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郑王天下 > 第一百六十九章 邦之彦兮

第一百六十九章 邦之彦兮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郑王天下初临第一百六十九章邦之彦兮十日后,井友和祝聃一行结束了戎狄之旅,抵达陉邑。

郑忽和祭仲接到汇报,早早的就守在陉邑城门口处,等着井友一行的到来。

车马停稳,井友下车,刚欲行礼,郑忽也不再顾什么礼仪,拉起井友的手和他一起走向自己的座驾。

论起收买人心的手段,郑忽现在已经是相当熟稔。

而且,井友绝对当得起郑忽如此礼遇。

郑忽已经井友派遣的使者口中得知,草中戎和骊戎已经同意借道,留吁、铎辰、潞氏亦同意不插手郑国与廧咎如氏的战争。

可以说,井友此行的任务已经相当出色的完成。

若是换个人来,都不一定能如井友做的这般出色。

“井大夫于国有大功矣!”郑忽自然毫不吝啬的称赞道。

“吾必将井大夫之功具实以奏,父君定不吝以厚赏!”

“不敢当世子之赞,亦非望君上之赏,臣不过谨守职分而已,世子诚以臣之功大,则尽灭戎狄以慰臣祖宗先灵,足矣!”

郑忽闻言,心中一颤。

他从井友身上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诸夏先民的那种尊宗敬祖精神。

这种切身的感受比在肃穆的宗庙里面对祖先的神位,感受的冲击还要大。

祖宗在诸夏文化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即便是那些虚构出来的各种神佛,也没有祖宗的地位高。

不仅如此,祖宗还是一面旗帜,一面始终激励后代的旗帜。

祖宗未了的心愿和遗憾,祖宗的屈辱和仇恨,后人有责任和义务来终了。

不然,就谈不上孝!

这才是真正使得诸夏民族能够历经五千的风云变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始终屹立于东方的精神所在。

就拿郑忽的姻亲齐国来说,齐侯死前就拉着郑忽的大舅哥齐襄公的手说:“纪,吾世仇也,能灭纪者,方为孝子。汝今嗣位,当以此为第一件事。不能报此仇者,勿入吾庙!”

于是,齐襄公灭纪。

而列国没有一国为纪国鸣不平,反而称赞齐襄公能报祖宗之仇。

这就是诸夏自古以来的价值观!

像后世的法制社会,有人报母仇,键盘侠们称赞其行为的不也如过江之鲫,虽不合法律,但它合人情合道德,父母之仇,不共戴天!

所以,井友这种人,身负两代人的遗憾和仇恨,绝不是高官厚禄就能够收买的,能够收买他的只有复仇。

“唯,井大夫之仇,忽亦不敢忘,必也使井大夫全人子之义,如违此誓,天厌之!”

郑忽郑重的作出了保证。

井友闻言也是感动异常“世子如能为复我父祖之恨,友愿世为走牛马,以供世子驱使!”

“井大夫言重了!”郑忽道貌岸然的推辞了一句,其实他心里是暗爽的。

一个戎狄问题的专家,到现在来说,基本上算是拐带到手了。

郑国未来不灭戎狄称霸,都对不起老天如此的厚赐!

作为一个创业国家,能留住最急需的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

郑忽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

不多时,郑忽几人已至城守府。

下车,入府,落座,再次寒暄一番,随即切入正题。

既然草中戎、骊戎和潞氏、留吁、铎辰五部已经被摆平,接下来自然就是商讨对戎狄作战的具体事宜。

井友命人奉上堪舆,开始为郑忽等人详细的介绍起几个部落的地理。

“草中戎,因其人居于少水河谷之草中,故名。骊戎亦曰丽土之戎,其人居于少水河谷之地,因以称焉!”

“故欲伐廧咎如,必先过草地而后经骊戎之土以入!”

郑忽闻言点点头,草中戎和骊戎,他虽然知之不多,但是,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

如草中戎,“草中”犹言“荐居”,所谓“戎狄荐居”即此之谓,故而“草中之戎”指的是居住于草丛之中的戎族。

而骊戎,又名“丽土之戎”,“丽土”,而是指附著于土地上的戎族。

据《国语.晋语四》载,晋文公之时,周襄王避叔带之乱出居在外,使人至晋告难,子犯劝晋文公纳王以求诸侯,“公悦,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

指的就是这两个部落。

郑忽所知道的,也仅限于此,历史上对于春秋前期的戎狄部落记载不多,应该说是只有只言片语。

而如郑庄公、祭仲等人一直以来只专注于与中原各国的交战,对戎狄的情况也是两眼一抹黑。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郑忽了解的多。

“看来是时候派人渗透到戎狄部落内部了!”郑忽心道。

在此时来说,派个间谍什么的打入戎狄部落内部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所谓戎夏杂居,并不仅仅是只戎狄有居住在诸夏之地的,还有诸夏之人居于戎狄之土的。

像秦穆公时的名臣百里奚在未仕秦之前,不就是仕在戎狄吗?后来晋伐戎狄,百里奚为晋所获,被当做奴隶陪嫁到秦国!

还有秦穆公西霸戎狄的关键人物由余,也是仕在戎狄。

搞个间谍过去,不但能获取情报,更重要是能够挑起几个戎狄部落内部的纷争,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然,仅有井友这个戎狄专家,关键时刻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过草中戎与骊戎之后,行不过半日即可抵台谷城,台谷依原山余支所建,险要非常,廧咎如之狄多居于此!”井友接着道。

不要以为此时的戎狄部落是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处。

事实上,真正迁徙无常处的是北方的胡人,戎狄部落虽然也有迁徙之举,但大多都如殷商数次迁都一般。

他们在长期与诸夏的杂居的过程已经学会了筑城,过的其实是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这也是后来晋灭戎狄之后,很快便能将之同化的原因所在。

正如汉之匈奴,一直到持续到隋唐才基本被完全同化。

戎狄的同化的工作其实从夏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殷商与西周时期更是经常与戎狄作战,戎狄时叛时朝。

正是在这时叛时朝之间,戎狄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接受学习吸收诸夏文化中的一些东西。

到此时,其实就差一次强有力的征服就足以将戎狄纳入诸夏文化圈。

像南方的楚国此时正在征服蛮人和濮人的部落,齐国也有意识的侵伐莱夷部落。

所以,齐和楚后来的强大,都有伐灭夷蛮的原因在内的!

“台谷之城如陉之城坚否?”郑忽问道。

“虽不如陉,亦不远矣!”

郑忽闻言,心中大定,投石车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