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乐毅伐齐
才只七个月而已, 就已经到了出成绩的时候——实际上,能问出这个问题,已是京城吏治风气有所改易最好的表现了, 这里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朝廷比以前宽裕,舍得拨钱做事, 不再是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缘故, 也有特科班是厂卫系统筹办, 完全绕开了当地县衙, 州县只需要尽力配合的缘故, 但归根结底, 更重要的一点, 还是朝中的阁臣, 乃至皇帝,都通过买活军认识到了一个出色的吏目系统, 应当拥有何等办事效率——也就是说, 有一个模范可以去比量, 可以去学习了。
便是杨大洪这样最死硬的西林党人, 也不得不承认,买活军乃至厂卫, 并非无一可取之
处——他进士及第之后,是先从知县做起, 之后才被提拔到京中, 进入京官序列, 开始搅和起高层斗争的, 对于实务还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也深知州县衙门的弊病。
他会被委任巡视京畿,也是因为他虽是西林党,却很赞成‘买活军包干河工’的策略:杨大洪太清楚州县衙门的惯例了,任何一桩政策交代下来,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办,而是怎么拖。事缓则圆,拖一拖没有坏处,首先,可以梳理这条策略下,各方势力的利弊得失,若有利益该如何分配,若有坏处该如何分担,等到各方都博弈出一个结果了,再往下做去,这方才可以有成事的可能,否则,胥吏奸滑刁钻,有的是办法让这措施落空。
其次,对于一些争议性强的政策,拖一拖的好处就更大了,第一个出头未必会受赏,极大可能会被同仁排挤,揪小错处弹劾,再者既然争议性都这么强了,很可能拖一拖这件事也就无疾而终,根本不必费这个事——这样看,拖的好处总是有的,坏处却相当的少,很难得会因此受到惩罚,因此,州县衙门遇到任何事情,大部分都会拖着办。
除非是真正紧急的事情,譬如救灾、出兵等等,否则,收到文书之后,一两个月,甚至是三个月半年才开始动弹,才是常态。一旦问起,便是胥吏忙碌,州县里少人,或者自己还在品读诏令的意思,梳理当地的民情,不敢轻举妄动,恐怕‘激起民变’——
这激起民变,是地方官护身的尚方宝剑,反正有什么东西拖着不办,问就是怕激起民变,一抬出这个理由来,上官也就不好再怎么逼迫了,因为若还逼迫的话,下头的老官油子便可借机横征暴敛,真的闹出事来了,手一摊:看吧,我就说了,会激起民变,您还不信,一味强求,现在好了,这责任算谁的?
所以说,做官难,做清官更难,要做个能办事的清官,那真是难上加难,非得和底下这些人尖子、官油子把心眼斗尽了,才能把下属拿捏住,否则便是主官又如何?也只有被架空了做个人肉图章,杨大洪自己是亲民官任上做过的,对于这些内.情知道得一清二楚,因此他很赞成买活军包干河工,对特科班由厂卫来办也并不反感,甚至还抱了很大的希望——
州县衙门的现状,成因实在太复杂,利益纠葛也太根深蒂固了,就好像千年老树,盘根错节,要说完全改变,根本是无法指望的,那么,敏朝能否拥有一套,和买活军一样高效的办事系统呢?这就得看厂卫系了,若是特科班能办得下来,那就说明敏朝还有潜力能挖一挖,能救一救,否则……本已是老牛了,拉的车还千疮百孔,杨大洪不敢往下想了。
也是因为他本人抱持的态度,内阁、厂卫都赞成让他去视察京畿,这一次视察,是查看特科班的筹办,却也是在思考买、敏政体的不同,想要找到买活军的衙门办事高效,且从不推诿拖延,风气令人羡慕的缘由:毕竟,这是有些说不通的,买活军就是在敏朝眼皮子底下崛起的,很多吏目出身都和敏地的官僚脱不开关系,没道理这些人在敏地时浑浑噩噩混日子,到了买地突然间就洗心革面成了能吏吧!虽说也有‘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但这其中的区别也太过夸张了,怎么,难道谢六姐的仙丹真就那么好吃,连比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的老票客还要更加软硬不吃的铜豌豆老官油子,都乍然间变了个人?!
这么大半个月走下来,不分男女,也和特科进士、特科举人恳谈过了,虽也放不下南面战事,忧国忧民,但杨大洪主要思考的还是特科班的折射与得失,听张大人问起,便也压制住了对‘资敌’策的好奇,一边梳理着思路,一边缓缓道,“以七个月的成就来说,这一批特进士,乃至特科班,还是颇叫人惊喜的,看来,特科开得并没有错,确实给朝野间带来了一股新风!”
第一句话,就是定调子了,张大人虽也是西林党,却仍是惊喜地‘哦’了一声,面上也放出光彩来——沉迷党争,宁可亡国也要排除异己的党人不是没有,但朝中大臣,不论是厂卫还是西林,就没有希望朝廷覆灭的。“大洪你细细道来!这批特进士如何好?勇于任事?能沉下心来做事?”
“这是自然,他们各自赴任,多是势单力薄,除了几个大汉将军护卫之外,在本地无甚根基,除了一二本地大户人家出身的特科之外,其余人无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妥了钱财,把扫盲班开起来了——且无甚贪墨,这其中路近些,百姓开明些的州县,扫盲班已经滚动开到第三期了,便是最偏僻的州县,也开了一期半,并令当地的风气,有了显著的改变,若不是做事的人才,半年时间,如何能办得到这些呢?怕不是还在修校舍吧!”
这是不必怀疑的,如果这件事交代给州县衙门办,势必如此,一百两的银子划拨出来,先在户部按例‘银耗’五两,再在主管此事的大臣那里少一成,到了州县,八十五两银子,最后能用二十两来开班便算是不错的了!要开班,先建校舍不算错吧?可二十两能建起来吗?怕不是一建就是三年五载的,到最后,朝廷只能不断投入银子,四五年后得到一座空校舍,学生呢?却是一个都无!
这样的事情,只要发生个一两次,实在是很消磨中朝官的改革热情的,但要追究责任人,却又无从追究起,毕竟州县太多窟窿要填了,也就是厂卫办事,才能做到专款专用,所以任何新政,都喜欢抛开老根基新起炉灶,实在不是没有理由。这些事由这批特进士来办,结果如何?不到半年班就开起来了!
一百两银子的经费,用来建校舍的极少——有的和本地的大族打好了关系,三寸不烂之舌,让他们给凑了场地,还有些仗着天热,干脆直接开露天的扫盲班,就在社树底下上课,学员都用沙盘练字,第一期经费,都不买笔墨纸砚的,直接就用来做好学员的奖学金,‘上课有钱拿’!如此,除了县城城关的百姓,甚至还有近郊小村的百姓赶来踊跃上课的,特科班效果极好!就光是这几期扫盲班,都是县衙门几年办不到的事情了!
“这倒是热闹了一时,可到了冬日,该怎么办呢?”
毕竟是好消息,任谁都喜欢听到政策推行得极为顺利的消息,张大人听得也是捻须微笑,但又不禁有些忧虑,道,“咱们北方冬长,冬日还在外头上课,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正是,眼下天气转寒,却又恰好正是农闲时分,这些原在露天上课的特科教师,现在便化整为零了——过去一两期扫盲班里,得了奖学金的优秀学员,现在也成了扫盲班的教师,他们来分派人到各处去教学,等天冷之后,便自带煤球、炉子,用小车推了,去里坊中、村落中最宽绰的屋舍上课——”
“他们自己是带暖的,如此百姓即便是为了取暖,也爱上课,上课上得好,又有钱拿,岂不乐意?且如今人数多了,正可下到乡村里去,原本下县的这批特进士、特举人,便转为巡视,如此安排,岂非恰可?”
这样巧妙且所费无多的做法,绝不会大范围地出现在衙门中——哪怕有一二清官如此安排,也会立刻受到同侪压力,这一点,张、杨两人都是心知肚明,事实上,西林党绝非一味维护所谓礼法、正统的腐朽士大夫,买活军的出现,也令他们震动、深思,用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如今敏朝的政治体系,并试着汲取养分,改易朝廷弊病。张大人好生琢磨了一会,也不由得连连点头,又问道,“如此,县中各大家大族,刁滑吏目,反响如何?”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关系到特科体系能否全面在敏朝铺开,杨大洪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简洁地回答,“此为京畿,厂卫耳目所在!”
所以,州县虽然怠惰却也不敢使绊子,毕竟这里一出事,半日一日的消息就到京城了,便是厂卫送钱也都方便。这话初听当然是好消息,但仔细琢磨就知道杨大人真实的意思了:京畿的情况,在全国可无法通用的,离开了京畿,试着全国推行的话,便很难预料在当地的阻力如何,特进士等能否展开工作——
在京畿,虽然是艰难的,也不免承受了非议,遇到很大的阻力,但至少背后是有靠山的,钱也来得顺利且足额。可一旦远离了京畿,这两者就都无法保证了,厂卫送钱也得上路啊,要过关卡就免不得有被贪墨的风险,甚至还可能被人劫杀……总之,可以想见,特科班要铺开不能一味从京畿的情况去推断,京畿的成绩,只能说证明了敏朝仍有建立新政治体系的可能,却不能说是已经成功。
虽然前景依旧严峻,也有不少隐忧,但很显然,杨大洪的回答在张大人意料之中,他沉着地点了点头,又问了些较细节的问题——女子扫盲成绩如何,女特进士是否被当地人非议,工作开展得会不会比男特进士更艰难,有没有特进士贪墨……这些事情,对于当事人来说,当然是比天大了,但在张、杨的高度来说,却不过是小节而已,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值得上心。
女特进士要扫盲,工作肯定比男特进士难做得多,也少不得有流言蜚语议论她们不规矩,州县中更是出现过一波女子想要读书,却被家人反对,甚至闹出人命乃至伤人案的事情,不过还是那句话,这是京畿,厂卫耳目所在,人命案毕竟也不是小事,很难完全瞒过人去。
有反对女儿、媳妇读书,乃至虐打甚至杀害的人家,厂卫可是不会客气,铁索一抖,拿人就走,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倾家荡产,甚至是家破人亡的人家,也不要多,一县中有一户就足够了,总是能吓唬得住百姓们的,因此,虽然经过波折,也死了人,但妨碍不了大局,这特科班终究是能开起来的,女子也照旧是逐渐走出闺阁,走进特科班开始扫盲读书了。
“……现在多还是男女分班,和买地比,还是体面些,效率上有一定影响,但民情如此,此已经是彼此相安无事的一个最佳分寸了,故此,也不必一味都效仿买地,民智毕竟未开嘛!”
杨大洪说了几个因特科班引发的奇案之后,如此总结着,张大人也点了点头——要说对买地的民风全盘接受,这也有点强人所难了,如今这样女子虽然也出阁读书,但还是男女分班的局面,也符合他个人的口味,“本该如此,男女大防,不得不谨,京畿毕竟不是买地,真要男女合班,那就太容易出乱子了!”
谈到这里,对于特科班的现状,他也是基本了然了,沉吟着又问道,“如此,三年后,再开特科的话,大洪你认为,如今这批学员,有多少能下场的——又有多少可以简拔为吏目,直接奔走任事呢?”
“这——”
杨大洪多少有些被问住了,这问题虽然仔细想想非常必要——和买地一样,开扫盲班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开启民智,更重要的是给特科系统更多的备选,既然如此,关心特科班的‘生产效率’,也就顺理成章,但却着实有些拔高了,也较为冷门,很显然,在今日之前,他并没有非常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三年的话……”
细细考虑下来,之前对特科班工作还十分满意的他也有点冒冷汗了,支支吾吾地说,“只怕,三年……”
张大人并不意外,而是意味深长地道,“是啊,虽说特科开启民智的速度,要比儒学更快得多了——这个拼音,实属神来之笔,于扫盲上,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可仔细考量,却会发现,这特科,究竟还是在常理之内的东西,在扫盲上,它快过儒学许多,也有利于民间俊才浮现,但要说做官做吏,去做事嘛……这批人才的培养,便是特科的速度,也还是不快哩。”
杨大洪把他的话前思后想,也是不由得微微点头,认为所言有理——不论是做官,做吏目,其中都自有学问,固然,也有糟粕之处,但驭人、驭下,需要很高的质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不是说某一农户,扫盲班毕业后就可以乍然去做吏目了——说得难听点,只怕到了那时候,他贪得比原吏目还狠,做的事情却只是原吏目的几分之一,甚至还会把事情搞得乱糟糟的呢。
只要是有过实务经验的官员,都能得出这个结论:这种事不是光凭一腔热血就有用的,哪怕是最平庸的吏目,都要求较高的文字素养,水准之上的统筹素养,倘若买地的吏目,那还要求不差的算学素养。
这三样素养加在一起,绝不是一期扫盲班就能满足的,对于基础不好的人来说,至少也得再学个五六年才行,在此之前,百姓即便识字也还是百姓,无法充任驭人者这个职责。
而仔细观察特科班,乃至买地的教育系统,便可以得出另一个有些严峻的结论——那就是,对广泛的百姓来说,教育这件事,并非是‘万事开头难’,教育恰恰是相反的,扫盲相对要简单得多,可以很轻易地让大部分人都学会拼音,因为这的确是他们生活中必须的知识,但一旦脱离了扫盲这个阶段,要把知识往高深里教的话,不论是儒学、特科,那速度就都相当的慢了,即便特科还是比儒学快,但那快得也相当有限,回到张大人这个问题上,对于管理人才的生产效率,特科和儒学,交出的数字,差别或许并不是那么的大。
“此事,也是我们半年来考察京城特科,得到的结论——三年后,特科的特进士,仍很难说是群英荟萃,可能要到五年后、六年后,才能真正选拔出一批来自民间的特进士,为厂卫,为皇帝所用,到那时,特科才能算是真正成形。”
张大人缓缓道,“京城为首善之地,人杰地灵,尚且如此,买地处多为烟瘴之地,百姓荒芜野蛮,他们的教育效率,就一定好了吗?这五年来,买地为何安分守己,不思向外扩张?大洪,说到这里,你当可明白‘半壁江山代管’这一策的想法了吧?”
杨大洪毕竟是西林党年轻一代的佼佼者,话说到这里,他已全明白了,“买地也闹人荒!他们所谓的精细统治,完全倚仗吏目的素质以及数量。不是他们不想扩张,而是这五年来,他们的吏目数量增长始终不足以支持他们进行大规模扩张!若是扩得太快,摊子铺得太大,精细统治的架子搭不起来,便很可能留下隐患和痼疾!久而久之,谢六姐也怕引发内乱!”
神仙人物,也怕内乱吗?若是五六年前,买活军刚崛起的时候,杨大洪压根无法想象神仙会如何统治麾下的领土,但杨大洪毕竟已经和买活军打了多年的交道,如今他已经很习惯于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买活军了——买活军的武力,的确是神仙级别的,无可匹敌,但他们在统治上许多时候并不是那么不一样,他们也要遵循……用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谢六姐的确也怕内乱,买活军是因此才没有选择在华夏本土扩张,而是去了南洋,缓缓开垦,而不是遵守那劳什子的《云县和议》!
对嘛!这才符合常理嘛!买活军固然重视信誉,但若说谢六姐是个认死理的神仙,杨大洪自己第一个不信,这会儿,他既有对一个经年疑惑解开的快慰,也有对‘半壁江山全数代管’这一策的震惊,“而朝廷若是此时,给买活军送上大片山河,谢六姐便立刻陷入两难——她不要,这是不能的,她既然要争夺天下,就要摆出样子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她不要,便显得胸无大志,豪杰便不会真心为她效力,甚至生出异志。”
可她若是要呢——
两个官员面面相觑,好半晌没有说话,杨大洪咽了咽吐沫,率先打破了寂静,轻声问道,“乐毅伐齐?”
张大人微笑点头,又叹道,“别用这个典故,不吉利——乐毅伐齐,肥的可是秦国。”
所谓乐毅伐齐的典故,便是燕国以小吞大,联合其余五国伐齐,攻齐七十二城,几乎灭了齐国,但最后却因根基始终不稳,被迫撤兵,而将所有战果毁于一旦,从此燕、齐双双衰弱,反而让秦国渔翁得利的历史故事。敏朝以半壁江山为饵来钓买活军,看似荒谬不堪,但其实就是在赌买活军吞下之后会不会消化不良引发内乱,和‘大会战’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赌性也是极强。
而后果如何,也的确难以预料,会不会双方陷入战乱之后,反而让建贼得到喘息之机呢?不过,杨大洪认为这倒不太可能,建贼如今已是十分衰弱,蕞尔小藩,如何能图谋中原,这和秦之强盛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杨大洪有些不以为然,不过暂且也不去分辩这些,只是将此策仔细品读了半日,终是有些不可思议地道。“简直荒唐!可仔细想来,却似乎已是死中求活,无奈之下唯一能下的一招棋了,只是……”
他突然吸了一口凉气,生出了极大的戒备和不祥的预感来,在灯下怔怔地望着对面的张大人,注视着他那模糊在烛光中的笑容,喃喃地道,“谁来献这一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