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词条之苏武北海牧羊忆昔追今
苏武牧羊,这故事已是家喻户晓,我为什么在这里啰嗦,作品没有苏武牧羊的细节,可此时无病呻吟,是追寻和继承,更是对英雄的怀念。 汉武帝时期,苏武持节出使匈奴,结果因手下卷入匈奴高层的政变,而被扣留,匈奴人用高官厚禄企图诱使苏武叛变汉朝,苏武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单于将苏武流放至贝加尔湖苦寒之地,并说只有公羊生小羊了,苏武才能回国。苏武来到了贝加尔湖畔,陪伴他的只有汉使的符节,还有一群公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甚至合着粘毛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但是苏武始终没有屈服,始终保持着汉使的尊严,不向匈奴人低头。这一过就是十九年,苏武也从不到四十岁的壮年,变成须发尽白的老年人。这十九年发生了太多,汉武帝已经去世,汉匈之间关系已经缓和,汉昭帝即位,通过努力,终于把苏武从匈奴人手中解救出来。十九年了,白发苍苍的苏武终于再次踏上了大汉的土地,带着他那根光秃秃的符节,那一刻他老泪纵横。长安城内,所有百姓都出门迎接苏武,看着白发苍苍,衰老干瘦,但眼神坚定不屈的苏武,带着他那根光秃秃的符节,走进帝国的首都时,没有不被苏武感动的,很多人还流下眼泪,都说苏武是个大丈夫。大殿上,苏武拜见了汉昭帝,交还使节。汉昭帝拿着那个光杆子,看了好大的工夫,又看看苏武,酸着鼻子,可说不出话来。他把使节亲手交给苏武,对他说:“您到先帝[指汉武帝]庙里去祭祀祭祀,把使节交还给先帝,让他老人家也高兴高兴。”说着,他直流眼泪,大臣们也都流着眼泪,没有不佩服苏武的。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苏武算的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他生活在西汉时期,天汉元年,匈奴示好,放回曾经扣留的汉朝使节。于是汉武帝派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使团在匈奴地界发生意外,副使张胜参与谋划,累及苏武。匈奴单于派降王卫律劝他投降。苏武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当场拔佩刀自刎。幸被胡巫救了。 单于佩服苏武有气节,想让他归顺,百般劝诱、威胁,但苏武誓死不降。单于把他置于大窖中,时逢天降雨雪,苏武在窖中吞食雪和毡毛,数日未死。匈奴人认为苏武有神灵保佑,不敢杀他。单于无奈,让苏武到北海无人处放牧羝羊。并告诉他只有公羊产乳才可回归汉朝。独身在北海,除了寒冷,更要挨饿。苏武甚至掘野鼠窝,与野鼠争夺所藏草籽充饥。但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投降。 汉昭帝位数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昭帝派使臣请求归还被扣的汉朝使节苏武等人。匈奴却谎称苏武早死了。后昭帝在上林苑射到一只雁,足绑血书,有人认出是苏武的字迹。昭帝又遣汉使到匈奴交涉。苏武终在十九年后重回祖国。《汉书》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十九年,多少个日出月圆?冰天雪地,荒无人烟,分分秒秒都是一种熬煎。大雁飞来又飞走,哪一次不带着苏武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岂止是十九年,因为公羊永远不会产乳,心中所有的企盼都无期限。这十九年中苏武,不知想没想过和家人重逢的场面,不知有没有在梦中和妻子相拥缠绵。十九年,北海的湖水化了又结冰,岸上的草黄了又泛青,羊儿肥了,又下羔了;放羊的人,白发苍了,节旄落了。 原本就是无希望无盼头的日子,为什么还能坚持下去呢?也许鼓励他活下去的一种信念。看似眼前渺茫空无,但他的心中始终坚定充盈。因为他知道,在自己的身后站立的是强大的大汉天朝;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不倒下,不放弃,他的国家就不会背弃他。因为他知道,在那遥远的国度里,有他神圣的君王,有他挚爱的妻子,有他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他们会像自己一样,对他日思夜想,盼他早日归来。 苏武终于回来了。中年出使暮年还,朝廷有感于他的志节,给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宣帝封他为“关内侯”。然而,苏武把财产全部分给亲朋旧故。妻改嫁了,家亦没了,人也老了,他知道自己会慢慢地向死神招手。死亡,公平而自私,它不允许任何人的陪伴和挽留。 但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保持初心、坚守气节”的品质却一代代流传下来。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求仁,无求生而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个孤独一生的男人身上,我看到了一串串感人的、给予人力量的文字:永保初心、无所畏惧、不离不弃、顶天立地、坚守气节……这不正是当今国人需要找回、坚守、传承的精神所在。 其实,接下来我想唠叨,泪水模糊,始终不敢落笔,二十余年来人生悲喜如苏仰英,徒留空悲,以颂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