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刘栋上二年级了。每天中午,王桂香都要给三个孩子带些吃的,家里没有什么可带的,每人一个玉米饼子。哥哥刘树已经是十七岁的小伙子了,上高二;姐姐刘草十三岁,也上初中了。每天早晨,王桂香都要为三个孩子烙三个玉米饼子,刘树带的大一些,姐姐的不大也不小,刘栋的最小,三块饼子放在孩子们的书包里,这就是他们的午饭了。
刚开始的时候,刘栋每天中午下课后,都在班里吃午饭,从书包里掏出那个纸包,拿出玉米饼子狼吞虎咽地啃着吃,后来他发现,同学们带的饭都是用饭盒装的,有饭还有菜,饭盒盖一掀起来就香喷喷的。那香味让他闻了流口水,他就闻着饭盒里的香味啃玉米饼子。噎住了,他就舀教室水桶里的水,咕咕地喝上几口,把嘴里又干又硬的玉米饼子冲下去。
他每天都是玉米饼子,因为家里没有更好的吃食,他只能吃这种饼子。后来同学们发现了,就冲刘栋说:刘栋你怎么老吃这个呀,就不能换换样儿?
刘栋不说话,低着头艰难地啃着饼子,时间长了,同学们就给刘栋起了个外号“刘饼子”。那是一天中午,一下课大家就吃起饭来。刘栋又拿出纸包着的玉米饼子,正准备吃,有个同学就说:刘栋你每天都吃饼子,以后就叫你刘饼子得了。
刘栋听了,放下手里的饼子,走过去冲那个同学喊:你说啥,你再说一遍。
那个同学就更起劲儿地说:刘饼子,我叫你刘饼子咋的了。你爸刘二嘎是刘饼子,你哥你姐都是刘饼子。
刘栋就一头向那个同学撞去,不仅撞翻了那个同学,还撞翻了同学的饭盒,米饭和菜洒了一地,两个人就扭打在一起。不知是哪个同学叫来了老师,直到老师出现,两人才住了手。
打架的结果是,招来了老师对他们的处罚——别人上课的时候,他们被关到了教室的门外。门口这边站一个,那边站一个,两个人都梗着脖子,谁也不看谁。
刘栋回到家自然没敢告诉家里自己受罚的事,第二天上学,母亲照旧给他们带了玉米饼子。中午吃饭的时候,刘栋偷偷地从包里拿出饼子,放在衣服里,走出了教室。校园里有一片小树林,刘栋想偷偷地躲到小树林里去吃午饭。他走进小树林,才发现这里不是他一个人,哥哥在,姐姐也在。哥哥和姐姐正在艰难地吃着玉米饼子。
哥哥抬头看了他一眼,问:你怎么也上这儿来吃饭?
他一边从衣服里往外掏饼子,一边说:我不爱在班里吃。
哥哥就说:那以后我们每天都在这里吃饭。
三个孩子都不说话了,吃饼子的样子就有些悲壮。在吃饼的过程中,三个孩子都心照不宣地一句话也不说。
刘树最先吃完,他拍了拍手:你们两个听着,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有出息了就不用吃玉米饼子了。
哥哥讲这话时,就像一个哲学家,他讲完话就走了。刘栋望着十七岁哥哥的背影,一瞬间,他觉得哥哥很高大。
刘栋放学回家时,并不是直接回家,他要去田里挖野菜,这是母亲布置给他和姐姐的任务。家里养了两头猪,一头大一头小,猪们每天的吃食,就是他们挖回的野菜。上学时,他们就把挖野菜的筐带出来了,藏在一堆草丛里,放学后就直奔那片草丛,拿出筐,一溜烟似的钻到地里去寻找可挖的野菜。
每天早晨出来,母亲都会说:你们多挖点野菜,这两头猪就靠你们了,到时候咱们卖掉一头,过年的时候再杀一头,咱们家就有肉吃了。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肉了,一想起肉,他们的肚子就咕咕响起来。于是,他们在吃肉的信念的支撑下,每天都去挖野菜。他和姐姐挖满两筐野菜时,天色也不早了,当他们走到关着的两头猪的猪圈前时,猪们已经等不及了,正迫切地挤在门前,等着他们的野菜。
刘树每天放学后也不闲着,他要到山里打柴,天快黑的时候,才能背回一大捆小山似的柴禾。刘树回来的时候,一家人一天的劳作就算结束了。
王桂香做饭,三个孩子坐在院子里,借着天空的最后一抹亮色写作业。吃饭的时候,刘树边吃边翻看一本书,刘栋刚开始不知哥哥看的是什么,还是刘草告诉他,哥哥看的是《三国演义》。那是他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名字。
哥哥不论看书或者学习都很刻苦,再过一年哥哥就该高中毕业了。哥哥说,他高中一毕业就去参军,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争取提干,当军官,那样他就可以挣工资了。哥哥现在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着。
哥哥努力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他怕身体不好,体检过不了关。哥哥锻炼的方法是,每天跑步上下学,回到家拿上捆柴的绳子和砍柴刀,又向后山跑去。哥哥从不走路,他只跑步,哥哥的脸上总是汗津津的。哥哥每天总是把书看到很晚才熄灯睡觉。
父亲的身体似乎一直不太好,现在又多了个干咳的毛病,他的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堵着,有事没事的都要干咳两声。父亲的脸很黄,也很瘦,因为干咳,他的话也越来越少了,他的话都被干咳代替了。
吃晚饭的时候,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因为只有晚上,桌子上才会多出一盘菜。早晨一年四季都是吃玉米饼子,喝粥,吃咸菜;晚上的菜里才能见点油星。一家人就很幸福的样子,母亲往往这时就畅想起未来的生活,母亲说:咱们家呀,你们三个正在长身体,一年分的口粮总是不够吃,等你哥哥毕业了,他愿意当兵就让他去,这样家里就少一个争食的了,到那时,粮食就够吃了,咱们三天两头地吃顿高粱、小米饭。
母亲这么说,刘栋就一脸的神往。
母亲还说:等到秋天,把那头大个的猪卖了,每个人给你们扯上几尺布,给你们都做一件新衣服。要是过年呢,那头小猪也该大了,苦熬一年了,把它杀了,卖些肉,猪头、猪下水咱们留着,自己吃。
刘栋从那一刻起,就开始盼着秋天,盼着过年,秋天一到,年也就不远了。
母亲这么畅想时,父亲不说什么,他一边吃饭,一边干咳着。
关于父亲的病,母亲也关心过,让他去卫生所看过,卫生所的赤脚医生看不出什么来,开一些甘草片就回来了。父亲吃了,也不见什么好转,后来索性就不去看了。
母亲说:孩子他爸,你老咳老咳的也不是个事儿,到大医院去看看吧?
父亲就说:没啥,就是嗓子眼儿里像有啥东西,咳一咳就没事了。
母亲知道,父亲是舍不得花钱看病,母亲就和父亲商量:要不到秋天把猪卖了,你去县里医院检查检查?
父亲勉强地说:再说吧。
父亲的事也就再说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在炕上翻了个身,醒了过来,她看一眼窗外白花花的月亮,又想起了“那个孩子”,她推推父亲:孩子他爸,也不知那孩子咋样了?
父亲从梦中清醒过来:别想了,睡吧。
很快,他们就又都睡去了。生活的操劳,让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想身边之外的事了。
哥哥刘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解放军,在那个别无选择的年代里,哥哥把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在参军上了。
前村后屯的年轻人参军后,偶尔回家休假探亲什么的,哥哥会走很远的路跟着人家,望着人家那一身绿军装,羡慕得要死。跟着人家走很多路,就是想让人家注意到他,跟他说上几句话,那样他就会不厌其烦地跟人家打听部队上的事,哥哥对部队的一切都感到神秘,充满了敬畏。
哥哥有一把**枪,是用自行车链条做的,很精致,他用这把**枪换了一件假冒的军上衣。哥哥爱不释手地把假军装穿在身上,人就显得精神了许多。哥哥冲刘栋说:你看哥哥像不像个解放军?
刘栋就从头到脚把哥哥看了看:要是有个帽子和裤子就好了。
哥哥望着远处发狠地说:总有一天会有的。
那一年的五月,也就是再有两个月哥哥就要高中毕业了,高中一毕业,哥哥离当兵的日子就不遥远了。可就在那年的五月,父亲刘二嘎出事了。刘二嘎正在和大家一起参加田里的劳动,突然就一头栽倒了,晕倒在田里。那时,刘二嘎的脸已经蜡黄,干咳依旧,他干瘦的身体似乎用一根火柴就能点着。
刘二嘎这回真的晕倒了,先是让一辆马车拉着去了公社卫生院,医生听了听心肺什么的,说病得很严重,但又说不出什么病,就让父亲去县卫生院,最后来到了县卫生院。很快就检查出了结果:父亲得的是肺结核,已经是晚期了。按医生的话说,父亲的肺已经没有一块好地方了,连抢救的价值都没有了。
父亲是被马车拉回来的。父亲从此就躺在了炕上,脸依旧地焦黄,一咳就吐血,只有那双眼睛还活泛地动着。他就用目光依次地在三个孩子身上扫来扫去,先扫刘树,又看刘草,然后就定在了刘栋的身上。
他留恋这个世界,也留恋自己的亲人。
父亲就这么苦撑着。七月那一天,正好是刘树参加高中毕业典礼,刘树他们班从城里请来了个摄像师,给全班合了一张影。父亲自然没有看到那张合影,父亲走的时候是白天,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只有王桂香在他的身边。
父亲的目光停在王桂香的脸上,久久不愿意离开,他似乎想抬起手来,可没有力气,王桂香就把耳朵凑过去,道:孩子他爸,有啥话你就说吧,我听着呢。
刘二嘎断断续续地说:我想那个孩子啊。
一句话就让王桂香流泪了,这是刘二嘎临终前最后的一句话,说完就咽气了。王桂香一边流泪,一边望着已经走了的刘二嘎,她的心里难受,憋屈极了。
王桂香流着泪,为刘二嘎准备后事。她自从知道刘二嘎得了肺结核这种病,就没流下一滴眼泪,她不想让丈夫看到自己的眼泪,她要做一个刚强的女人。当她听了丈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她受不了了,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刘二嘎去了,王桂香家的天也就塌了一半。
送走刘二嘎后,王桂香就不再流泪了。她把三个孩子召集在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她先把三个孩子挨个看了一遍,然后哑着声音说:你们的爹走了,这个家以后就靠咱娘几个了。
最后,她把目光停在刘树的脸上:你是这个家的老大,你今年已十八了,成人了。我知道你想去当兵,妈不拦着你,你去好了。
刘树正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担心,父亲去了,这个家的顶梁柱就倒了,他担心自己无法实现理想了。这些日子,他一方面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哀中,另一方面也悲伤自己夭折的理想。母亲的话,让他吃了颗定心丸儿,他塌下去的腰,又一点点地挺了起来。
很快就进入了十月份,十月份是部队征兵的日子,那些日子里,树上、墙上到处都贴满了“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标语,应征青年也蜂拥着去大队报名。
刘树也去了。大队革委会主任**,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刘树,他指着刘树说:你不能去。
刘树望着胡主任问:我为啥不能去?我家三代是贫农,政治上没问题。
胡主任就背着手,很严肃地说:你家政治上是没有问题,可你家有困难,你爹死了,家里没有劳力了,你走了,谁养活你家?
我走了,还有我妈呢。
胡主任说:你妈是妇女,那不算数,招兵只能招那些家里没有负担的,你这不合格,这名你不能报。
刘树那天没有报上名,回到家就哭。王桂香问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沉默了一会儿说:明天,我领你去。
第二天,王桂香带着刘树出现在大队胡主任面前。
她说:**,我家刘树想报名当兵。
胡主任说:不行,你家刘树不符合条件。
王桂香说:胡主任你放心,刘树要是能当兵,家里有天大的困难也不找公家。
胡主任道:说是那么说,刘树要是当兵走了,你们家就是军属,军属有困难,大队能不管吗?所以刘树不能去。
说到这儿,他用手一指那些排队报名的青年说:这么多人报名,也不差你家刘树一个,就是报名了,他也不一定能去,咱们大队今年只招两个人。
王桂香就愣在了那里,刘树也傻了。
王桂香忽然身子一弯,跪在胡主任面前,低声道:求你了,胡主任,我家刘树就是想当兵。
胡主任无奈地说:那你报吧,我说过报了也没用。
报上名的刘树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这点希望两天后就破灭了。第一项目测,是个接兵的军官,他从应征青年的队头看到队尾,走到刘树面前时,问了一句:你叫刘树吧?
刘树点点头,那个军官就把他从队伍里拉了出来。刘树眼前的天就黑了。
那些日子,刘树不知是怎么过来的,他每天下地劳动,一言不发,不知什么时候,穿在身上的那件假军装不见了,从那以后,他拒绝再穿草绿色的衣服。他回到家也是一言不发,翻着那本《三国演义》,不知他是真看进去了,还是做样子给人看。
又过了一阵,大队参军的那两个青年定下来了,他们胸戴大红花,被敲锣打鼓很隆重地送走了。
刘树趴在炕上,刚开始是压抑着哭,后来就号啕大哭起来。王桂香站在一旁,看着刘树,也抹眼泪。
刘栋不知道这一切,他站在人群里,看着眼前的热闹。他被身穿军装、胸戴红花的那两个青年吸引了。
最后他小脸通红地跑回来,一进门就喊:妈,长大了我也要当兵去。
很快,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哥哥和母亲都在哭。他立在那里,咬着嘴唇,望一眼母亲,再看一眼哥哥,半晌才道:妈,以后我不当兵了。
母亲突然就哭出了声:咱家没那个命啊。
后来,哥哥就学会了吹笛子,笛子吹得让人听了想哭。他每天干完活,就坐在自家门前,在黑暗里吹,一吹就是好久。
一天,刘栋轻手轻脚地站在哥哥身边,嗫嚅道:哥你别吹了,你一吹我心里就难受。
刘树把刘栋拉到身前,望着远方说:哥这辈子当不成兵了,你长大了,一定要去。这个家有哥,他们就没理由不让你去。
哥说这话时满眼的泪花,刘栋就冲哥哥认真地点了点头。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