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收拾残局
反贼有着这样的心里,既然天下不是他的,所以他也不想让任何人得到,在做垂死挣扎的时候,采取了一系列破坏手段,杀人不成也要放火。反贼从四处收刮回来的粮草已经被他们烧了个精光。
在这处处皆冰雪的城里,黎民百姓的房屋成片成片的葬于火海之中,几万人在寒冷的天里没吃没住的,。
战事已消停,面对那些幸存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无力维持生活的老人,袁汤置梁冀代朝廷所下的屠城令于不顾,吩咐数万将士把军粮拿出来分给老百姓暂时去度过难关。
“父亲,咱是不是先上奏朝廷,然后再安置这些老百姓?”袁隗在城墙上低声地问父亲。
他知道,朝廷现在是梁冀说了算,不杀这些百姓,父亲就会被梁冀说成违抗朝廷的命令,很容易给整个家族带来麻烦。
袁绍也知道,自己的叔叔之所以这么顾忌梁冀,那是因为梁冀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君,大军是臣,而且多半人都是犯了大汉律法才会被充军发配到这里,军中还有很多人在内心里是不服祖父的,祖父现在处于进退两难之中。
虽然祖父现在有权掌管军中的粮草,但是把粮草分发给军营之外的人,仍旧会是按照私发军粮的罪名处理。
“祖父,这样也不是办法,我们是不是收了这些人做军奴,让他们为大军干些活,然后以赏钱的名义多发给他们一些军粮,这样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袁绍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去应付私发军粮的事情。
“不说了,军中有不满此事者斩!”袁汤直接一句话就让众将士不要再犹豫。
袁汤多次去受灾的郡县进行赈灾,深深的知道在这么冷的天里,老百姓没有吃的,住的,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不管是将士们还是老百姓,暂时都被安排在军营里吃饭。
左路骑兵千夫长杜袅就不服气了,他手下的千名将士是最先攻入城里的虎贲军,曾经遭到一些百姓的抵抗,其手下人死伤过半,看到有两百余老百姓进入他们军中等着饭吃,他随即下令手下的将士诛杀了他们,割下首级充当军功。
“给我将杜袅的首级挂在城墙上面示众,尸体拖出去喂狼,参与杀戮者立即缴了他们的兵器。”
正在城墙上考虑怎么样修复城墙的袁汤闻讯之后,怒火大发,一脚就踢掉了城墙上的土墩,还命令袁氏亲兵去负责捉拿凶手。
“祖父,大军刚打过仗,现在去惩罚这些人,恐怕要发生哗变,不能现在就处治他们啊。”
袁绍知道,既然杜袅敢违抗祖父的命令,直接去处治他们,这只能会让他们拿起武器叛乱,这样很可能造成十万大军内讧的局面,他希望自己的祖父先稳住大局为好。
袁汤也有他自己的看法,除了陈留城、陨县城两地的反贼之外,在附近还存在着很多反贼党羽,现在反贼群龙无首,大军眼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安抚当地的老百姓,厮杀不是最好的解决手段。
愤怒中,袁汤冷静了下来,放过了这些凶手,将会引来全城老百姓的骚乱,附近的反贼就有了新的叛乱借口,如果要斩杀杜袅等人,军中多人恐怕也会受到牵连,犹豫中,看了看赵道长一眼,又收回了命令。
“主公,只处死杜袅一人便可,其他的就不要管,该部半数以上的百人长、伍长都战死,主公可先从底下提拔部分人担任,然后再另案处治杜袅,则不会引起内讧。”
赵道长不悔是军师,一席话就让在场的将士们另眼相看,大家非常同意这么做,不过不管袁汤怎么做,只要他是不按梁冀的意思去办事,他始终都是错的。
袁汤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就按照赵道长的意思去做,然后退避随从,拉着袁绍的手,远望着城墙西面的旷野,深深的叹了口气,“绍儿,你知道祖父为何要违背朝廷的意思,私自留下这些百姓吗?”
袁汤明白,袁家的势力之所以可以在在乱世之中得到壮大,那是因为袁家一直奉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在每次发生天灾的时候,袁家尽可能出面去赈灾,在朝廷中深得人心,任何想篡位的家族都想拉拢袁家。
“绍儿明白祖父的用意,君是舟,民是水,祖父是负责治理水流的人,不能让水太大,也不能让水太小,有时候会有些河段治理不好,所以有人抱怨。”
袁绍所说的这句话,其实是从后世的皇帝李世民等人的思想中总结出来而已,但是这句话却深深地打动了袁汤的内心。
袁汤知道自己已经老去,袁家迟早要有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来支撑着家业,他本来最看重的袁成却不幸身故,袁隗虽然在朝廷中颇有威望,却很难在家族中做出得罪族人的决策,如果这句话真的是出自于袁绍内心的话,他就是找到了最合适的接班人选。
“绍儿,祖父有你这句话,就心满意足了,不过祖父真的老了,等你像你父亲那样大的话,估计祖父已经在九泉之下了。”
这话也是非常的有道理,他们祖孙的年龄差距太大,现在的医术还是十分落后,可以活到六七十岁已经是不错的了,袁绍听到这句话,直接扑入祖父的怀里,双眼早已被泪水打湿。
他虽然是后世重生的人物,但已经习惯了已祖父朝夕相处的日子,他非常明白,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是要看着亲人不断地离开自己,他真希望来世还可以和对他好的亲人重逢。
“祖父一定会长命百岁,绍儿不要祖父这么说。”
“绍儿,祖父很明白,人各有天命,那些昔日的帝王诸侯天天寻找方士给他们炼制丹药,不过祖父没有遇到有人可以活过百来岁的,所以不奢望这些什么长生不老,该来的总会来的。”
袁汤又深深地叹了口气,他不奢望长命百岁,不过希望自己的后人可以一代比一代更有出息,他更希望袁绍可以过早的了解大汉的江山是个什么样的天下,这样才能让袁家的香火可以在千秋万代中延续。
“绍儿要记住了,管他什么帝王诸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希望绍儿早点明白这个道理。”
袁汤所说的这番话,也正是他此次带着袁绍一起出征的其中一个原因,他没想到这个孙儿还真的很有悟性,满意的望着皇城的方向,紧锁着的双眉在今天终于得以解开……
不一会儿,袁隗跟赵道长来报,杜袅已经被斩首,军中无一人为此发难,不过赵道长却仍旧是愁眉苦脸,袁绍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
“师父,您现在担心的是怎么禀报朝廷的事情,对吗?”
这也是袁绍替祖父担心的一件大事,兵法虽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这也是做臣子的一个大忌,不听话的臣子不能长久,这是人尽皆知的一个道理。
赵道长还没有跟主公说出自己的意思,却不料被袁绍所猜中,心里处于忧喜参半当中,喜的是袁绍很明白事理,忧的就是袁绍刚才的那句话。
“军师放心,这可以让隗儿去朝廷参奏我的不是,到时候朝廷会挑我一些过错,但是不会怪罪于你等,他梁冀总不能因为我不听命于他,就要杀我不成?”
姜还是老的辣,袁汤的一句话,就让赵道长的心放了下来,按照讨伐反贼的功劳算,袁汤是主帅,功劳最大,私发军粮,不对百姓进行屠杀,就算是死罪,最后仍旧可以功过相抵。
袁隗就算日后代替了袁汤的位置,也是听命于袁汤的意愿,这也恰好可以减少袁汤直接与梁冀发生冲突的可能,袁梁两家的矛盾就可以得到缓解。
“父亲,您让孩儿这样做,恐怕会遭来家族兄弟的不满,到时候,孩儿有何颜面站在各位兄弟的面前?”
袁隗知道这也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反而会引起家族的分裂,要是大哥二哥自立门户,袁家就很容易被人挑拨起来,说着,袁隗双吸跪地,满脸沾满了泪花。
“隗儿大可不必如此悲观,皇城两处袁家大院还不能代表咱袁家祖上的基业,别忘了,你叔父在蜀郡,凡事要看得远一些。”
听到这句话,袁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祖上早就有所安排,他祖父留在皇城为官,把叔祖父安排在了路途难行的蜀郡做了太守,这个时候的太守表面上定位低于朝廷中的很多大臣,但是在地方上却是可以跟朝廷抗衡的主。如果没有猜错的话,祖父以族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处理得非常好。
“祖父为何不从亲兵里挑出一个族人来做这件事呢?到时候朝廷肯定要问及叔父,叔父只要出面说句话就可以,不用做出那么大的牺牲啊!”
这句话说得袁汤非常满意,他只顾着自己想办法应付一切,忘记了手下的族人的力量,如果按照袁绍的想法去做,梁冀就可以直接采纳族人的参奏意见,不过还没有人敢于跟袁家动真格,然后族人会把注意力转移在告密的族人身上,不会让袁隗难堪。
“主公,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以属下看,可以让袁洪去参奏主公,袁洪乃袁家第一猛将,让他参奏主公,在他人的眼里就会有个比较符合常理的解释。”
赵道长本来就有这样的打算,但是他不是袁家子弟,不敢妄自让主公做出有损袁家族人利益的建议,现在主公已经有这个想法,也只能从命了。
很快,袁隗把袁洪叫来,五个人在营帐里私下交谈了一会儿之后,袁洪悄悄地溜回大营,然后叫来鹰怒奴,将一捆事先准备好的告密的竹简送回带往皇城。
袁汤等人则继续想办法为老百姓多弄些粮草,确保他们度过眼下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