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义渠国骑兵
很快双方接触到了一起,叶枫一个大圣劈挂大刀由右上劈下。对面骑兵试图用铜剑阻挡,但叶枫的钢刀直接劈断铜剑,顺势斩下对方头颅。手起刀落干净利落。
其他几人多数是兵器相击双方一触即分。因为对方人数多更占优势,叶枫他们有三个人受了伤,对方一死一伤,一人武器被震落。
分开一段距离后,双方将马绕回,继续面又向对方冲去。同样先是漫步向前,到一定距离后默契加速冲杀。
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叶枫他们徒步的倒下两人,骑马的倒下两人,三死一重伤。除了叶枫外其他人都挂了彩。而对方五死一重伤。
叶枫看这样下去虽然有机会打败对方,但己方也活不下去几个人。
叶枫心念一转,看了看扎木合的位置。于是和其他人调换了位置,这次叶枫准备擒贼先擒王。只要自己能砍了扎木合,这些楼兰士兵一定会如鸟兽散。
叶枫冲上前,仗着自己的钢刀锋利继续使用简单粗暴的招式,大刀劈向扎木合。
扎木合早有留意叶枫,发现他的大刀坚固锋利,而且叶枫似乎力大无穷。
所以不敢托大,扎木合将铜剑横向用剑的侧身阻挡,同时左右双手向上托举铜剑,身体向后俯仰来接叶枫的大刀。
叶枫见状继续加了一些力气奋力劈下。只见铜剑与大刀接触后,迅速弯曲。大刀继续向下施压,铜剑朝向扎木合一侧在弯曲,弯曲到一定程度后承受不住压力而断裂。
叶枫大刀不可阻挡的砍在了扎木合的胸口。只听当的一声,钢刀竟然没有砍透扎木合的胸口。
原来扎木合皮甲里面竟然还有铜甲。虽然铜甲挡住了叶枫的刀劈,但劈下来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扎木合胸口,扎木合感觉嘴里一甜,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其他楼兰骑兵见势不妙,立刻护着扎木合夺路而逃。
而叶枫他们也无力追赶,只能看着他们逃走。叶枫他们抢救了受了重伤的人,其他人也相互处理了一下对方的伤口。
重伤的人因为流血过多,没有救治过来。而楼兰伤兵叶枫也让人简单处理了一下。
叶枫他们休息了一下,然后牵过周围的马匹,这次马匹比人多了。叶枫他们骑走了所有的马匹,将受伤的楼兰士兵留在了原地。
一连三天叶枫他们都没见到身后有楼兰士兵追踪的踪迹。于是叶枫他们放慢了速度。半养伤半游山玩水的方式又走了五天。
这时认识路的那名护卫说道:“我们现在差不多进入大秦境内了,骑马再走半天就能到狄道城。”众人是一片欢呼。
认识路的这名护卫叫赵孟春,因为他是孟春时生的。
这一时期没有二十四节气,但有类似的时序节令。最早的传授物候知识的记载是《诗经.豳风.七月》。
豳风是先秦时代豳地华夏族民歌。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
《诗经.豳风.七月》被一些学者称为“最早的有关物候学的诗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有了显著发展,比如《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记载的各月物候,而且与节令相结合,用来指导农事活动。
孟春对应二十四节气就是立春和雨水。根据《礼记.月令》农事活动为天子祈谷于上帝,躬耕帝藉。命布农事,皆修封疆,审端经术。毋聚大众,毋置城郭。
这里的上帝并不是西方的上帝在独尊家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
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等等。
赵孟春本是晋国人,喜欢到处游历的游侠。后因打抱不平伤了一个楚国氏族子弟,其家人诬陷赵孟春,赵孟春被楚国官兵抓捕时遇到沈奚。
沈奚了解了情况后动用氏族关系解决了此事。赵孟春从此就跟着沈奚到处行商。
商队里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过沈奚的恩惠。除了赵孟春,老吴头和大壮都受到过沈奚的恩惠。
老吴头是吴越一代的人,年轻时因为受不了雇主欺压逃亡到了楚国,被沈奚父亲收留。老吴头喜欢习武,就跟沈家一些护院学了一些功夫,后来在楚国成家立业。
大壮是楚国一名奴隶,自幼经常被奴隶主打骂,所以虽然身高体壮骨子里却胆小怕事。不过为人忠诚,但如果商队有事,虽然内心害怕,但还会壮着胆子冲在前面。
另外两人是沈奚家佃户家的儿子,二人身强体壮为人机灵,被沈奚安排到了商队做护卫。做护卫虽然风险高一些,但要比种地赚的多,这还是很多人想抢着做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危机关头,这些人并没有抛弃叶枫逃跑,而和他并肩作战的原因。
一行六人一边赶路一边聊着天,讲着与沈老爷怎么相熟,以及沈老爷为人如何仗义等等。
忽然听到旁边山坡的另一边有叫骂声和女人、孩子的哭喊声。众人不由得停下来,噤声,听着声音来源和辨别着内容。
叶枫朝赵孟春使了个眼色扬了扬头。长时间的朝夕相处叶枫和几个人已产生默契。
赵孟春心领神会,下马,一路小跑爬到山坡上。赵孟春看了一眼后,立刻打手势让叶枫上来。叶枫带着老吴头跑上山坡,让大壮和剩下二人看着马匹。
叶枫向赵孟春手指的方向望去,看见至少有八九百名义渠国骑兵,押解着一千多大秦百姓向西北走去。被押解的百姓多数是青年男女和十来岁以上的孩童。
赵孟春小声骂道:“这些义渠国人经常袭扰我大周边境,不但掠夺粮食牲畜还掠夺青壮年带回去做奴隶。”
赵孟春家在晋国偏北方,那里经常可以听到有关义渠国人和一些戎狄人的事情。
叶枫记得以前看过水木森写的一本叫《匈奴简史》的书。
里面讲过,这一时期对大周有所威胁的是义渠国和一些化整为零的戎狄部落的事情。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戎狄和匈奴也算是远亲。不过大家心心念念的匈奴人,此时还在大漠放羊。
匈奴一直到赵武灵王率领赵军赶走了林胡、楼烦等部落,在北部扩张了领土,设置了代郡、云中、雁门三郡,才与大家所理解的匈奴有了接触。
其实真实的匈奴并没有影视剧上那么可怕,从赵国赵武灵王到秦朝,再到汉朝汉武帝时期,与匈奴四次大战中,匈奴三次惨败只有一次小胜。
胜的那次是白登山之围,因为楚汉相争国力空虚,还有刘邦铲除异姓王引发叛变。
第一次惨败是匈奴倾全国十万骑兵,想趁赵国与秦国刚刚激战元气大伤的机会袭击赵国,结果被赵牧诱敌深入围歼大半。
第二次惨败是被秦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凭借刚刚战胜东方六国余威,秦军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和强弓劲弩打败。
同时被打残的还有匈奴邻邦娄烦和河南白羊王,从此有“秦军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以抱怨。”
而匈奴惨败的结果是一次比一次逃遁的更远。
先是逃离阴山和河套为中心的漠南草原,然后是跨过四千里宽的戈壁沙漠逃到漠北草原,最后一次被汉武帝打败,逃到远西。
而就这么一支惨败的军队到了远西,却造成远西引以为傲的罗马帝国的覆灭。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传说,商汤灭夏后,将夏朝最后一个君王夏桀流放到了南巢。
三年后,夏桀死了,他的儿子淳维(有的书上称为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和一些部众逃到了北方。依托于茫茫草原,以游牧为生,生息繁衍,逐步形成匈奴民族。
根据这种记载,匈奴人其实是古娲民族的一分子,他的祖先为夏朝遗民的一支。
匈奴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他们还有很多分支。比如山戎、猃允、荤粥等。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人,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人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民族也归为匈奴。对于匈奴的分支,史学界没有定论,但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大家都比较认同。
其实冶铁技术的出现,让古娲人对周围游牧民族具有压倒性优势。只要古娲族政权统一,囤积足够的粮食和战马,加上铁质武器,完全对周边游牧民族压着打。
战国时的赵国、秦朝、汉朝武帝时期都可以虐打匈奴。
少数民族铁质武器不足一直持续到词朝时期。一些辱家臣子勾结无德商人走私铁器给游牧民族,从而游牧民族得到充足铁质武器,古娲人的优势不复存在,甚至开始呈现劣势。
这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建立的曲朝可以大杀四方。
很多人认为古娲族经常被周围少数民族入侵,其实这种情况更多的只是发生在比较昏庸的统治者身上。
实际上古娲族最初的地盘很小,很多地盘都是对外扩张占领的。
古娲族每扩张一片区域就会建一座城,这也造成古娲族区域与很多少数民族混居的局势。
古娲族自古就融合了很多民族,三皇五帝时期就是不同民族部落的联合,周朝时古娲人居住地也并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有很多受到大周统治的少数民族。
最明显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赵国,赵国本身有很多少数民族组成,而且胡服骑射就是受到这些民族的人影响。