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南王治国
大虞境内的封国,所辖地域,都是两州之地。因沼岭州非常广阔,其面积远远大于其他州郡,所以新立的南国,在五个永久性封国中,面积最广。沼岭州内所有民众,已归化虞国数百年了,原有的蛮人,早已成了人们心中,遥远的记忆。最南端的天恩平原上,最初的蛮人部落,也早已衍变一个个家族势力,居于天恩城内,与内陆宗族,没有太大差别。 沼岭州境内,越往南边,环境越是恶劣。民居分散于深山高岭之间,险滩恶水之旁,相互联系较少。几百年来,上国朝庭也在沼岭州内,修建了几条官道,但相对于广阔的沼岭州,官道实在太少,连通作用,非常有限。 百里轩与马小虎、燕芸三人,或乘车马,或是徒步,在南国俗世中,随意巡游,一路之上,难免要做些救死扶伤、开路搭桥之事。他们晓行夜驻,这一游走,便是一年有余。在此期间,三人所说之事,仅限于一路上所见所闻,百里轩从未对马小虎与燕芸二人,说经传法,他仿佛真将自己,当成了一个普通的俗世游者。 俗世巡游,百里轩感受到,而且也享受着,一种特别的宁静。这般宁静,让他踏实、放松,仿若长年在外漂泊的游子,一朝回到家乡故里。这个时候,他心境安详,见到任何事物,都觉得亲切祥和,就算见到不平事,他的心态,依然平和得掀不起一丁点波澜。 修士避世为修炼,俗世寻道亦为修炼,百里轩既往,也曾几次走进俗世,除了平复心境,修养心性之外,他总有一种感觉,在俗世里,他还能寻到更多东西。这其中,或许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他享受着宁静的同时,也有意在寻找。只是,他还不知道寻找什么?若说寻道,他还不知道,他的道在何方?甚至是否真在俗世里?他也不知道。 且说南王百里长青,南国成立之初,他被燕芸送来豳州城,只身上任。当时,他对政务,一窍不通,身边也无可用之人,初任南王,对封国世情官场,两眼一抹黑。临来之前,他只接受祖上简单的八字训示,再无其他,亦即如何去接人待物?如何去治理封国?完全靠他自己。 百里长青凭南王印,接管封国,成立南王府,掌管王权、财富,享受奢华王候生活,身边时常,围拢一批侍臣、官史,却没有让他忘乎所以。他深知自己南王尊位,乃祖上荫泽所致,不敢有忘祖上训示,遂苦心积虑,想出一个奉行祖上训示的治国之法。 百里长青在延续原有官府体系的同时,另设了三个官职。这也是南王之下,最高的三个官阶,分别为司政、司安与司察。司政负责南国一切政务,司安则负责南国内的治安,而司察则负责监督前两者履职情况。 司政、司安与司察,各负一职,也组成相应的官府机构,整合各级官府,原班人马。各州府的政务官,原有的官名不变,统归司政统领;各州府的校场,也保留下来,只是兵役少了,校场内的官兵也少了,各武官官阶不变,统归司安管辖;而司察所统领的官员,分别从前两者中选取。 如此一来,司政、司安与司察,三者各司其职,分权而立,又可互为监督,让一应轻傜薄赋的政令,都能有效执行下去。又南国内所有大事,最终决策权,集于南王,身为南王的百里长青,能够做到及时决策,便算是勤政爱民了。他在治理封国之间,也延用一些奖惩措施,促使官史勤政;也培植一些亲信,安插到各个官府机构,以防官官相护、勾结舞弊。 苦心积虑治国之法,在推行期间,成效不错,只是,百里长青逐渐发现,其中的疏漏,几乎也是层出不穷。他曾针对疏漏,深究过几次,发现其中利益纠葛,盘根错节,勾心斗角、移祸栽赃,错综复杂,有时牵扯的人际关系,简直没完没了。他最终认识到,治世治人,绝非易事,只能权衡利弊,有取有舍,没有完美的治国之方。 百里长青谨奉祖训,兢兢业业,虽没有突出的强国富民壮举,但‘轻傜薄赋、勤政爱民’的祖训,还是能够做到。做上南王十一年,百里长青才算初步,捋顺封国治理。却在这时,他接到下人来报,有其他封国使者,将要来访,而来访的使者,来自另几个永久性封国。 对于南国之外的情况,百里长青了解得并不多,但也知道,那些永久性封国,都是授予修真家族的。所以,对此次来访者,百里长青以为,那是修真家族之间的交往,第一时间便去了三鼎宗,将祖上百里兴,请到豳州南王府。 说来也巧,正值封国使者,到访的前一天傍晚,百里轩与马小虎、燕芸三人,驾马车来到豳州城。各处城门以及城中各主干街道上,都加派了官兵巡视,令整个豳州城的气氛,比平时要严肃不少。 一处规格上佳的客栈内,地字号雅间里,百里轩、马小虎与燕芸三人,坐上一桌丰盛的酒席,正准备品尝当地名馔。此时,傻牛推门,走了进来。 百里轩向傻牛,微笑点头,招呼道:“牛兄请——” 马小虎与燕芸,却是站起身来,恭敬的将傻牛,请到座中。 傻牛一入座,便看向酒席,似在寻找什么?百里轩不待对方发话,取出几壶梦里仙递了过去,笑道:“这是灵酒,修真界才有。牛兄莫非静极思动,有心要进修真界走走?” “此物只有你才有,欺我孤陋寡闻么?”傻牛将递来的梦里仙,统统收了,手里还攥着一壶,启了封盖,往嘴中灌了一大口,稍久之后,才咋咋嘴,“难得百里兄来这里一回,不讨几壶梦里仙,未免太亏待自己了。”说罢转脸,看了看燕芸,又转向百里轩,“这小子怎么样?还教得么?” “他自行筑基,外丹法已入了门槛,主修金丹道大派正武门的正元武道。”百里轩正而八经的说道,“他是一个不错的弟子,心性比较沉稳,基础还算扎实。” “爷爷——”燕芸颇感羞赧,拽了一下傻牛的衣袖,“师尊深究天人,无所不通。你老人家莫要对我,期望太高,我若能学到师尊一分本事,便算是了不起了。” “哈哈……”傻牛大笑起来,“不错不错,你小子终于知道深浅了。看来这些年,你确实长进不小哇。” “师尊与我们一起,巡游南国已一年有余。”燕芸接着道,“爷爷,你还是向师尊说说,南王府的情况吧。” 百里轩这时说道:“蒙牛兄一直照看宗族后辈百里长青,有劳牛兄费心!” “你那后辈,也很不错,没有贪图享受,做事中规中矩,兢兢业业,确实为平民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傻牛说得中肯,“你将他一个人,放到南王府,在陌生的环境中,全凭他一个人打开局面,施策施政,治理封国,有点难为他了!虽说南王在治理封国中,还有不少疏漏之处,但平民百姓的赋税,确实少了很多,而且每年来校场服役的人,也少了,百姓的日子,相比南国成立之前,好过多了。南国才成立十余年,南王能做到这样,算是很不错了。” 百里轩不动声色,点了点头。一年多时间在俗世巡游,他也了解南国民间情况。 傻牛见百里轩未置可否,继续说道:“百里兄,难道你对南王,还不满意?你不能指望别人,都能与你一般!南王真的不错,他也聪明,很有办法,管理那些政务官,也有一套。你看他设立司政、司安与司察,三者各司其职,既分权而立又互为监督,有效避免了很多官场弊病。这种办法,确实高明!” 百里轩脸上,露出些许笑容,点头应道:“嗯,是很不错。”说罢,他打起手势,示意禁声。 在场众人,燕芸尚未结丹,不明所以,余者皆释出神念,扫向雅间之外。接着,四人安坐,慢慢品肴饮酒,只是不再说话。 楼上天字号雅间里,十多个酒保、杂役,一阵忙碌,张罗出一桌丰盛宴席。随着酒保杂役们离开后,继之走进来几位打扮精致的侍女,侍立于宴席四周。稍久之后,这处天字号雅间里,才陆续走进来九位锦衣绣服的正客。这九位正客,每三人一起,皆一主两从,明显来自于不同的三方。 九人走进雅间,相互间稍作谦让后,便围坐到宴席之上。从他们之间的寒喧中,便可知晓诸人身份。其中三位主客,便是南王府的三位达官要员,分别为司政官——丰治平丰大人、司安官——沈垂正沈大人、司察官——杨言杨大人。而坐在三位达官两侧者,便是各自的门客。 众人落座之后,率先发话的,是司察官——杨大人:“我等蒙王上恩遇,各负重任在肩。丰大人不顾避嫌,将我等聚在一起,不知有何要事?” 司政官——丰大人,稍作沉吟,应道:“这个……明日四国使者,便到达豳州城,对方已先行遣人,拜访过本官,所携拜礼不薄,拜托本官,明日向王上谏言通商之事。想必二位大人,与本官一样,亦受此托。不知二位大人,如何处之?” “往常一应国事,王上均及时过问。”司安官——沈大人,说道,“这次四国来访,早有通报,王上却一反常态,从未与我等,商议此事,不知为何?” 丰大人身边一位门客,这时接口说道:“小人曾长年在外游历,去过上国之内许多州郡。曾有听闻,那几个永久性封国,授予了几个特殊宗族。据说那几个特殊宗族之人,其中有不少人,能得高寿,寿命长达数百年。传闻那几个特殊宗族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延寿之方,外人很难接触到。” “哦!王上当知晓,那几个宗族之特殊。莫非有因于此,王上才不与我等细说?”沈大人看向丰治平与杨言二人,继续说道,“如此说来,王上来自于百里宗族,在王上的宗族中,也有那种延寿之方流传?” 丰大人点头应道:“此等说法,十有八九是真的。听说王上的宗族前辈,几百年前曾协助那一任虞皇,在沼岭州开疆拓土,消灭了沼岭州内,所有未开化的蛮人。估计王上的那位宗族前辈,现在尚存于世,否则,上国不会到现在,才授予百里族封地。” “王上既不明说,我等作为下臣,亦不应妄测,就事论事吧。”杨大人开口说道,“王上一向慎独慎微,律已甚严,待我等下臣,却很宽厚。我等于情于理,也应尽忠职守,以报王恩。通商于国有利,无须使者拜托,本官也会向王上谏言。只是,那几个封国,距我南国甚远,通商是否可行,事先尝试事宜,还须好好商榷。” “杨大人之言甚是!王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又宽厚至仁,让我等高俸无忧,得名得利。如此重恩,我等下臣,虽死难报,又岂敢贪得无厌,以私废公,给王上抹黑?”沈垂正说道,“君子坦荡荡,我等为公,无须避嫌。丰大人负责政务,通商之事,当不会反对。本官也以为,通商利国利民。既如此,明日面见王上,我等立场一致,谏言通商。” …… 三位南王重臣,在天字号雅间内,边饮边聊,所说所议,皆不离南国政务,既有官道建设之谈,也有举士扶商之议;既有追盗安民之事,也有官场渎职之语。其间,三人还说到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利益交换事宜,显然涉及个人私利。他们说话的神情,让人明显觉察到,他们对南王,既敬畏有加,又感恩戴德,所谋那点私利,多半都得到南王默许。 从三人言谈之中,别人也能了解到,南王的一些行事作风。在这三人心目中,南王无疑是一位英主,既勤勉谨慎,又宽厚待人。美中不足的是,南王极少私自外出,亲访民情,外部的世情民意,多半通过一些亲信之人去收集,而且,南王行事过于持重,偏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