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新罗的野心
新罗,都城,王宫内,新罗王金法敏正在和自己的大臣商议一件大事。
那就是如何从唐朝的手里夺回,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的百济、高句丽。
新罗垂涎这两个地区,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只是新罗一直不是高句丽和百济的对手,时常被百济和高句丽欺负。
于是,新罗便想到了投靠中原王朝,利用中原王朝的强大实力,来实现他们征服百济和高句丽,统一半岛的野心。
先是隋朝三征高句丽而灭亡,但是新罗依旧没有放弃,等到大唐建立,他们又屁颠屁颠的派人来中原王朝,向大唐称臣,借助大唐来消灭高句丽、百济。
本来按照他们的计划是新罗占领这两处地方,完成半岛统一,谁知道,大唐居然将这两个地区的领地占为己有。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唐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将百济、高句丽灭掉,这些地方当然应该归属于大唐。
可是在新罗人眼里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大唐作为一个大国,怎么能够如此的“厚颜无耻”,占领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领土。
对此,新罗上至国王金法敏,下至普通百姓,都对大唐十分的不满。
这就相当于,一个企业让人出钱出力,完成工作,却不想给钱,还想将对方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反而觉得理所应当。
对方不拱手相让,就觉得对方厚颜无耻,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让他无法空手套白狼。
此时的新罗便是这样的心态,所以,新罗人很是生气,不少新罗人被人鼓动下,请求国王金法敏出兵夺回属于他们百济和高句丽领地,给大唐一点颜色看看。
金法敏和他的大臣没有理会这些人的请求,一时冲动便明目张胆的出兵,这简直就是在找死。
高句丽和百济还在的时候,新罗就经常被欺负,自善德女王金德曼开始,新罗便一直被高句丽和百济按在地上,以各种姿态进行摩擦。
后来善德女王死后,真德女王金善曼继位,新罗彻底归顺大唐,并在新罗境内全力推行大唐衣冠和文字。
永徽元年,大唐出兵把百济好一顿收拾,真德女王立刻将金法敏送到长安做人质,并亲自写下了五言《太平颂》奉献给李承乾。
以前高句丽和百济还存在的时候,新罗便是被欺负的对象,要不是有大唐给它撑腰,新罗早就灰飞烟灭了。
端坐在王座之上的金法敏看着眼前的金庾信、大阿湌晓川、薛乌儒等人。
“统一半岛一直都是我新罗王室的夙愿,唐朝占领了百济和高句丽,阻碍了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如今,国人纷纷请愿出兵夺回被唐朝霸占百济和高句丽,诸位对此有何看法?”金法敏问道。
“如今,唐朝在高句丽和百济屯兵,我们不能跟唐朝硬拼,应该智取,并试探唐朝的态度。”新罗名将金庾信说道。
金庾信,新罗王室一员,他的妹妹是上代新罗国王武烈王金春秋的王后,是现任国王文武王金法敏的舅舅,同时还是武烈王金春秋的女婿。
金法敏也觉得金庾信说的有道理,可要试探,又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试探。
“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具体怎么布置?”金法敏问道。
“可以鼓动高句丽的遗民起来造反,看看唐朝人会如何应对!”薛乌儒建议道。
只要能够鼓动和扶持高句丽的反唐势力给唐朝找麻烦,唐朝必然会出兵镇压,他们在从中捣鬼,趁机占领一些地方,看看唐朝的态度如何,再做下一步打算。
“高句丽凡是有点本事能力的人,都被唐将李绩给俘虏回长安去了,现在留在高句丽故土的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
“我们新罗想要从中渔利,怕是没有可能,依我看,倒不如先出兵占领和新罗接壤的原百济城池,试一试熊津都护府的态度,再做进一步打算。”大阿湌晓川说道。
他反对薛乌儒的建议,现在高句丽能够整合原高句丽残部,给唐朝带来麻烦的将领,已经全部被带到唐朝长安。
想要依靠这帮群龙无首残余势力,给驻扎在原高句丽的唐军找麻烦,根本不太可能。
反而是蚕食掉原百济的领地还有那一丝希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晓川说的有理,现在我们还不是跟唐朝撕破脸的时候,便只能从百济上面下手。”
“对唐朝进行试探,要是我们占领百济的领地,对方没有太大的动作的话,我们可以继续蚕食百济领地,直到全面控制为止。”金庾信说道。
金庾信也是主张先拿下百济,再对高句丽动手,到那时候,新罗或许有和唐朝叫板的机会。
“王上,诸位不必太过担忧!唐朝虽然强大,但是在唐朝的西北之地,据说还有一个强大的国度,名叫吐蕃。”
“据我们派往唐朝长安的使者传回来的信息,唐朝基本上将主力全部压到西北战场。”
“局势对于唐朝来说,及其不易,眼下正是我新罗的好机会,一旦唐朝在西北失利,便会从东北抽调兵马前往西北。”
“到那时候,留在高句丽和百济的兵力就会不足,我新罗便能够趁机吞并高句丽和百济。”
“在西北战场与吐蕃交战的唐朝,根本没有顾不上这里,即便唐朝知道了我新罗的行动也只能无可奈何,任由我们占领高句丽和百济。”新罗大将都善说道。
新罗派了不少遣唐使到唐朝的长安来学习,同时,还为新罗打探情报,说是友好交流学习,其实就是新罗派来的细作。
金法敏听后眼前一亮,这简直就是连老天都在帮助他完成丰功伟业,他金法敏又怎么可能让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从他手里溜走。
“好!寡人任命良臣为主帅,率领大军出征,夺取新罗周边原百济的领地,试一试唐朝的态度,见机行事。”金法敏下令道。
“臣遵命!”良臣行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