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甘蔗、油棕、橡胶
“那这东西穿在身上, 真能入水不湿,比油衣还要更有效用?”
“若是如此,当真是仙器一样的东西了, 老朽也有几个亲戚是渔家出身,这渔民寒苦啊, 三十五岁之后还能上船的,都是极少数了,就说咱们今日这船家罢, 三十岁已经算是大龄, 常在渔船上,风吹日晒不说, 水汽太重, 关节变形, 一遇到阴雨天气,真是苦不堪言啊。”
“是啊,是啊, 别说渔民了,我等常行路的人,也免不得受潮, 风湿这东西,得了以后, 那股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往年出行, 虽然也有油衣、蓑衣穿, 但要说入水不湿,那是不能的, 最多也就是挡雨罢了。潮气无法完全阻挡在外, 这防水尼料, 还真能做到入水后身子干爽如初不成?真要这样,那我看农户家也是用得着的。”
“那是,哪年挖藕、插秧,用不着这东西?三月插秧,水和长了刀子似的,刚才这小曹哥儿说了工作保健,我看这就很适合工作保健的概念嘛!减少工作中受到的痛苦,还有对健康的损害——可不就是这个理儿吗?”
如果说,叙州考察团的身份,还不足以让船舱中的乘客动容的话,那么小曹谈到的工作保健、防水尼料,那就真的点燃了船舱中所有乘客的谈兴了,船舱中的气氛,立刻进入了大家最喜爱的环节——有大拿出没,向他们介绍领域内最新的进展,说不得多少还能得到一些尚未公之于众的发现,商户从中能发觉商机,吏目也能开拓见识。这种旅途经济,也是很多人购买贵价车票的动力,起到了一个突破固有交际圈的作用。
所以,买地的旅客,是很喜欢彼此攀谈的,而且毫无疑问,比起远在千里之外,旅途崎岖难行,又基本上被乡党完全占据的叙州,人们更关心的还是鸡笼岛、南洋等地的消息,买地的活死人们,对于京城开考女特科的关心,远远不如去鸡笼岛的补贴今年定在多少钱,下南洋的话,选择哪个目的地更好——包括他们对于防水雨布的兴趣,除了自己的使用以外,更大的点还在于:
“这个橡胶树,我们买地除了鸡笼岛之外,真就没有地方可以种了吗?”
“之前看报纸,也有看到号召去南洋开展橡胶林种植的,当时老朽也是拿捏不好这东西到底能卖上多少价钱,小哥能否赐教高见?橡胶这东西,现在当然是物以稀为贵了,您看将来五六年之后,售价大概能稳定在多少——现在这么一件衣服,恐怕得要五六两银子吧?”
如果算上成本,五六两怕都是不止,其实这也是这种工作服的缺点所在了:一般会穿这种衣服去干活的人,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但要说把橡胶雨布做成一般的雨衣,那除了一些风流儿愿意花这个大价钱去掐个尖儿之外,其余老成人家难免会把橡胶雨衣和油衣比较——
蓑衣暂且不说了,这个是平民百姓也能穿得起的东西,有钱人家也可以用桐油进行处理,使其更加防雨。这里说的是用丝绸浸油制成的油衣,这种油衣以京城窦氏所制为最佳,如果是用绢绸夹杂哆啰呢来做,一件油衣卖三两银子是不算贵的。
普通殷实人家,用麻布抹油来做,一件数百文,细心呵护的话也足够穿个十几年了。穿起来十分轻便,和蓑衣相比,优势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漏雨的地方很少,不像是蓑衣,主要是采取一层层铺排的办法来防雨,动作大了,总感觉雨滴会顺着蓑针流到衣服上,带来若有若无的潮气,窦氏的油衣,如果能买到正品的话,至少头两三年内,在普通的雨势中,可以真正做到‘油衣无漏’,这不是太大的问题。
两三年后,或者是遇到大雨了呢?这就不太好说了,糖代还留下一个典故,是和皇帝有关的讽谏故事——皇帝遇雨,问从人左右,‘油衣若为得不漏’?可见,即便是皇帝穿的油衣,一旦遇到暴雨,也一样会有雨滴顺着油迹没那么厚实的地方,或者是阵脚的疏漏处渗透进来。
如果橡胶雨衣的价格,和油衣差不多,但能做到不漏的话,那么,舟中的商户,便认为橡胶林是很有前景的东西了,不管它能否派上别的用场,至少现在,很值得凑一些钱,拼凑一船人,组织他们去南洋耕种,顺便还能吃吃官府的补贴。倘若虽然也漏,但漏得不如蓑衣多,价格又比油衣便宜的话,他们也还是有投资热情的——不过自然不会有前一种可能多了。而其余人则只关心一点,那就是有没有一种衣服,能让他们在下雨时完全不被雨淋到——雨衣会漏而雨伞挡不住斜雨点,倘若有一件雨衣能把遮蔽的地方全部护住的话,那么,只要价格能够承担,他们也是很有购买欲.望的。
“这个东西是不会漏的!”
这就搔到小曹的痒处了,也使得他完全忘却了人际关系上的烦恼,眉飞色舞地和大家解释了起来,“橡胶这个东西,只要找准了溶剂,那实在是好,如果有性状更稳定,更纯的橡胶,可以派上的用场可太多了,远不止做轮胎、雨衣和几个球那么简单——当然这些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就说雨衣吧,它为何不会漏呢?因为橡胶涂层是不存在针脚的,别看我手里这批布,似乎是布料,但只是在制造样品而已,实际上它也可以在衣服做好之后刷在外面。如此便完全没有针脚漏雨水的问题。这是蓑衣、油衣都完全比不上的。”
“再说连体工作服,这个的确对农民,尤其是要挖藕的农民来说是极好用的,只要他们的深度不要超过连体服的入口,那就几乎不会进水,而且寒冷天气中还可以起到保暖的效果。同样,纤夫——纤夫如果穿着水鞋的话,在江边行走,来一双高筒雨鞋,就不用赤足泡在冷水中啦!”
他提到了纤夫,自然是因为刚才谢金娥和小曲说起了自己此次外出的见闻,她对三峡纤夫的描绘令小曹很动容,不知不觉就加上了这么一句。实际上,买地现在的纤夫已经很少了,因为买地很热衷于兴修水利,疏通航道是一个,对于一些险峻枯水的地方,他们还通过修筑小水坝来调节河流水位,再加上这几年南方多雨,闽江航道条件又很优越,买地是不太需要纤夫的。
他的这点善意,似乎被谢金娥给完全领教到了,她因此含笑对小曹点了点头,“那至少也是几年后的事情了,橡胶的用处太多了,现有的产量实在是完全不够那。”
她在鸡笼岛做吏目,对于鸡笼岛的橡胶种植肯定比别人了解得多,几个商人便又转而向她请教,他们久想去南洋看看,但认为去南洋做生意,已经不是很好的时机了——现在下南洋已经蔚然成为一股潮流,但是,生意总是要有来有往的吧,南洋那边出产的货物,以宝石、矿产、象牙、木材为主,这些东西,矿产是走量的,不是小商人能碰的东西。
而宝石、象牙、木材,在买地销路不佳,或者可以说卖不上价,甚至就连敏地的需求都没那么高了——人们买这种奢侈品的预算终究是有限的,再加上现在敏地政治动荡,大家大族无不自危,这种时候就算是有闲钱,有消费的欲望,买点买地的奢物不好吗?
花露水、沐浴露、香水、座钟、木轮自行车……哪样不比宝石更吸引人?就是转手,价格都很□□甚至还能赚钱。如此,哪还有钱去搞费时费料,而且转手麻烦的大件家具?要知道家具总是要和房子绑定在一起的,而谁知道买活军什么时候打过来?到时候,这些家具说不得就是你家有钱的罪证!若不想惹祸上身,说不得还不是得一把火烧了,这要买的是买活军的奢物,还能凭着这些东西和买地攀攀交情呢。
如此一来,老生意是不好做了,新生意嘛,虽然也不是没有,但那都是走量赚钱的东西,适合能自己买船的大商家,譬如运米北上,走一趟的利可能很薄,但做成长久生意的话,三五年内,船钱、人工钱能赚回来不说,结余也有一笔可观的利润。
还有,制糖业——这个是赚钱的,而且是极其稳定的赚钱,但制糖业需要从买地的机械厂运蒸汽机过去,这个承运的活计,也是赚钱的,但都不是小商户能赚的钱。小商户们仔细想下来,能做的生意并不多——去开甘蔗园倒是个不错的想法,找几个田师傅合股,他们包路费,出苗钱,打通关节,南下后招募土人,在吕宋开荒种甘蔗,之后卖给美尼勒城的糖厂,做个原料供应商。
衙门打下美尼勒城,吃下了最肥的一块肉——美尼勒城所有的积蓄,现在都在他们手里了,当然还有吕宋的重要矿产,也是他们主导在开发,但衙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是需要有人来为他们做事,于是,大商户因此应运而生。
譬如说山阴的范家,他们有开矿和管理矿山的经验,这些人才是买地急缺的,现在衙门在南洋投入的管理人手,根本就不够他们把每一处都照顾得细致,而即便是重刑犯也更愿意在买地服刑,想要找人来开矿是很难的——自愿下南洋的活死人,有很多事可以做,买地也不能强迫他们去挖矿,毕竟这活的苦实在是太非人了,而且在买地,挖矿等于服刑,这个职业有很强的负面感,大多数人都十分抵触。
矿山这样的大东西,范家的商社来承包管理,他们不但每年要上交管理费、保护费,而且还要承担起教育矿工的责任——范家选择了和知识教合作,把知识教的信仰引入到矿工里,引导矿工们通过学习知识超度自己:只要通过初级班的考试,就能当管理,不用再下洞了,合同期满之后,还能换一份工作。
哪怕是下洞的矿工,范家也保证他们一天三顿有米饭吃,而不是只能吃些自己采摘的果实填肚子,这样的宽大,引得吕宋的土著矿工们,纷纷从藏身处出来投奔他们。而这私下流传的故事,也给小商户们打了个很好的样——土人并不都是无法沟通的野兽,只要有鞭子、美食和充足的教育,土人还是可以为他们所用的。
如此一来,对于垦殖南洋的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接下来则是项目的选择——甘蔗固然是旱涝保收的东西,但说实话,可以产糖,可以种甘蔗的地方太多了,就算是北方也有甜菜种。糖的价格是很稳定的,去开甘蔗园,辛劳是肯定的,但收入却眼见得只有这么多。未免让人有些鸡肋般的感觉,反而是橡胶、棕榈这两样东西,让人不由得就很心动了。
“油棕……这个东西我们也是很想种的,不知道这东西在鸡笼岛的产量是如何呢?之前也有听说,说一亩地能产五吨油——倘若如此,那岂不是几年内,油的价格也可以降下来了?”
也有商人向谢金娥打听着油棕的事情,这也是近年来很热门的一种作物,而且热门的时间其实比橡胶树还早一年,因为这东西种下去两年就开始收获了。鸡笼岛的油棕树还在扩植周期,但是,棕榈油已经不如前些年那么紧缺了,炸物的价格——尤其是炸素菜的价格逐渐下降,这就是很好的例子。炸荤菜的价格也跌了,但跌得不太多,顾客们的感受不强,因为荤菜的本钱还是比较高的,一时半会降不下来。
小曹就在《吏目参考》上看过一篇文章,是他仰慕的佘四明大师写的,佘大师以炸蔬菜的丰富,推出了棕榈油价格的下降带来的物价波动,同时预言长期来看,油价会随着棕榈油的丰产而不断下降,对畜类养殖造成冲击,因为所有产油物的利润,都会随着油品总成本的降低而跟着下跌。佘四明一时兴起,列了一个不成熟的公式,他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油棕产量每增加十倍,油价就会下跌5%。
尤其是豆油、菜油类,同为植物油,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一直到油价最终逼近棕榈油的生产总成本为止,而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油在饮食中的极速普及,以及油灯对蜡烛业的冲击……油,将很快不再是百姓生活中高不可攀的东西,甚至因为油价的下跌,还能带动豆制品的价格也跟着下跌,蔬菜的价格也更加便宜,这是油棕树极高的单位产量带来的全方位产效提高。
对小曹来说,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而且他可以肯定,至少九成九以上的买地百姓是看不懂的,这也是为何它被刊登在《吏目参考》上,小曹甚至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因为当时他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在化学专门学校里到处找人来讨论,可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一心想着自己没做的实验。但今天,在这艘船上,小曹诧异地发觉,反倒是这些商人们,对于这篇文章也非常的重视,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全吃透了它的数据,因为他们对投资油棕,最犹豫的一点,便是对油棕的长期盈利能力表示忧虑。
“这个的生长周期,我们从田师傅那里听说了,能有近20年,就等于是把一块地占住了20年——一旦种下去就不能轻易更改了,否则人力也吃不消……20年的资金占用,需要的是长期而且稳定的市场价格。”
和小曹搭话的商人姓陆,是临城县人,或者说,他现在住在临城县,至于说他之前是哪里人,这个其实已经很无关紧要了,因为买地的人口总是处在搬迁之中,流民从外地迁徙过来,住上一段日子,通过耕作养活自己,融入买地,然后各奔前程,有些人去南洋有些人去鸡笼岛——他们开垦过的土地总也不会浪费的,源源不绝的新生人口等着填补这儿的空缺那。
陆老爷便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小商人,在临城县住了五年,结交了一帮不错的朋友,也积攒了一点身家,更重要的是他自学通过了买地初级班的考试,现在中级班里也有几个学科在继续进修,他非常喜好政治课,尤其是其中牵扯到经济的部分。
“需求决定价格,所以,糖、油、橡胶的价格,都由需求决定,判断长期价格走势,就是判断长期的需求走势。”
一个三十多岁,穿着还留有敏朝余痕——还戴着幞头,言行举止时而让小曹想起他那古板大伯的商人,却是满口买地特有的术语,这感觉其实满奇妙的,不过陆老爷自己肯定没有这个感觉,他慎重认真地请教小曹和金娥。
“曹先生、金娥小姐认为,以二十年的尺度来看,这种植园,到底是种油棕好,还是种橡胶树来得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