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出自棠溪
李旭爱不释手的抚摸手中的横刀,笑问刘精铁:“能打造出此等良刀,你怎会窝在会稽城开个小小的铁匠铺打铁为生?” “郞君,此人刚才不是还招了偷偷打造铠甲卖给江湖强人。” 尉迟琼提醒道。 “对哦,某差点忘了这茬。” 李旭似笑非笑的看着刘精铁,以他的眼光,这把刀的质量以经超过了军器监最好的刀剑师傅打造的兵器。按理,刘精铁的手艺应该早已让他名躁一地,而不是在会稽城内打制农具,给游侠定制兵器小有名气。 刘精铁被李旭盯的头皮发麻,欲言又止的模样在李旭看来煞是好笑,一个大老爷们吞吞吐吐的看来是有难言之隐。 “放心说吧,不论你之前干了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本刺史都不会追究,毕竟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某……某其实并非越州人氏。” “听口音也听得出来,你不但不是越州人氏,也非江淮人氏,应该是河南人氏吧。” “使君明鉴,某其实是豫州西平县人。” “西平县?听起来感觉挺熟悉的一个地方。” “郞君,西平县是棠溪冶铁城所在。” 经尉迟琼一提醒,李旭恍然,那不就是从春秋延续至今,天下最精良的兵器制造中心吗?素有冶铁铸剑圣地之称。 春秋战国之时,天下有九大名剑,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也。然干将、莫邪剑名也,其剑皆出西平县。 棠溪宝剑在春秋战国那个大争之世中名列第一,还是唯一传承至今的宝剑铸地,没想李旭今日竟遇到了一位来自西平的铸剑大师,眼神顿时就火热了起来。 “你即是西平县人,见你铸刀工艺之精,定是出自棠溪冶铁城的工艺吧?” “使君所言极是。” 刘精铁木然的点点头应道。 “但某有些不明,你的铸刀工艺如此精良,即使在刀剑大师众多的棠溪冶铁城想必也是站在最顶端的那一批人,怎会沦落到千里之外的会稽打铁呢?” 面对李旭的疑问,刘精铁惨然一笑,道出:“使君手中所握这把刀,某生平只铸了三柄。第一柄是某年少时所铸,铸出之后年少轻狂,自认冶铁城第一,平白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当时城中名望甚高的老铸剑大师,对某不岔,勾结城中铁官要某在三日之内铸二十把刀用于进贡,如诺不成则治罪流配。铸刀所需的上好钢材和各种辅助用料皆需某自备,连帮佣都不给某,让某一人打制。某知他们这是故意刁难,跑去与老铸剑师傅和铁官理论,理论不成气极之下拔出衣中藏的宝刀愤而将两人杀死。从此四处逃亡多年,直至来到会稽……” 看起来老实本份的刘精铁竟有快意泯恩仇的一面,令李旭大感意外。 他的两徒弟更是用震惊的眼光看着自家师傅,竟是潜逃已久的杀——人——犯。 在这封建时代,民杀官等于造反,官府肯定发了海捕文书,刘精铁逃亡这么多年竟然没被抓到? 对了,没被抓到才算常理,毕竟人家都逃到千里之外了。 在没有身份信息联网,没有照片的时代,光靠一张城门上贴的水墨画下人物像的通缉告示能认得出逃犯那才怪了。 何况各地官吏本身就有惰性,哪怕在后世都不能避免,没有认识逃犯的人去告密,又不属于起兵谋反的朝廷重犯,各地官吏们才不会吃饱了撑着去抓人呢。 那些地方官吏都不干的事,李旭就更不可能干了,刘精铁可是个宝,当然要握在自己手里。 “你不是说铸了三柄吗?还有两柄呢?” “回使君,五年前某乘船过太湖时遭遇一伙水贼,幸得一名少侠所救,为报救命之恩,为其铸了一柄宝刀。第三柄就是某为使君所铸的这柄。” “你还挺珍惜自己的手艺嘛。” 李旭欣赏手中的宝刀打趣道,见刘精铁眼神有些闪烁疑滤,以李旭的聪明不难猜测其肯定担心自己知晓了他所犯的命案,会不会将其捕拿归案? “某之前已许诺,不论你之前所犯何罪,本刺史一概不究。” “谢使君恩典!” 刘精铁感激的向李旭拱手长楫。 “不过,某这有件器物需要你打造,诺是打造成功令某满意,你以后就是本刺史的人,不说全天下,至少在江南东道的地界上某可保你无恙。” “还请刺史言明,何物需某打造?” 刘精铁毕恭毕敬的问道。 “就是这个。” 李旭从衣袖中掏出两卷纸递给刘精铁道:“一卷是图纸,一卷是此物详细的规格,你按此打造即可。记住,不可向任何人透露此物,叮嘱你的两个徒儿,把嘴巴闭紧点。此物诺是泄露出去了……你知道后果。” 李旭笑的有些阴狠,令刘精铁心一颤,急忙回道:“某定谨记使君之言。” 临行前,李旭回身道:“以后你就不要再偷偷给人打造铠甲了,诺是被官府抓到了,某虽为刺史,保你也要费一翻手脚。诺是闲的没事就多打几把这样的宝刀,某会以相应的价格收购,不会让你吃亏。” 也就三天功夫,刘精铁按照图纸就将李旭需要的蒸馏器打造出来送到府上。 凌儿等人不解此为何物,更不知其有何作用,反正只看到李旭见此物两眼放光,重重打赏了刘精铁十贯钱,把对方乐得合不拢嘴,开开心心的回去了。 媚儿捂额哀叹:“郞君花钱还是一如既往的大手大脚。那铁疙瘩的成本绝对不超过五贯,郞君却给了铁匠十贯,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众人摇摇头,各自忙活去了。 “李函,速去通知王坊主,让他把酿好的酒通通送来。” 自被李旭雇佣得到一大笔黄金后,王普在他家原有的酒坊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扩建,建成后酿酒,李旭让他能酿多少就酿多少酒,不设上限,但要保证酒品的质量。 一个多月过去,酒坊内存储了超过五百缸酿好的酒,王普已数次催促李旭,再不卖,酒坊的酒窖都快堆满了。 李函飞马而来,告知王普:“郞君需你速将酿好的酒送往府中。” “只是酒坊内已酿好超过五百缸酒,还要找渡船,恐今日难以悉数运走。” “那就先运数缸过去,余下再依次运送。” 李函与王普商量好后,便派人找来渡船,并将大酒缸里的酒分装进大酒坛里放在渡船上,横渡镜湖前往会稽。 第一批酒在天黑城门开闭前运进刺史府,李旭吃完晚饭就迫不及待叫上肖宁、媚儿等人来帮忙,将蒸馏器放置在灶台上生起火。 拍了酒坛的泥封,尉迟琼臂力过人,双手抱起大酒坛听李旭的指挥往蒸馏器里倒酒。 蒸馏器虽不大,但也能装下酒坛里的二十升酒。 然后,大家看着灶里燃烧的木炭,大眼瞪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