去年的扣篮大赛扎克·拉文留了力,对阿隆·戈登的表现充满赞叹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扎克·拉文的期待。
扎克·拉文左手运球,冲到罚球线内一步,收球滑翔起飞,篮球经过胯下换手,来到空着的右手,一记胯下换手扣篮完成。
评委们对这记扣篮的精彩程度略显失望,但还是按照惯例,给了扎克·拉文满分。
阿隆·戈登再度登场,准备放出最后的大招。
球员和球迷们都从座位上站起身,安静等待这决胜负的一记扣篮。
阿隆·戈登运球加速,飞跑着冲击篮筐,罚球线内两步,蓄力弹簧腿起跳,空中完全展腹。紧接着,他的身体蜷曲,篮球经过胯下,由左手倒到右手。
终于,他再次展开身体,双手抓紧篮球,完成一记石破天惊的双手扣篮。
徐天忍不住爆了句粗口,对阿隆·戈登更是刮目相看。
乔治和科比是黑人,更擅长表达情绪,笑着捂住面颊,佯装这样残暴的扣篮不应该看到。
评委们激动的无以复加,先是整齐的举起10分牌子,接着从凳子上起身,与走过来的阿隆·戈登击掌。
扎克·拉文看到阿隆·戈登这记充满美感和爆炸力的扣篮,全身起了鸡皮疙瘩,求胜欲望无限高涨。几种花样繁多的扣篮动作,像幻灯片似的出现在了他的脑海。最终,他决定大道至简。
现场球迷屏气凝神,观看扎克·拉文最后一扣。
扎克·拉文中圈运球,等到场馆内彻底安静下来以后,快速带球跑动,罚球线直接起飞。
罚球线胯下换手扣篮!
徐天见到过不少罚球线起跳的扣篮,但加上胯下换手动作,他还没在nba里见过。这样的扣篮,比起阿隆·戈登的滞空展腹扣篮不遑多让。
两人再次全部拿到满分,未能分出胜负,加赛一轮。
阿隆·戈登扣完了所有具备创意的东西,没想到扎克·拉文还能招架的住,最终一扣出现些微失误,得到两个9分的积分,总分为48分。
扎克·拉文同样用完了所有创意,但既然阿隆·戈登没拿到满分,他的心理压力自然减轻了许多。
徐天意识到这记扣篮很可能分出胜负,专注的看扎克·拉文的每个动作。
扎克·拉文先将球砸出去,随后罚球线内两步起跳,充分利用弹跳接近篮筐,左手抓球,胯下换手,右手轻巧利落的完成扣篮。
评委们虽然还想看到两位杰出扣将的对决,但扎克·拉文的这记扣篮无可指摘,成功收获了满分。
扎克·拉文以六记满分的扣篮,强势卫冕扣篮王。
阿隆·戈登倾尽所有,展现大将风度,走上场祝贺从他手上夺走扣篮王的扎克·拉文。
媒体记者抓住机会,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个镜头,并快速把它发布到了网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