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第80章 天下第一楼
第80章 天下第一楼
十年后
七月流火, 成化十二年的秋天来的特别的早,离八月节还有段时间,但是夜里的凉风吹来, 第二天一早地上居然凝起了霜。
要说今年还真是奇怪的一年, 正月里,钦天监监正夜观天象。正月初七,月犯天高星。正月初八, 月犯司怪星。(注1)
因不知道要应在何处, 所以导致宫内一度人心惶惶。
去年年底, 皇帝陛下刚为景泰帝平反正名,恢复了被贬为郕王的朱祁钰皇帝的名号。
经过内阁商议, 将其谥号定位恭仁康定景皇帝。
皇帝朱见深派遣英国公张懋, 带领锦衣卫和宦官, 前往西山景泰陵为景帝上册宝,祭告行礼。
在英宗临终时, 曾反复对儿子嘱咐道“景泰之案,永不可翻”。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朱见深不但为于谦等一干大臣翻案,更是恢复了叔父的帝王称谓,彻底违背了先帝的遗志。
难道这诡异的天象是在表达先帝的不满之情?
正月十三日,朱见深前往南郊祭祀时,不但祭坛香火突然被吹倒, 执旗的棋手居然冻死在了路边,这是从来没有的咄咄怪事, 让朝野内外震惊不已。
紫禁城内更是流传起了一则谣言, 说有人在宫内见到了四处游走的老皇帝陛下的鬼影。陛下穿着衮服, 头戴二龙乌纱翼善冠, 面色恐怖,仿佛死不瞑目似得,瞪着老大的眼睛。
鬼影所到之处,宫内的器物无故毁坏,宫人们更是突发寒意,接连病倒。
面对此种谣言,朱见深一方面严禁宫人们无所事事,无端造谣,另一方面也下令宫内各佛寺和道观祈福打醮,为皇宫消灾去难。
几个月之后,关于鬼影的谣言终于渐渐平息,这一年的一半时间也就此过去。
除了春天特别冷,夏天结束得比往年早一些,这半年还算风调雨顺,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事件发生。
隆福寺是京中名刹,殿宇巍峨,霜锺远振。寺庙始建于景泰三年,是少见的番僧与和尚同驻的大寺庙。因与城西的护国寺遥遥相对,又被称为“东寺”。
此地香火极其旺盛,尤其是每逢一、二、九、十举办的盛-大庙会,日销百万钱不止,可以与北宋开封府的大相国寺媲美。
几年前,这隆福寺前的大街上,开起了一个偌大酒楼。
说是酒楼,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它的正式名称乃是——星海娱乐总汇……也不知道谁想出来的。因为名字过于拗口,闻所未闻,于是京师内的百姓干脆称其为“星海汇”。
据说这个“星海汇”的幕后大老板,乃是京城著名美食老饕,《京都调鼎录》、《京都食珍录》、《京华黄粱集》的撰写者,“星海大师”是也。
自从十二年前出版了《京都调鼎录》,这位笔名唤做“星海”的调鼎高人,一跃成为北直隶吃货心中的美食领袖。
他的每一本专著,一径刊行,都会引发全城热议,甚至引得洛阳纸贵。
其中《京都调鼎录》记录了二十多种家常美食的做法。虽然家常,但是贵在精细。据京内几个知名大酒楼的厨子所说,本书中记录的很多烹饪手法,不是拥有二三十年刀工,火工的顶级名厨,压根无法知晓。
这种技法基本只在父子和师徒之间传承,这个“星海大师”居然将他公诸于世,而不是敝扫自珍,可见其“一代宗师”的风范。
从此以后,“星海”两个字,就和“宗师”画上了等号。
《京都食珍录》是继《调鼎录》之后第三年才出版的。
本书-记录了大明国南北两地各种点心糕饼的制作方式。包括南方的“嘉湖细点”和北方的“官礼茶食”。尤其是流行在南方的各种酥皮点心,酥糖糕饼,被这星海大师写得是活色生香,光看文字就觉得食指大动。
有人曾经按照书中所写的方法亲手还原了各种酥点,据说美则美矣,只有一点不太好——不够甜。
据说按照大师所述的分量,再加上一倍的白糖,做出来的点心味道才刚刚好。若是嗜好甜食,不妨再加上一倍白糖,或者干脆倒入蜂蜜。
据此,大家推测这星海大宗师,可能是个浙东沿海人士——众所周知,沿海的浙东人比较爱吃咸口。
第三本《京华黄粱集》是在三年前出版的。距离再上一本《食珍录》的出版已经距离很多年了,甫一在书局露面,还将众人吓了一跳。
很多人猜测星海大宗师这么多年都没有新书上市,很有可能压根已经不在人间了。
都说世间已无大宗师,只留下了关于大宗师的传说。
谁知道星海大师不但再度出山,而且一出手就将整个大明国饮食界都震撼住了。
如果说,前两本书-记录的菜肴和点心,还是大明国内能够见到的食物的话,这第三本书里写的菜式,则压根闻所未闻。
什么“裴冷翠肉酱拌面”,“海鲜至尊双层芝士披萨”,“泰西香草焗蜗牛”,“真腊香茅酸汤鱼”,诸如此类,记载了十多道从未有人见过的菜肴……这些菜肴的名字,每一字都是汉字,但是连起来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根据老学究的考据,其中“泰西”和“真腊”应该是指域外诸国。但是“裴冷翠”是何物?难道是以翡翠入肴?这岂不是和古书中写的仙人一样,以“碎玉”为食,以“真露”为饮了?
还有“芝士”又是何物?大明朝有“学士”,有“博士”,就是没见过“芝士”。难道是指拥有兰芝一般馥郁品德的高人么?若是如此,那么“披萨”又作何解释?
总之这本《黄粱集》写的云里雾里,虽然里面也记录了具体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但是很多食材光名字就让人看不懂,即便知道如何烹饪又有何用?
据出版此书的书商所言,这本书之所以叫做《黄粱集》,乃是星海大宗师在梦中云游域外各国之后记录的梦中珍馔。
乃是天上饮食,人间不可多得,大宗师这是在“泄露天机”啊!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星海大师已臻化境,这本书不是写给他们这个时代的人看的,而是写给几百年后的人看的。就同从唐朝时候传下来的《推背图》一样。
真是让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按说这样热门的书籍,很快就会引来福建建阳书商的翻刻盗版,就是大名鼎鼎的“麻沙本”。毕竟麻沙书商,可是连四书五经和刑统律疏都敢公然翻印,从北宋时期就威名赫赫的的“老牌盗文狗”
第80章 天下第一楼
了。
偏偏对于星海大宗师的作品,这些人完全没有办法下手。
一来是书籍印刷确实精美,采取了多层套图的方式,插画呈现出菜品的每道工序和最后的成品简直让人光看图片就感觉闻到了热腾腾的香味,麻沙版压根做不到。
二来是但凡几个著名盗版书产地一旦发现了翻刻作品,不管是在书肆还是在黑市流通,几天之内必然有锦衣卫或者东厂的人杀到。不但销毁书籍,烧掉刻板,甚至还会将盗版书商直接下狱——那可不是赎铜就能解决的问题了,是要丢命的。
据说曾经有个潜伏在京都的建阳书商不信邪,出高价挖走了京师某个大书局的工匠,想要将星海的专著盗版一番。谁知道头一天成品从城郊印刷作坊进入京内黑市,第二天连工匠带书商,全部被下了诏狱!
要知道这建阳书商世代经营麻沙书,甚至当地就是以此为产业的,就算被官府抓到,了不起罚点银子而已。
该印的书还是继续印,该卖的书还是继续卖,作者骂那就继续骂,反正朝廷历来也没有说过盗版书是犯法的。
谁知道这京城的锦衣卫居然半点道理都不讲,他们居然说这写书的作者星海大师早就在顺天府衙门挂了号了,就等着捉拿他们呢。
按照星海大师的说法,他刚写完了第三部书不久,这些书的雕版都放在在家里等待刊印呢。某天突然天降盗贼,不由分说将星海大师毒打一顿,还将他家洗劫一空。
那一次他家丢失了银两不下数千钱,还有古玩字画无数。不但如此包括这批书,之前两册书的雕版也全部被贼人抢走。
星海大师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借债花重金重新雕版,才能让他的心血重见天日。
这么多年来,星海大师一直都在苦寻这群心狠手辣的匪徒。
一旦哪里出现了与这些出版的书一样的刻本,那只有一个可能——刊印图书的书商,就是当年闯入他家,打人抢劫的那群匪徒!
被抓进诏狱的书商听得一口气差点接不上来。
要知道这“星海大宗师”那么多年来可都是匿名写作的,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家住京师何方根本没人知晓,他们如何抢劫得了他?
再说谁没事写了书,还把雕版放在家里的?这,这分明就是欲加之罪啊。
不过锦衣卫们可管不了这些,抓了人就一阵拷打,直打得那建阳书商跪地求饶,几乎贡献出了一半的身家,锦衣卫们才将他从诏狱放了出来。
从此往后,整个大明国上下,再也没人敢盗印星海大师的著作了。
书商们对于星海大师无可奈何,只能暗地里骂他光有“大宗师”的名号,没有“大宗师”的度量——“偷书”的事儿,那也能叫“偷”么?这叫“风雅”。
算起来大家都是斯文人,怎么就不给彼此留点颜面呢?
经过此事,也有人开始怀疑起了这个“星海大师”的真实身份。
虽然说锦衣卫衙门是肩负着监督全国书籍、各类邸报,舆-论的职责的,但是他们过去只查禁-书和对礼教、皇权有威胁的各种书籍。
星海大师写的东西再好,不过就是一本菜谱而已,怎么就需要动用上锦衣卫和东厂了?
众所周知,当今贵妃娘娘的弟弟,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佥事万达万大人,时年二十八岁已经是堂堂正四品的重臣了。
而这位万大人的表字,可不就是“星海”二字么!
若此“星海”不是彼“星海”,锦衣卫犯得上这么上杆子抓人么?
锦衣卫还只是在京内打击盗版书商,这东厂可是在全国范围打击。如果不是万贵妃的弟弟,太监们会对一本菜谱那么上心么?
可见那个拥有谜一样身份的“星海大宗师”,那就是锦衣卫里拥有这“活阎罗”之名的当今圣上的国舅爷,手里沾满了千万人鲜血的万达——万、星、海!
不过这个推测很快就遭到了星海大师拥趸的打脸,被批驳为这是某些恶人故意放出来针对大宗师,想要抹黑大宗师的谣言。
众所周知,多年前,星海大师的第一本著作问世的时候,那万大人不过才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郎而已,而且刚从霸州老家来到京城,就忙着抓假银案,抓白莲教匪徒,哪里来的时间写书。
就算他有这个时间,他有这个本事么?
人家可是“大宗师”!
万大人么,众所周知是个折子都写的磕磕巴巴的半文盲……他也就在杀人办案方面可能达到“大宗师”级别吧。
毕竟这十几年下来,锦衣卫的权势熏天,成为了标准的“朝廷心腹”,可不就是托了这个国舅爷的福么。
他手里的人命,已经不是“车载斗量”了,而是只能用“尸山血海”来形容。
“万达”二字,在大明全国范围内,能止小儿夜啼。
甚至有山贼匪类声称,“某不知天下有刑律,只知有万爷爷在上,我等不敢造次”。
江湖传闻,自打十年前,万大人受伤不能人道后,越发心狠手辣起来。办案杀人已经无法满足这位“活阎王”了。
这位心理极度扭曲的万大人以折磨凶犯,甚至以凌-辱犯人为乐。
凡事犯了事儿的,若是落在六扇门和刑部手里,横竖大不了一死。若是落在万大人手里……那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这万家的弟弟气焰如此嚣张,宫里万贵妃更是了不得。
虽然自从皇长子薨逝后,万贵妃再也没有为陛下诞育子嗣,但是皇帝陛下依然对她盛宠不断。之后宫里陆续诞育了王子和公主,陛下也封了其他的妃子美人,不过谁也不能夺走万贵妃的风头。
据说这位年近五旬的老妇人不知道习得了什么邪术,容貌身材居然与少女无异,甚至比起十年前来,更加风姿妖娆,迷得帝王五迷三道。
而万家的势力更是甚嚣尘上,去年老侯爷万贵过世后,他的长子万通承袭了新乐侯的爵位和侯府。万贵妃最喜爱的弟弟万达更是另开府宅,现在已经是安乐男爵了。
所以说这个满身血腥,热衷功名利禄的万大人怎么可能是超凡脱俗的“星海大师”呢?
请问他配么?
他配个钥匙!
所以这个猜想很快就被人抛到了脑后。
《黄粱录》问世多年之后,普通人已经对挖掘星海的背景失去了兴趣。也只有星海大师的超级拥趸们才会热衷于在全国各地到处寻找大师的踪迹,猜想大师的身家背景了。
第80章 天下第一楼
直到——“星海汇”突然面世!
三年前,隆福寺这座京都最大的香火庙对面的一整片土地开始大兴土木,同时建起两栋五层高楼。两栋楼之间有两座飞桥相连,珠帘挂窗,灯火辉煌。
一栋楼乃是酒楼,经营川鲁粤淮等各地菜肴,号称“天下美食,无所不包”,只要报上菜名,就没有他们家厨子做不出来的。每日消耗的海鲜,鱼鲜,山珍,菜蔬不可计量,可能比整个内廷的用度更多些。
另一栋更是精彩,整栋楼里各种游艺包罗万象。说书的,唱南北戏的,打鼓的,演傀儡戏的,演戏法的,弄鱼虫的,叫果子的,耍皮影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楼里还特意为女宾设了包房和步障,让她们可以不受打扰地随意游玩。
从中午开始营业,一直到宵禁前打烊,只要进了这个“星海汇”,保管你玩的乐不思蜀,直到银子花光为止,压根不想出来。
连接两座高楼的廊桥上,日日游人如织。不管白天夜里,晴天雨天,这里都是车水马龙,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为什么会把这个“星海汇”和“星海大师”联系起来?
说来话长,一个自称是“星海大师”门下走狗的富豪,在听闻“星海汇”夸下能做出天下所有美食的海口后,特意杀上们来,点了一道《黄粱录》里记录的菜肴,就是想要杀杀这明显想要蹭大师名头酒楼的风头。
这人拍下一百两纹银,说今日要是作出这道菜,这一百两就是菜钱。
要是星海汇的师傅做不这道菜,这“星海汇”就是欺世盗名,从此不得再使用“星海”二字作为招牌。并且要在门口贴上告示,承认本酒楼沽名钓誉,诳时惑众,要给天下人谢罪。
此人以为自己胜券在握,谁知道坐在座位上不到两刻钟,一道“西域葡萄酒炖鹅肝”和一道“红烩牛尾”就被小二端了上来。
此人坚决不相信,这书中写的食物居然真的能被做出。待他尝了一口之后,当即就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味道,这舌尖上的触感,和《黄粱录》里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
原来《黄粱录》里的美食都是真的可以做出来的。
大师!
一定是星海大师亲手烹饪的!
“星海汇”就是“星海大师”的产业,大宗师时不时地会出现在酒楼里,亲手为神秘的嘉宾烹制菜肴的风声,就此不胫而走。
全国各地的书迷们都恨不得能够进到这里来,亲眼看看大宗师,尝尝他亲手烹饪的菜肴。
只可惜,这些年来,见过大师出手的人寥寥无几。
毕竟是“大宗师”么,哪能天天出现?大家表示理解。
这几年里,“星海汇”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一不靠赌,二不靠色,凭着美食和游艺就独步京城,成为了大明第一胜景。
南边的交趾国,东边的扶桑国,北边的蒙古人,西边的瓦剌人,只要到了京城,必定会慕名而来。
久而久之,此地也成为了京内最大的消息汇聚地,无数江湖堂口甚至域外诸国将在这里设下了暗探和桩子。
比起老百姓口中的“星海汇”和那个不伦不类的“星海娱乐总汇”的名字来,他们更喜欢叫这里——天下第一楼。
这天,一个身着华服,头顶珠冠的少年郎,牵着一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黑色小毛驴,出现在了第一楼的前头。
“少……您来了,里边请。”
星海汇的伙计殷勤地迎了上来,接过少年手中的缰绳。
“你们掌柜的在么?”
少年低声问道。
“掌柜的还在衙门里上值,要到晚膳的点儿才会回来。”
“知道了,下去吧。”
少年点了点头,双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往楼里走去。
现在天还早,一楼二楼里正在唱着的都是属于暖场的小角色。真的名角们要等日头落了才会登场,压轴大戏那上的更晚。所以现在坐在楼里的,要么是真的闲的没事来打发时间的,要么就是来此地交易情报的。
这些人三三两两地在场子里坐开,各自都有着各自的领地,表面上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当然了,即使是江湖上最有势力的帮派也不敢在第一楼闹-事,毕竟第一个闹-事的家伙脑袋还悬在西四牌楼的栏杆上呢。也就是打那一次后,众人才知道,这第一楼里居然还驻扎着锦衣卫的暗桩。
民不与官斗,江湖事江湖了,没必要得罪衙门的人。所以这“天下第一楼”至少在表面上维持着和谐,形成了特有的势力平衡。
这几个盘踞在书馆里的人,不管面朝哪里,是在装作闲磕牙还是真的在嗑瓜子,眼睛都是盯着门口方向,时刻保持着警惕的。
在见到来的居然是个小孩子后,众人先是一愣,然后就各自笑着,不把他当一回事了。
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公子,不带小厮也不带书童,一看就是逃学出来玩的。
汪直被人如此对待惯了,也不以为意。
自己找了个地方坐下,要了壶茉莉花茶,和一份点心盒子。
“您的点心……哎,少……”
茶博士见到汪直,刚想与他打招呼,就接到了汪直警告的眼神,立即将到嘴边的称呼吞了下去。
汪直一边用着点心,一边装作看戏,实则是在听周围人的谈话。
他今年已经十七岁了,早就不是当年在昭德宫里,那个只会围着万贵妃裙子乱转的孩童了。
十四岁那年汪直接任已经过世的刘永诚,被皇帝陛下任命为京都十二团营御马监的太监。从此能够自-由出入宫禁,为陛下和娘娘打探各方消息。
他身量比起同龄人来稍微矮小了些,虽然已经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郎,不过面容还是一团孩气。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别人只当他是个小孩,不会对他设下心房。
他也以此为掩护,时不时地牵着小毛驴,在京内各个酒肆茶楼乃至烟花之地到处游走。摆出一副天真可爱的面容,实则扮猪吃老虎,为陛下和娘娘探听到了不少有意思的消息。
三年前“星海汇”开张,成为了整个北直隶最大的情报集散地,汪直更是每次出宫都要来此地逛逛,一来探听消息,二来探望他的素素和已经长到十岁大的皇长子殿下。
台上伶人唱完一段北戏,下面稀稀拉拉地鼓掌,汪直晃着两腿也跟着拍了两下手掌。隐隐的,听到隔壁有人正在交头接耳。
“听说了么?宫里出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