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摄政女王二十三
彻辰带着使团前往里加,罗伯特·道格拉斯将众人拥戴克里斯蒂娜成为瑞典女王的决定告诉了女王并奉上效忠的文书。
对于这从天而降的意外之喜,克里斯蒂娜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她接过了效忠的文书,并宣布对曾经效忠卡尔十世的贵族和军官既往不咎。
无论是一直为克里斯蒂娜效力的雇佣兵还是使团的成员,此时都皆大欢喜。
而当会面结束,克里斯蒂娜将罗伯特·道格拉斯将军独自留了下来。
“女王陛下。”罗伯特·道格拉斯向克里斯蒂娜行礼道。
克里斯蒂娜示意罗伯特·道格拉斯不必多礼。接着,她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儿,克里斯蒂娜才开口道:“将军,卡尔去世的时候你在场吗?”
罗伯特·道格拉斯垂下了眼皮,露出一脸的悲戚。
虽然他真正效忠的是克里斯蒂娜,对与卡尔十世君臣多年,卡尔十世待罗伯特·道格拉斯也一向不薄,人非草木,又孰能无情。
“卡尔十世陛下去世的时候,我就在他的身边。”罗伯特·道格拉斯声音低沉地说道。
“那么,他是怎么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的?”
克里斯蒂娜急切地追问当时的情景。
罗伯特·道格拉斯回忆了下,他对克里斯蒂娜说道:“陛下的身体本就不好,那是在丹麦落下的病根。当他得知您夺取了里加后,陛下他惊怒交加,连吐了好几口血。布拉厄·威兴斯堡元帅恳请陛下返回斯德哥尔摩休养并由他带领军队来里加讨伐您,可是卡尔十世陛下拒绝了,他强撑着病体执意要御驾亲征。”
听到罗伯特·道格拉斯说起卡尔十世的执着,克里斯蒂娜的内心涌起一阵悲凉。
“卡尔,你即便病入膏肓了却仍把我视作最大的眼中钉、肉中刺而必欲处置而后快吗?”克里斯蒂娜想道。
罗伯特·道格拉斯却不知道克里斯蒂娜内心在做如是想,他继续说道:“就在大军沿着道加瓦河水里并进的第二天,卡尔十世陛下在他的坐船上晕倒了。接着就是不断的高烧,我们的军医给陛下看了病,连他都连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体温,那温度简直就是要把人融化了一般。军医勉强开了药,可是到了这个时候,陛下已然药石无用了。那天晚上我记得随军的神父为陛下领受了圣餐,并准备听他临终的忏悔。”
“他说了什么?”
“陛下命神父离开,并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自己的确需要忏悔,但不是对上帝,而是对另外的人。”
说完,罗伯特·道格拉斯看了克里斯蒂娜一眼。
在将军看来,卡尔十世临终时说的那人无疑应该是克里斯蒂娜了。
可克里斯蒂娜的脸上却不见喜怒,她只是说了句:“宽恕他吧,上帝。”
“随军神父退下后,陛下将我等召集到了他的身边。陛下他手里抓着带有耶稣受难像的十字架,他以一种急切而又压抑的声调要我们宣誓,宣誓至死也永不背弃于他的儿子。”
“这么说,卡尔他在临终时立下了遗嘱,让他的儿子继承王位?”
“是的,陛下。”罗伯特·道格拉斯明确地答道。
接着,罗伯特·道格拉斯脸上流露出尴尬的神色。他似乎是硬着头皮说出下面的话:“不过,我们认为那只是卡尔十世陛下在弥留之际的胡言乱语。众所周知,当时陛下他已经处于弥留了,而王子他不过四岁,根本没有能力统治一个国家。”
弥留之际、胡言乱语,这就是那些向克里斯蒂娜投诚的贵族和军官为自己找到借口。也只有这么想,他们的内心才能免遭背弃誓言所带来的谴责。
罗伯特·道格拉斯后面的话克里斯蒂娜并没有听进去,她挥了挥手,示意将军可以退下了。
3月5日,克里斯蒂娜率领拥戴自己的大军朝着斯德哥尔摩进发。
途中,海德维希·伊丽欧诺拉王后的支持者屡次派兵堵截,但是所有军队一见到克里斯蒂娜的旗帜便就阵前倒戈。几乎所有克里斯蒂娜时代的老臣又回到了她的身边。
而在斯德哥尔摩的笔杆子们更是极尽见风使舵之能事:
当克里斯蒂娜从里加出发进军斯德哥尔摩时,一家斯德哥尔摩的报纸的标题是这样的《吃人的女怪物从里加出发》;第四天《贪婪的魔鬼向雷瓦尔前进》;第七天《篡位者进入纳尔瓦》;第十一天《克里斯蒂娜占领维堡》;第十四天:《前女王接近斯德哥尔摩》;第十五天《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忠诚的斯德哥尔摩》。
3月20日克里斯蒂娜回到斯德哥尔摩,此时的她已经拥有一个2万人的正规军和5万人的志愿军,海德维希·伊丽欧诺拉王后则试图带着年幼的卡尔十一世逃回她的母国,可是刚离开斯德哥尔摩的王宫,她们就被“起义者”逮了个正着。
总算的,这些“起义者”没有对她们母子下毒手,而是押送前往了乡下的一处庄园,等候新国王克里斯蒂娜处置。
在进入斯德哥尔摩后不久,克里斯蒂娜正准备如威登贝格等人所期望的那般马上登基,可在她见过前来向她宣誓效忠的卡尔·古斯塔夫·弗兰格尔男爵后,克里斯蒂娜突然改变了主意。她突然带着卡尔松和彻辰,前往海德维希·伊丽欧诺拉和卡尔十一世暂时寄居的那处乡下庄园。
囚禁二人的那处是一座老旧的庄园。这处庄园本是为了瓦萨家族的成员狩猎所建的,它的附近就是一大片的原始森林。数十年前,这里曾经是国王最喜欢来度假的地方。
但“北欧雄狮”古斯塔夫继位后,这位爱好战争胜过狩猎的君主便一次都没有来过这里。之后的克里斯蒂娜极少前来,卡尔十世更是自从登基后不久就把时间都花在了战争上,无暇顾及其他。
故而此处日益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