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暗杀
第一百二十八章 暗杀
顾慕枝紧紧盯着周寻的眼睛,想找到他在骗自己的线索。可此刻站在他们面前的周寻满脸的严肃和认真,丝毫看不出半点开玩笑的意思。
顾慕枝急了,早前曾听陆缘提起过皇帝一直将秦薄邕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一直在暗中找机会给秦薄邕使绊子,这下倒好了,得来全不费工夫,秦薄邕这下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秦薄邕他现在情况如何?周寻,你赶紧放我们回去!”
“回去?回哪去?这里是母族,这里才是你的家,阿枝,我好不容易将你带回母族,又怎么能轻易放你回去?”
周寻咧开嘴角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看到顾慕枝听到秦薄邕出事后着急不已的模样,他便知晓自己的目的已然是达到了。
“事已至此,秦薄邕进入了皇帝的手里,此刻恐怕是插翅难逃,阿枝你还是趁早死心吧,秦薄邕没了,日后你也可放心待在母族了。哈哈哈。”
周寻开心的不能自已,挥挥衣袖,还未等顾慕枝回应,就转身离去了,空气里还残留着他爽朗的笑声。
“倩倩,这该如何是好?”听到秦薄邕出事的消息,顾慕枝瞬间大脑空白,只觉得嗡的一声,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周寻已经走远了,便转过头望着欧阳倩,泪水还在眼眶里打着转。
欧阳倩的心里也替顾慕枝着急,虽说她对秦薄邕没什么好印象,可毕竟是阿枝喜欢的人,若真是有了什么闪失,到时候顾慕枝肯定是整日心里难受,定是开心不起来。
可她知道,越是这种时候,便越不能乱了分寸。
安慰了几句,欧阳倩牵着顾慕枝的手带她进了屋,顺手将门死死的给关上了。进门之前,欧阳倩的余光瞥见门口看守她们的人又多了些。想必是周寻怕他们逃跑,所以便多派了人来守着她们。
“阿枝,你也别太着急,现在秦薄邕的情况是不是真如周寻所说的那样,还不一定呢,说不定他就是故意说来骗你的!”
顾慕枝心
里难受,从一进门开始就一言不发,自顾自的找了个地方坐下之后便开始发起了呆。此刻她的心里已经全部被秦薄邕占满了,至于欧阳倩说的话,她是一句也没听进去。
“有了!阿枝,我有办法了!”不知在房间里来来回回踱步第几次以后,欧阳倩终于有了办法。
“什么办法?”
欧阳倩欣喜的跑到顾慕枝身旁坐了下来,轻轻的拉着顾慕枝的手,语重心长的对她说道:“既然你担心秦薄邕的安危,眼下也没有可以帮我们打探消息的人,不如,今夜我带你逃出去,去找秦薄邕,如何?”
欧阳倩的话音刚落,抬起头就发现顾慕枝正惊喜的望着她,方才脸上的阴霾不知何时早已一扫而光。
“倩倩!你说的是真的吗?你真的能带我去找秦薄邕吗?”
顾慕枝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便大声说着,就要从凳上站起来。
欧阳倩见状,连忙赶在顾慕枝起身之前就伸手捂住了她的嘴,“姑奶奶,你小声一点呀,门外还有那么多顺风耳呢。”
听了欧阳倩的话,顾慕枝这才意识到自己差点坏了事,小心翼翼的将欧阳倩的手拿了下来,站在原地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可她们并不知道,她们的这些小心思早就被周寻料到了,他不是傻子,在骗她们秦薄邕出事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她们的反应,此刻,早已派了不少的人在屋外守着,仅凭顾慕枝和欧阳倩二人想要逃出去,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夜深了,眼看着已经入夏了,天气也渐渐热了起来,可此刻的顾慕枝和欧阳倩却感觉不到丝毫的炎热,二人正趴在窗边,目不转睛的窥探着屋外的情况。
傍晚之时,顾慕枝借口自己心情不好,拒绝了周寻派人送来的晚膳,进屋躺在榻上,早早地就熄灯睡下了,实则是和欧阳倩在屋内偷偷计划着如何逃出去。
来顾慕枝母族这么多日,欧阳倩凭着自己闯荡江湖积攒下来的经验,对这里的地形已
经暗中熟悉了。门外的守卫有几人,擅不擅武功,这些情况她也有了了解,所以对于此次的逃跑行动,她至少有八成的把握。
“阿枝,准备好了吗?”
“嗯,准备好了。”
“待会儿我先出去,你跟在我身后,抓着我的衣裳,不要跟丢了。”
眼看着一只脚就要踏出门外,欧阳倩不放心,又转头对顾慕枝交代道。
“放心,我知道怎么做。”顾慕枝目光坚定,大有视死如归之意,说完,还下意识的抓紧了欧阳倩的衣服。
二人一前一后的出了门,可刚走到院里,前一刻还伸手不见五指的院里,突然之间就亮了起来。二人这才发现,本以为空无一人的院子,此刻四周竟然站满了人。
“你们要去哪里?”
周寻的声音在背后响起,他双手环胸站在门口,一脸戏谑的看着要跑的二人。
“睡不着,出来散散心。”顾慕枝满脸不悦,立马就明白过来这是周寻的圈套,拉着欧阳倩就要回屋里。
“呵呵,是么?我看,你们是想去找秦薄邕还差不多。”
“是又如何?与你何干?周寻,我劝你赶紧将我们放了,否则,日后有你好果子吃!”还没等顾慕枝为自己找借口,一旁的欧阳倩却是忍不住了,大声的朝着周寻喊道。
“哦?那行,我等着吃。来人,再加派人手继续给我守着!”说完,转头意味深长的看了顾慕枝一眼,随即冷哼一声,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过了几日,周寻故意派人带了消息给顾慕枝,说母族的人为了替她报仇,已经在多地起义,扬言要掀翻皇帝的政权。
顾慕枝得此消息之后,只是对母族的人越发的鄙弃,心中仍是时刻担心着秦薄邕的安危。
母族的人闹得满城风雨,不少的地方开始纷纷揭竿起义,每日都有不同的消息从各地传来。
皇帝坐在御书房里,面无表情的听着地方大臣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